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3999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8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docx

宏观经济学全文本讲义

宏观经济学课程介绍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本结论是:

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

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

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

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

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微观经济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作用

 

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如国防、警察、司法、经济调节、教育、卫生等。

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

(1)这些产品具有“排他性”。

就是说,是否能够获得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按一定的价格付款。

那些按价付款的人即能获得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不按价付款的人就得不到该产品。

(2)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受益过程中具有“争夺性”。

就是说,如果某个消费者消费了某一个特定产品,即意味着他人无法消费该特定产品。

在生产公共产品时,市场机制作用并非完善,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节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是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

一、洛伦茨曲线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测定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时,一般习惯把整个社会人口按收入的多少从低到高平均分为五档,每档人口均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然后再看每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多少,即可比较出社会收入的差别。

由于上述收入分配不平均的情况最先被统计学家洛伦茨(M.Lorenz)采用并以图形表示,因此形成了著名的“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就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

OY线是绝对平均曲线。

OPY线是绝对不平均曲线。

第三节 政府的税收和收入再分配

 

一、征税的原则

两种原则:

(1)受益原则

所谓受益原则是指谁受益谁交税。

缺点:

(A)不能准确衡量受益的多少;(B)有些情况不能采取受益原则。

(2)负担能力原则

所谓负担能力原则是指根据每个人收入的不同按承受赋税的能力大小来征税。

缺点:

对劳动存在一个负激励的效果。

税收的分类:

从税金是否能够转嫁:

直接税和间接税

征税的内容:

所得税、财产税、财产转移税、消费税和关税等等

纳税者承受赋税的程度:

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征税的方式:

从量税、从价税

二、税金转嫁

纳税人并不一定是税金的最终负担者,因为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

这种现象称为“税金转嫁”。

税金的最终负担者称为“税金归宿”。

税金转嫁分为两种:

“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向后转嫁”,其过程刚好同上述相反,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买方通过少支付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

不同税种的转嫁:

个人所得税销售税与货物税财产税关税公司所得税

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

1、税种的影响。

如个人所得税不可以转嫁,而货物税与销售税、关税等可以转嫁。

2、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

图1需求曲线平坦,供给曲线陡峭,则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较少,厂商承担的税收较多。

图2需求曲线陡峭,供给曲线平坦,则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较多,厂商承担的税收较少。

三、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按纳税者所承受税金负担的程度,税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累进税,即对高收入征税的百分比大于对低收入征税的百分比。

(2)比例税,即对高收入征税的百分比等于对低收入征税的百分比。

(3)累退税,即对高收入征税的百分比小于对低收入征税的百分比。

横坐标I代表收入,纵坐标TX代表税收。

显然,曲线B为比例税,即无论收入多少,均被征收相同比例的税。

曲线A为累进税,它表示:

当收入等比例增加时,其税收额的增量是不断增加的,因此税收额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随着总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加。

曲线C的情况正相反,为累退税,它表示:

当收入等比例增加时,其税收额的增量是不断减少的,因此税收额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随着总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减少。

在上述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的概念中,要注意不能用净税额来加以判断,而应用“百分比”加以判断,即税收额占总收入的比例。

几个例子:

例1:

假如对某人第一个$5000的收入征收1%的税,对其第二个$5000的收入征收2%的税,对其第三个$5000的收入征收3%的税。

依据所给条件,不能简单地根据3%>2%>1%而得出累进税的结论。

正确的分析如下:

第一个$5000收入的税率是1%;对第二个$5000收入征收2%的税后的总税率是

($5000×1%+$5000×2%)/$10000=1.5%;

而对第三个$5000收入征收3%的税后的总税率为

$5000×(1%+2%+3%)/$15000=2%;

因为2%>1.5%>1%,所以这种税收是累进税。

例2:

假如对收入$100的人征$5的税,而对收入$10000的人征收$100的税,因为:

$5/$100>$100/$10000,所以这是累退税。

四、直接税与收入再分配

从税金是否能够转嫁的角度,税收有直接税和间接税之分。

直接税就是直接向人们征收的税,一般不能够转嫁。

例如个人和公司所得税、财产税、财产转移税、人头税等。

间接税就是间接向人们征收的税,即当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时,该商品已被征过税,因此,它是一种可以转嫁的税。

例如货物税或销售税、烟草税、进口关税、周转税等。

(一)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再分配

(二)公司所得税与收入再分配

(三)财产税与收入再分配

(四)遗产税与收入再分配

 

