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099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年)

 

物联网通过感知、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认知、管理与控制,已成为当今全球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被世界公认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

物联网产业被国家正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不仅是优化青岛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青岛市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

一、发展背景

(一)物联网及产业构成

“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其感知层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承担着信息采集的功能;其网络层通过无线网、移动网、固网、互联网、广电网等承担信息的传输;其应用层则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与决策,以及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主要包括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由各类传感器、芯片、标签、读写设备、制造装备、通信设备、传输网络、终端产品、数据存储处理、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与应用服务等产业组成。

物联网的产业链庞大且复杂,并随着行业应用的发展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技术和产品,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二)国内外发展形势

当前,物联网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加快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美国IBM公司提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奥巴马政府积极回应,将物联网列为“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

欧盟是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推动者,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项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

日本在提出的“U-Japan”和“I-Japan”战略中,确定物联网是其发展重点,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物联网、泛在网络等方面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目的在于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抢占物联网产业先机。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争得了一定话语权。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国家工信部已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规划,正在积极研究推进。

由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和相关组织机构组成的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江苏、上海、北京、成都、无锡等地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提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措施和目标。

二、青岛市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1.物联网应用可圈可点。

多年来,青岛市先后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现代物流、港口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养殖管理、智能电网、精准农业、家电产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应用效益。

海尔集团建立起国内第一条大规模应用RFID的数字化生产线;青岛港基于RFID、传感技术等实现了对闸口、车辆、货物、堆场的有效管理;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作为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骨干企业,拥有一批智能交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成果;在融合RFID和胎压感知等诸多技术手段的数字化轮胎方面,软控股份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

2010年,海尔家电融合物联网技术,首先推出了物联网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终端产品,加速了物联网在民用市场的推广普及。

2.物联网产业基础较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市目前已拥有一批物联网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第三方组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能力和质量得到逐步提升。

在物联网企业集群方面,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软控股份、青岛港、东软载波、中电集团22所、中科恒信、金弘测控、电子研究所、中科英泰、康富、零点电子、海大新星、信驰电子等一大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领域的骨干单位。

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电子标签封装、传感器制造、读写设备研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与硬件、设备销售、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第三方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3.物联网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2006年,我市被国家金卡办确定为国家金卡工程RFID试点城市,被国家相关部委确定为金卡工程、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试点城市。

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青岛市先后被各部委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和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

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省无线城市试点,获批建设国家数字化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

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体系日趋完善。

4.物联网发展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青岛共拥有3个山东省RFID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海尔集团设立了中国RFID产业联盟海尔开放实验室。

2006年,成立了青岛市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产业促进会,建成了青岛市RFID实验室。

在物联网家电领域,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数字化轮胎方面,拥有“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

物联网领域的第三方机构与组织,成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有生力量,曾多次参与国家RFID技术白皮书、科技部RFID项目规划等工作,并与国家RFID产业联盟、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欧姆龙、NEC、Intel等国内外组织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合作。

5.扶持政策成效显现。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RFID技术研发、RFID应用示范、终端产品研发、一卡通工程、物联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硬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方服务平台等科技、产业项目的扶持,2010年设立了物联网专项资金,推进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

先后围绕物联网6大应用领域,完成了20多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包括《关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市政府对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促进了物联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实力较弱。

尽管青岛目前有众多企业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单薄,缺乏以物联网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

2.产业链构成不完整。

企业对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产品的研发和投资建设不足,大部分企业仅从事RFID标签设计封装、读写器及中间件研发以及应用集成业务,缺少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制造产业环节,产业形态较为单一。

3.人才匮乏。

青岛缺乏高层次的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研发机构与研究人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高端人才紧缺。

4.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

尽管物联网技术已在我市相关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但应用面不够广、规模不够大、应用层次偏低,进展缓慢,尚未形成以应用促产业的发展态势。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总的来看,我市目前针对物联网产业的引导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倾斜较其他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推进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三)比较优势分析

1.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

近年来,青岛市已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以卫星、微波、海缆为辅,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智能化为一体的,覆盖全市并通达市区乡镇的立体通信网络,已经具有大规模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心,并拥有多个强大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国内城市先进行列。

2.具备庞大的信息产业规模。

2009年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30亿元,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阿尔卡特-朗讯等著名企业。

庞大的产业规模、健全的科技创新转化和融资体系以及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为打造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龙头企业集团和市场需求迫切。

近年来我市高端家电、橡胶轮胎等产业与服务发展迅猛,海尔、海信、软控股份等大企业意识超前,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现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决心大、行动快、技术储备好、需求迫切。

4.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

在智能交通、数字家庭、智能电网等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拥有海信网络科技、海尔软件、东软载波等国内外该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

5.优越的区位优势。

青岛地处东北亚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和拥有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辐射能力。

