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25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docx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课堂设计

课题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

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导入

 

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2、诵读训练

3、回顾刘禹锡及其作品特点: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及解题:

(1)背景介绍: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2)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教师明确:

首联:

“巴山……置身。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

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

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按要求反复诵读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赤壁》

 

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颈联承颔联而来。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

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气慨、乐观的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

体现出作者

本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试背。

6、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三、学习《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诵读训练

3、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2)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师生互动

 

注意适时板书。

 

颔联学习方法步骤大致同首联。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

 

颈、尾联学习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

 

反复诵读

 

可结合配套了解

 

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师生互动

 

注意适时板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

 

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事、情、景、理水乳交融

首联:

坎坷遭遇(“凄凉地”“弃置身”)——渲染——辛酸--直抒胸臆(愤激之情)

颔联:

归来感慨(《闻笛赋》“烂柯人”)——用典——悲痛--运用典故(感叹之情)

颈联:

感叹身世(“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写景——愤激――千古名句。

尾联:

席间赠言(“歌一曲”“长精神”)——抒怀——昂扬――点睛之笔(坚忍之慨)

 

《赤壁》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作业设计

类别

具体内容

设计思路

课前预习作业

1、学生回顾刘禹锡的生平简介,背诵《陋室铭》

2、收集杜牧的相关资料

温故知新。

整理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更易于理解诗的内涵。

课中练习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

(1)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

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

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

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明白诗的大意之后能够深刻理解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后布置作业

1、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然后表演。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拓展延伸,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反思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课堂设计

课题

《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

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导入

 

学习《过零丁洋》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二首。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导语: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有很多爱国名将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如:

陆游:

“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

相当于检查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综合实践作准备。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结合配套了解。

 

臣心一片磁心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学习《过零丁洋》

 

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3、范读全诗:

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4、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5、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6、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7、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8、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教师明确: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参考译文:

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

用了什么修辞?

教师明确: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

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

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

解释它的意思。

汗青: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

这里特指史册。

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

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

史册。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9、齐读全诗,试背。

10、拓展延伸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3)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三、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1、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诵读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

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

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4、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的?

教师明确:

视觉和听觉

5、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教师明确: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即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6、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四)、再诵课文,课堂探讨:

提问1: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

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

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提问2:

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提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五)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

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师生互动

 

注意适时板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

仍然抓住学生的诵读,反复地诵读。

 

由学生回答。

及时订正归纳,并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些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结合配套了解。

 

学生批注积累相关知识

 

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

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左边的问题

师生互动

注意适时板书。

 

抓住学生的诵读,反复地诵读。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诵读中理解。

 

学生试背

首联——回顾一生(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借用比喻、忧国忧民)

《过零丁洋》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借用双关、抒写感受)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慷慨正义、舍生取义)——激情慷慨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作业设计

类别

具体内容

设计思路

课前预习作业

1、收集作者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

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句,在班内交流展示。

3、试一试,我能行

干戈(   )寥落(    )絮(   )惶恐(        )滩头(   )

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积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课中练习作业

《过零丁洋》

1、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2、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

用了什么修辞?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