《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325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docx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平时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P6

答:

一是视听教学运动和视听教育传播技术,它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是程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它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这三种教育实践既相互融合又各自发展,为形成教育技术学这样一个独特领域奠定了基础。

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P9

答: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设计既包括微观水平的设计,又包括宏观水平的设计。

宏观层次设计如教学系统的设计,微观层次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的设计或者微观的讯息设计。

   开发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开发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综合技术的开发。

   利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利用包括媒体技术的使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

   评价是对经过设计、开发出来的计划、产品、项目以及过程的有效性或价值的确定。

评价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简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P14-15

答: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以下经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教材中对于信息加工学习原理的描述由哪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P16-17

答: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信息流。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人(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的过程。

②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长时记忆存储信息的能量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土2个项目。

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

③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首先要对外来信息加以筛选、分类整理并进行信息编码。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尽管人的记忆同时出现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各自不同的。

④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P18

答: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研究或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对人的从属方面(行为或认知)进行分割或是还原式的分析。

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潜力的能力和动力,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和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实现自我。

认为学习主要包括4个要素:

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指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指即便学习的推力或刺激来自外部,但基本的学习要求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学习者个人(内部);

③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④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例如,学习准则、学习目标和在何种程度上达到目标等。

6.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哪6个特点?

   P19-20

答: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现代建构的学习有以下6个特征:

    ①积极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

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从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学习者必须做一定的事,或者说完成一定的活动内容。

②建构性的学习。

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

③积累性的学习。

学习是积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④目标指引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指引不同于由外部目标驱动的传统学习与教学。

⑤诊断性的学习。

把诊断性作为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能够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验、自我检查等相关活动,以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判断学习活动内容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⑥反思性的学习。

反思性是建构性学习的又一个核心特征。

反思是一种元认知策略,或称为关于思维的思维过程,在学习行动中反思是对学习者行动进行思维的非正式的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向他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会自我分析,逐步发展在行动中反思的元认知技能。

反思与诊断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促进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

P21

答: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传播过程至少包括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Whom)、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5个基本要素。

因此,被后人称为“5W”模式,如图所示。

 

 

8.简述施拉姆交互模式的内容。

  P22

答:

施拉姆交互模式的内容:

施拉姆对香农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经验领域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

如图1-1所示。

 

                                     图1-1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P29

答:

考夫曼在1972年出版的《教育系统计划》一书中,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

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作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按照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教育系统方法可以分成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

确定问题,要逐步进行有关的分析:

如使命分析、职能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分析等。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

P32

答:

其4个组成要素是:

   

(1)提供“小步子”进行学习的条件,学习单元选得越具体越好,线性排列学习内容。

(2)呈现明显的反应,学生的反应要能被检验和观察,惟有正确的会受到正强化。

   (3)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马上显示评价结果,正确的反应给予鼓励,错误的反应给予更正。

   (4)自定步调,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愿望选择学习的步调,教学程序化学习。

1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P33-34

答:

布鲁纳认为,教学一门课程不是要建造一座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作为探索者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所以应该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

布鲁纳在《教学理论探讨》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发现学习有4项优势和作用:

   

(1)具有提高智力的潜力。

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这些信息。

即在智力方面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2)能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例子之间的关系而学习一个概念或原则,比起给予学习者这一概念或原则的分析性描述,更能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满足。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如果某人具备了有效发现过程的实践,他就能最好地学到如何去发现新的信息。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布鲁纳认为,按照个人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信息内容,最有希望成为个人记忆中"自由出入"的内容。

    

第二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P50

答:

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与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的广义学习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4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末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

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也可能有新的发现,但主要还是学习前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因此,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也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进行科学实验,以便获得直接经验,那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

   第四,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种双重任务是不可偏废的。

   可见,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不同于一般条件下的人类学习。

2.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8个内部阶段。

答:

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内部阶段,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P53-54

(1)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阶段

(2)选择性知觉阶段

(3)短时记忆贮存、复述阶段

(4)语义编码、长时记忆贮存阶段

(5)提取、工作记忆阶段

(6)反应组织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强化阶段

3.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S→R,而是S→AT→R,试述S→AT→R的含义。

  P55

答:

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S→R,而是S→AT→R。

其中,S表示刺激,A是大于1的系数,T表示认知结构,AT表示主体同化刺激S于认知结构T的结果,R表示反应。

S→AT→R的含义是:

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才能成为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R。

4.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比低级机能在结构上多一个中介(或中间环节)X,即A→X→B。

试述A→X→B的含义。

 P55-56

答:

按照维果斯基的观点,动物的心理机能从其结构上看都是直接的,即A→B;而人的心理机能是一种以工具(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X)的高级心理机能。

即A→X→B。

5.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3个层面。

 P61

答:

关于学习风格构成的3个层面分别是: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其中心理性层面包括以下3种成分:

(1)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如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2)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如学习兴趣、态度、焦虑、价值观等;

(3)学习风格的意志成分,如坚持性,是否善于言语表达,是否动手操作等。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指学习风格的生理倾向成分,如对学习环境中声音、光线、温度、学习时间及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层面指学习风格的社会倾向成分,如喜欢独立或结伴学习、竞争和合作学习等。

6.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

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P65-67

答:

教学活动过程4个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1)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与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有关,还和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有关。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离开这个要素,就不能形成教学的双边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品德、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对学生都起着指导作用。

(3)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与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仅表现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的作用,还表现为发展学生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4)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资源,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与教的效率,尤其在信息社会里,教学的信息资源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试分析三种教学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P71-72

答: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缺点是:

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难以全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其缺点是: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会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3)"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这种教学结构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章视听觉媒体教学基础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

1.为什么听觉有方位感?

   P114

答:

人们是用两只耳朵同时听声音的,当某一声源至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时,此时两只耳朵虽然听到的是同一声波,但却存在着时间差(相位差)和强度差(声级差),它们成为听觉系统判断低频声源方向的重要客观依据。

对于频率较高的声音,还要考虑声波的绕射性能。

由于头部和耳壳对声波传播的遮盖阻挡影响,也会在两耳间产生声强差和音色差。

总之,由于到达两耳处的声波状态的不同,就造成了听觉的方位感和深度感。

这就是常说的“双耳效应”。

不同方位上的声源会使两耳处产生不同的(但是特定的)声波状态,从而使人能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位置。

2.试说出视觉图像的种类和构图的要素。

 P118-119

答:

视觉图像可以分为4种类型:

真实的、模拟的、类比的和结构的视觉图像。

构图是视觉图像的基础,是静态图画面和动态图画面的组成内容。

构图以形成画面为主,包括平衡、线条、形状、质感和色彩5个要素的组合。

3.试说出传声器的用途和种类 P123

答:

传声器的用途:

传声器是一种将声波(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电能)的能量转换器件。

俗称话筒、麦克风。

传声器的种类:

常用的传声器是动圈式和电容式两种。

4.使用传声器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P127

答:

使用传声器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阻抗匹配:

传声器的输出阻抗与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相同是最佳的匹配,如果失配比在3:

1以上,就会影响传输效果。

(2)连接线应尽可能短,并使用屏蔽线。

高阻抗式传声器的传输线长度不宜超过5米,否则高音将损失严重。

低阻抗式传声器的连线不宜超过50米。

(3)讲话距离和近讲效应:

一般话筒与讲话者的距离在30-40cm之间为宜。

如果距离太近,会因信号过强而引起失真。

(4)声源与话筒之间的位置

每个话筒都有它的有效角度,一般声源应对准话筒的中心线,两者间的偏角越大,高音损失越大。

有时使用话筒时,带有“隆隆”的声音,这时把话筒偏转一定角度,就可减轻些。

在扩音时,话筒不要靠近扬声器放置或对准扬声器,否则会引起啸叫。

5.扩音机与扬声器的连接有几种形式?

 P142-144 (讲)

答:

(1)对于定阻抗输出式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有低阻抗配接和高阻抗配接两种方式。

   ①用于课堂教学时,应购买使用低阻抗扩音机。

扩音机32Ω以下的输出阻抗称为低阻抗配接。

因为扬声器为低阻抗器件,所以低阻抗配接就是把扬声器经过适当串、并联后接到扩音机相应的输出端上。

见教材P63例1介绍的联接方式。

②当扩音机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较远(一般大于数百米)时,如校园广播,为了减少线路上的损耗,应购买使用高阻抗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使用高阻抗配接方式即采用线间变压器进行联接。

见教材P64例3介绍的联接方式。

(2)对于定电压输出式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不像定阻抗输出式扩音机那样严格,只要扬声器实得功率总和不超过扩音机的额定输出功率,就可以像接并联灯泡一样,把若干个扬声器并联到扩音机的输出线上即可。

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扩音机的输出电压与扬声器的承受电压是否一致。

6.试说出听觉媒体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方法。

P146-149

答:

听觉媒体的教学功能主要有:

(1)典型示范,反复训练

  

(2)创设情境

  (3)因材施教

  (4)及时反馈

听觉媒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示范法。

教学的程序为:

第一步:

教师提示,包括介绍录音材料的基本内容,收听的注意事项等,第二步,播放音,第三步,练习总结。

  

(2)比较法。

借助于录音手段,提供对比资料,区别异同,分辨正误,找出原因,加强练习、迅速反馈,及时进行自我分析、评价。

  (3)情境法。

教学的程序为:

第一步,默读课文;第二步,播放录音教材;第三步,教师讲解课文。

  (4)配画放音法。

为克服听觉媒体在表现教学内容方面的局限性,在放音过程中,配合使用投影画面或其它视觉材料,把听觉与视觉感受结合起来。

7.试说出影碟机的技术种类和光盘存储的方式。

 P167-176

答:

用激光束在光盘上读取存储信息的设备叫做光盘机,或影碟机。

影碟机的技术种类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大类,模拟式影碟机有早期(20世纪70—80年代)的LD,目前已被淘汰。

现在的数字式影碟机主要有:

(1)CD-ROM和DVD-ROM:

是将计算机的软件以特定的格式记录到CD光盘之中。

DVD-ROM是以高密度方式记录信息的光盘,它与CD-ROM的区别是信息密度高,必须使用DVD驱动器来读取光盘上的信息。

(2)CD-R:

是由使用者自己录制的光盘记录形式。

CD-R是一次性记录光盘,又称追加记录型光盘,提供给用户的是一种空白光盘,用户可以利用光盘记录音像或图文信息,一次性记录后便不能抹去,作为永久的记录。

(3)CD-RW:

是可抹可录的光盘记录形式。

它使用专门的材料,记录时激光束射到盘面上,使盘面的被照射部分晶态结构发生变化。

当播放时利用激光在非晶态部分的散射特性不同取出信息。

抹消时,再用不同强度的激光束照射使非晶态部分再恢复成晶态结构,然后还可以重新记录新的内容。

(4)VCD:

VCD是在图像和伴音信号的数据压缩技术得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新型影碟机(Video-CD)),即在CD光盘的格式中录入了经过数据压缩处理的视频和音频数字信号,因而又称为数字视频光盘机。

VCD对视频信号的压缩处理采用了MPEG-1的技术标准。

(5)DVD视盘机是为适应人门对高画质的要求而开发了的影碟机。

DVD(DigitalVideo/VersatileDisc,数字视盘/数字多用盘)也是记录影视节目的光盘。

DVD对视频信号的压缩处理采用了MPEG-2的技术标准。

DVD播放的图像质量比VCD高得多,其水平清晰度可达480线以上。

光盘记录(存储)的方式为:

首先对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A/D转换变成数字信号,然后分别进行音频和视频信号的数据压缩处理,压缩后的音频、视频数字信号再经合成和格式变换成为光盘所需的数据格式,再经光调制器和激光头放大器放大后,将信号送到激光头电路,驱动激光头对光盘进行刻录,将信号信息记录(存储)到光盘上。

(P175-176)

第四章计算机教学基础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网上教学形式。

  P251-256

答:

网上教学形式主要有6种:

(1)讲授形式。

讲授形式是一种经典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能比较系统地大面积地传授新知识,缺点是难以对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网上远程教学中采用讲授形式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对学生人数和上课地点的限制。

(2)个别指导教学形式。

个别指导教学形式是通过教师或教学软件(如CAI,个别化学习支持软件)对学生进行指导方式实现的。

教师亲自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同步指导和异步指导两种方式。

(3)讨论学习。

讨论学习形式是指多个学生在讨论支持系统的帮助下,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一般不参与讨论,而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确定讨论主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发言,保证学生的讨论能够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讨论偏离了当前的学习主题。

(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形式包括4个要素:

问题、信息资料、提示(学习指南)、反馈。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形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6)探究学习。

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通信操作技能和知识发掘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机制,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利用己有资源系统所进行的一种主动探究学习方式。

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主题的需要,通过信息收集和推理之类的智力活动,得出对预设问题的解答。

2.CAI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P192-196

答: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基本模式有7种:

个别指导、操作和练习、模拟、游戏、测验、问题解决和发现学习。

3.简述S-P表的使用方法。

  P199-203

答:

S-P表提供了一种借助计算机对教学情况分析的量化方法和工具。

   S-P表的使用方法

   

(1)利用应答信息系统,让学生回答问题,答错记0分,答对记1分。

当m位学生回答n个问题之后,计算机记录每个学生在每个问题上的得分,以学生为列,每个学生回答所有问题的得分为行,就得到一个学生—问题(S-P)矩阵表。

   

(2)对所得的S-P矩阵表按以下规则进行处理:

   ①把学生按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从上到下重新排列。

即交换学生的得分行,将得分高的行移到上面,得分低的行移到下面。

②把问题列按答对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从左到右重新排列。

③对于得分相同的两行,将得0分次数少的行放在上面。

④对于答对次数相同的两列,将得0分次数少的列放在左边。

教师对修改后的S-P表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更多的有用信息,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4.简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特点  P207-211

答:

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特点是:

⑴对于音像信息的数字化处理;⑵模拟信号的数字化;⑶数字信号的压缩;⑷多媒体压缩的技术标准。

 

 

第五章组合教学媒体基础平时作业

1.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