青岛又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资源条件比较好,具备良好的商务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突出。

三、总体思路与工作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立足青岛实际,以培育形成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遵循“抓应用、促产业”的基本思路,把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产品和项目,推进产业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催生物联网新型应用,以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民众生活品质。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优化环境。

抓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初期的主导推进作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和投资力度,创造市场空间,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应用与产业发展速度。

2.着力应用,带动产业。

立足于青岛市产业发展需要,“抓应用、促产业”,把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研制新型终端产品,强化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创新发展,提升能力。

立足应用创新,突破制约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合理布局,促进集聚。

根据各区市产业基础,合理定位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产业集聚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园区集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开放合作,公平竞争。

以开放的姿态,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把扩大国内外合作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技术合作,放开市场资源,引导投资方向,优化竞争环境,打造适合物联网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

四、发展目标、重点及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在战略终端产品制造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感知、传输、应用服务等产业链条,产业总体竞争力显著提升;积极参与物联网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

到2015年,争取青岛市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的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逐步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的应用格局,重点行业示范应用效益明显,重点示范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力争五年内将青岛市打造成为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二)发展重点

发挥政府的引导推进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重点攻关五项关键技术,突破四大产业重点,加快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1.技术重点

以制约我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为重点,着重围绕RFID技术、WSN与新型传感器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络技术、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等,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自主发展。

2.产业重点

——着力高端制造,大力发展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与服务产业。

——借助应用示范工程,着重发展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系统集成产业。

——面向现代服务业,培育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三方物联网服务运营产业。

——围绕RFID、无线传感器产业链,扶持推进RFID特种标签、超高频RFID读写设备、新型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等产品研发与制造产业。

(三)区域布局

依托青岛各区市产业特色、科技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等要素,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区、产业聚集区、终端产品制造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产业的集聚度和整体竞争力,将青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1.在市南、市北、四方、崂山和高新区发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基于市内各区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建设“感知青岛”的目标,重点打造青岛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从智能交通、旅游服务、数字城管、安全监控、数字医疗等多个领域,开展较为全面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升青岛市的城市商务环境和综合竞争力。

2.依托黄岛区产业基础建设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依托黄岛区的青岛国家数字化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等园区以及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优势企业,重点布局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业。

引进、培育医疗健康感知类、多功能移动通信终端等产品的研发制造企业,拉动相关配套企业向该区域集聚,逐步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在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分工与布局中占有突出位置。

3.发挥崂山区物联网产业优势发展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结合崂山区科技城发展规划,依托崂山区内的海尔信息产业园、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崂山区软件园等园区,以及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海尔集团、海信网络科技、海尔软件、歌尔声学、中科英泰、金弘测控、中科恒信、信驰电子、联通IDC等企业,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RFID产业联盟海尔开放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将崂山区打造成为青岛市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根据崂山区科技城发展规划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在中期或远期规划中可建设物联网创新园等园区,全力打造物联网新兴产业,并培育成为崂山区支柱产业之一。

4.在全市打造一批物联网提升传统产业特色示范园。

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胶轮胎和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为重点,依托市北、四方、李沧、城阳、胶州、胶南、平度、即墨、莱西等区市在特色经济、传统工业、物流运输、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基础,发挥物联网骨干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的物联网示范园区,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产业高端化道路。

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培育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实施涵盖“实施七大领域应用示范、推进七个方向重点项目、开展五项关键技术攻关和建立五个创新支撑机构”等内容的青岛市“物联网推进计划”,逐步形成我市“点、线、面”多层次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格局,建立起完善的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7大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1.“智能交通”领域

面向城市交通、轨道交通,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测、交通诱导、车位引导等领域的应用。

着重建设城市道路智能化控制系统、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停车场智能诱导和车位管理系统、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公共服务平台等,以达到减少拥堵、降低排放的目的,促进人、车、路三者的和谐统一,拉动智能交通产品与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

2.“数字家庭”领域

以“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的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数字家庭、数字社区的物联网应用,构建智能化的家庭、社区生活环境,实现家庭中家电互联互通与远程访问、安防控制、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互动娱乐、远程教育、能源管理等,实现社区智能化的车辆管理、物业管理、安防监控、应急服务等,拉动数字家庭终端产品制造产业,催生新型服务产业。

3.“食品安全”领域

立足民生工程,在食品追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

借助RFID、二维码技术等标识手段,搭建食品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全过程智能化监控,有效追溯食品生产、运输、储存、消费过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保障食品质量,改善民生。

4.“城市公共管理”领域

结合青岛市重大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环境监测、水资源监测、建筑能耗检测、数字园林、智能电网、数字城管、危险品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针对地铁、隧道、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管理以及档案馆、智能楼宇等场所管理需求,深入开展物联网应用,构建智能化的物联网络,及早发现隐患,提高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控水平与服务能力。

