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187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组

第一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古诗学习

1、出示课件,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抓字眼,明诗意

4、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

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5、多诵读,悟诗情

(1)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2)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3)自己带着感情读

(4)四人小组读古诗

(5)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6、全班再齐读古诗

7、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知与能力:

⑴ 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⑵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

(板书课题)

二、借助媒体、整体感知

1、出示带有朗读的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畅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适时请一名学生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及时给与鼓励。

三、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轻声读课文二、三小节,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2、学习描写桂林水的句子,体会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3、学习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体会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4、学生质疑、解疑:

⑴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与关注,给与点拨,让A生知道课文第二节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⑵ 在伙伴的帮助下,让一名学生尝试朗读有关句子,体会句子之美。

  

5、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六、课后小练笔

1、花坛里的花真……啊;

2、夜空中的星星真……啊;

3、地上的雪真……啊;

4、高空中的太阳真……啊;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文的导入

(1)引言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

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的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2)结合课文导入三个名词解释

溶洞:

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由于地下水的溶蚀,坍塌扩大而成的洞穴。

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

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有地下河通过。

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石钟乳:

又成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

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钟乳石由碳酸钙和其他矿物质的沉积形成。

石灰石是一种碳酸钙岩石,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分解后,生成碳酸氢钙溶液。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CaCO3(s)+H2O(l)+CO2(aq)→Ca(HCO3)2(aq)

  水溶液顺岩石而下,直到抵达边缘。

如果岩石在洞穴顶部,水将滴下。

当溶液和空气接触,产生逆向的化学反应,碳酸钙被沉淀出来。

逆向的化学方程式为:

[1]

  Ca(HCO3)2(aq)→CaCO3(s)+H2O(l)+CO2(aq)

  钟乳石每年平均增长率为0.13毫米。

快速增长的钟乳石的水溶液中往往富含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并且流动很快,这种钟乳石每年可以增长3毫米。

每一个钟乳石开始于一滴载有矿物的水滴。

当水滴落下,留下了很薄的一点方解石圈。

接下来的水滴继续留下新的方解石圈。

最终,这些方解石圈形成非常细(0.5毫米)的中空的管子,俗称“苏打管”。

苏打管可以长得很长,但是非常脆弱。

如果它们因为碎片被堵住,水将从外面流过,沉淀出更多的方解石,形成锥形的钟乳石。

同样,落下的水滴在到达地面后沉淀出更多的方解石,最终形成圆形或圆锥形石笋。

与钟乳石不同的时,石笋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中空的“苏打管”这一步骤。

如果时间足够长,钟乳石和石笋将融合在一起,成为石柱。

2、认读理解生字词

(1)带领学生熟读生字表

(一)中的五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讲解课文中的十五个新字,并带领学生组词

(3)画出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字词,讲解

(4)讲解课文中常用的多音字,并带领学生组词

(5)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在同学朗读的时候,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读错的字词。

2、根据布置的预习作业,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按照路线讲解课文

(1)路上: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去双龙洞的路上景色的?

第2------3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去双龙洞的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看到了山色-------特点:

明艳

听到了水声-------特点:

时时变换调子

思考: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新绿:

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映山红:

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这样理解不准确。

《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

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间有白色者。

花冠为漏斗状,边缘五裂甚深。

每于杜鹃鸟啼时盛开,故名。

“映山红”的解释为:

“山踯躅,一名映山红。

就是指野生的杜鹃花。

也就是说杜鹃野生的才能称为映山红。

1“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新华字典》中的“或”只有两种解释:

a或者,也许。

b某人。

此处的“或”应作“有的”讲。

因山上树木繁多,百草丛生,有的色深,有的色浅;向阳者色淡,背光者色暗,这里的“或浓或淡”应解释为“有的浓有的淡”。

 

“明艳”什么意思?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明亮鲜艳。

形容刺眼的颜色。

2“时而”什么意思?

a.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

蔚蓝色的天空时而飘过几片薄薄的白云。

b.叠用。

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2)洞口和外洞: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解洞口及外洞?

第4自然段

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外洞的主要特点)?

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洞外景物:

有气势

洞口:

洞内:

洞内(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作者写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很大,仿佛……”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打比方)

4、小练笔:

用“时而……时而……”造句

①天空是我见过的最多面的孩子,它时而因为不悦而阴暗晦涩;时而又如刚得了表扬一般笑靥如花。

②生活就是这样:

时而满是挫折造就的迷茫,时而充斥成功给予的喜悦。

③天上的白云时而像小狗,时而像小鸡,时而像小猫,时而像小猪。

④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无论你走到那里,它们都将伴你左右。

第三课时

孔隙: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解孔隙的?

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通过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孔隙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通过描写船的小,来突出“窄”,通过描写乘船的过程,如: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不贴着船底了“,来突出“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好奇、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突出好奇;“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擦伤鼻子。

”)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句子,你能够体会到什么样的感觉呢?

“挤压”

(3)内洞:

接下来作者到了内洞,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内洞的情景?

6----7自然段

通过这两个自然段,同学们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黑(一团漆黑)

奇特(通过写: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表现出来)

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6段话重点写了洞内的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变化多端:

端:

头绪。

形容变化极多。

也指变化很大。

作者在本段最后,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用“即使”这个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说,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比作什么也是值得观赏的,说明它本身就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做什么了。

(4)出洞

第8段

4、同学们,我们已经跟随者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完整的游览了双龙洞,那么你能够画出游览示意图吗?

 

6、通读全文,整理出整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归纳出每一个大段的段意

一段、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段、(2—3)讲路上的见闻。

三段、(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段、(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段、(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段、(8)讲乘船出洞。

7、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8、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一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

(吐鲁番、葡萄、维吾尔族、新疆舞、冬不拉、大草园、羊肉串……)

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

我也一样,一说起天山,我就会想起一座山,

板书:

“天山”

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

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1、板书课题:

七月的天山

(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2、大家看课文的第一句话: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读一读,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骑马上天山,这是多么独特的游览,天山的连绵不断,一望无垠,仿佛游人的视线、心胸都被打开了)

补充知识:

天山及相关简介

天山是亚州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把新疆分成两部分:

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

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天池: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然后画出第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第一段: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第二段: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第三段: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边得柔美。

从以上三句话,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作者的游览顺序:

走进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

(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从山外到山里,以游览行踪为顺序写游记,真是个好办法)

4.接下来,咱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进行讲解,大家在课文当中找一下,作者在路上的所见所闻:

(1)走进天山,饮马溪边

雪峰: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①(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

雪峰喻体:

白缎

本体:

云影喻体:

花)

雪水: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白莲。

1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

雪水,喻体:

银链)

溪流: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

浪花,喻体:

白莲。

(2)再往里走,骑马穿林

原始森林:

(2句)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三的特有风光逼真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同学们思考一下,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

幽静

(3)走进天山深处,走马观花

野花: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修辞)

思考:

野花有什么特点?

野花很多------五彩缤纷

描写野花的句子,是个什么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是一个排比句,也是一个比喻句。

本体:

野花-------喻体:

锦缎霞光彩虹

5、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两句简短的语言,告诉大家,七月,骑马上天山,你看到了那些景物?

七月,骑马上天山,“我”饮马溪边,看到了高耸的巨大山峰,融化的雪水以及冲击的溪流;“我”骑马穿林,看到了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我”走进天山深处,走马观花,看到了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总结:

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写出了这篇令人看了忍不住想骑马走天山的游记。

6、大家思考一下: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这句话怎么理解,特别是“矫健”、“精神”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