5.“现代物流”领域

围绕智慧港口、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着力推进物联网在大型物流企业、大型物流园区的现代物流运输管理应用,打造高效物流体系。

针对仓储管理要求较高的重点领域,如粮库、冷藏库、立体库等,开展仓储传感网应用,提高对仓储环境的感知与监控能力、数字化仓储管理水平,打造更为强大的现代物流体系。

6.“精准农业”领域

立足青岛特色农业资源,抓住青岛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契机,开展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示范基地、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应用示范,建立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生长环境参数、关键设备的监测与控制;并借助智能数据处理平台,认知生产管理措施与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指导农业生产,拉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7.“生产制造”领域

统筹两化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资产管理、工厂管理、售后服务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改进、优化工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提升从产品装配、检验、配送、到售后维护等多环节的精准化管理水平;实现对人员、货物、设备、资产、能源等企业要素的全面协同管理,提升企业精益制造能力、自动化水平以及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

(二)推进7个重点方向的物联网产业项目,提升发展质量

1.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与产业化

结合青岛市产业特色以及“三网融合”的契机,着力高端制造,针对数字家庭、三网融合、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医疗健康服务等物联网应用需求,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应用和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研发并产业化20个以上物联网终端产品,形成包括芯片设计、传感器、软硬件产品、制造装备、服务平台等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

借助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促进产品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的物联网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形成新型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服务产业。

到“十二五”末,终端产品制造与服务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2.多功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抓住“无线城市”的发展契机,围绕产品防伪、食品追溯、手机钱包、物品跟踪、旅游服务、社会监管等物联网应用,融合RFID、读写器、二维码、GPS、位置服务、智能感知、应用软件等技术和手段,研发适合多应用领域、融合多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开发适合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嵌入式超高频读写模块等配套产品,满足身份识别、物品识读、电子信息交换等物联信息采集与管理需求,形成覆盖电子标签、传感设备、读写模块、中间件开发、测试验证、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产业链。

到“十二五”末,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及相关配套模块制造与服务产业产值达30亿元。

3.RFID特种标签、读写设备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立足高端制造,围绕RFID产业链,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核心技术研发。

深入推进RFID天线设计、标签封装、特种标签生产、超高频读写设备、工业级读写器以及RFID中间件的研发生产。

引进、培育大型RFID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构建RFID产业链,壮大RFID产业。

到“十二五”末,实现RFID高端制造产业产值20亿元。

4.新型传感器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结合物联网感知层面的应用需求,引进国内外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重点突破新型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单元产品与集成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瓶颈,大力发展低功耗低成本的微传感器、基于MEMS技术的智能传感器、水下传感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着力推动无线传感器节点研发生产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研发,实现微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传感网的产业链构建与产业化,拉动我市半导体、新材料、集成电路、自动控制等产业的发展,提升青岛先进制造的研发水平和产业质量。

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型传感器与传感网产业产值20亿元。

5.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智能交通、城市公共管理、民生工程、工业生产、海洋遥感遥测等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扶持、培育、引进一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研发形成一系列的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产品与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加速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发,拉动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硬件、无线通信、基础软件等产业的发展,打造青岛物联网应用产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到“十二五”末,实现系统集成产业产值40亿元。

6.区域性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区域性物联网络的构建,整合电信运营商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联动、第三方服务商跟进的建设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地区、行业、大型企业的10个大型物联网ONS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行业、区域物联信息的解析和共享利用。

充分调动第三方社会资源,开展物联网公共资源共享平台、物联网信息交换平台、传感网信息管理平台等3类共性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高物联网资源的整合能力,研发形成一系列基础支撑软件产品和中间件产品。

建立物品、设备注册机制,出台物品解析与共享访问标准、设备及感知信息接入标准,打好物联网应用基础,催生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产业,物联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10亿元。

7.第三方物联网服务运营平台建设与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领域,充分利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资源,面向多领域、多行业,促进物联网服务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售后服务产业等业态的融合,培育、推进无线传感信息云存储与应用服务、特定领域的云计算平台服务、安全认证服务、第三方可信计算环境服务等平台建设。

创新商业模式,鼓励“网业分离”的建设运作模式,开展网络接入、接口规范、访问控制、数据操作、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与应用服务,加速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引进、扶持多领域应用服务商,形成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壮大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三方物联网运营服务产业,使其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

到“十二五”末,实现物联网应用服务产业新增产值达10亿元。

(三)开展5项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RFID及应用技术

着重攻关基于不同应用对象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RFID标签天线设计技术、标签芯片的安全加密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特种标签封装关键技术、多标签防冲突和多读写器防冲撞技术、RFID与传感器集成融合技术等。

研发超高频(UHF)读写器核心模块、RFID应用中间件、适用于实时定位的RFID软硬件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加强RFID在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