五、间接税与收入再分配

(一)消费税与收入再分配

(二)关税与收入再分配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统计

 第一节 经济总流程

 一、最简单的经济流程——两部门经济循环

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两大部分。

总需求就是指国民经济中的所有部门和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就是指国民经济中的所有部门和个人的实际供给总量,即经济社会的生产能力。

当一个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

社会的总供给=社会的总需求

两部门经济循环:

假设一个经济只有厂商和家庭两个部门,没有政府以及对外贸易,并假定所有家庭把他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没有任何储蓄,同时也假定所有厂商也将其收入全部用于对生产要素的支付。

除此以外,还假定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不变。

两部门经济流程图

对总产出的核算,既可以利用经济总流程的上半环即从总收入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以利用总流程的下半环即从总支出的角度来进行。

存在以下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流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国民收入的统计中一般为一年)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如,国民收入。

存量:

是在某一时间点上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

如,国民财富。

流量与存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

二、漏出和注入

漏出是指家庭将其部分收入用于储蓄

注入是指厂商所获得的追加投资。

非均衡情况的处理:

存货投资。

库存(或存货)增加,把这部分新增存货看成是生产厂家似乎是自己掏钱按市价“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

把它归入总支出的一部分,进入总产出的核算。

我们把这种厂商所不情愿的“支出”称为非意愿的存货投资。

三、政府部门的介入——三部门经济循环

在经济流程的过程中,从收入支出方面看,政府部门各有其功能。

在收入方面,政府从两个方面获取财政支出的来源:

一是通过各种税收;二是通过政府的特殊权力作用,以财政赤字的方式进行支出。

在支出方面,政府也主要有两方面的经费开支:

一是政府直接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包括民用品和军用品);二是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直接付给私人家庭。

四、开放经济——四部门经济循环

对外经济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大类。

考虑到国际市场的作用,则必须将三部门经济循环进一步扩展为四部门经济循环。

简化的四部门经济流程图

上图假定出口支付刚好等于进口支付总和;同时假定政府没有对外购买活动;同时省略了政府的进口关税。

不过,即使考虑到进出口不等以及政府的关税等情况,也不影响上述四部门经济流程图的原则。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内厂商和个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成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GDP中所统计的产品或服务,一定是“最终产品”,即产品或服务在该期内的最后出售价。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可能性,西方经济学家往往采用“增加价值法”来计算。

增加价值法,是指把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中增加的价值加在一起,而不是将产品在每个生产阶段中的售价加在一起。

(2)GDP的统计都是按当年的“市场价值”加以计算的。

按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GDP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这样统计出来的GDP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出的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二、GDP的统计——产品流动法和支出法

“产品流动法”就是将一个社会中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总量,按该时期内市场价值计算出总值。

缺点:

这种直接得出GDP的方法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对最终产品加以确定,因而使得对实际资料的收集和统计非常困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便采取较为简便的“支出法”,即把所有经济单位(包括家庭、厂商、政府以及进出口部门)在一年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其数值为GDP。

一个社会中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单位共有四个部门,即消费者(C)、厂商(I)、政府(G)和进出口部门(X、M)

(一)消费者(consume,C):

(1)非耐用品。

一般是指短期内消耗完的物品

(2)耐用品。

一般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消费的物品

(3)服务。

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交换的才被计入GDP,没有经过交换的则不能计入GDP。

但是,并非所有的交换都计入GDP。

(二)厂商(investerment,I)

(1)住宅建筑投资支出。

例如住房、公寓等。

(2)非住宅建筑投资支出。

例如办公室、厂房以及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最终购买等。

(3)净存货。

(三)政府(government,G)

在政府的支出中,转移支付不能被计入GDP中。

例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等等。

因为这些都不是政府本年度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所作的支付。

(四)净出口(X-M)

即出口(export)和进口(import)之间的差额。

以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则净出口为X-M。

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

GDP=C+I+G+(X-M)

三、GDP的统计——收入法

GDP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是“收入法”。

所谓收入法就是对经济活动流程图的上半部分进行测量,即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加以统计。

收入法的具体统计项目如下:

(一)工资

(二)净利息

(三)租金

(四)企业间接税

(五)折旧费

(六)非公司企业收入

(七)利润

纳税前的公司利润。

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股息(分给股票持有者的红利)、公司所得税以及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净储蓄)。

在这7项收入中,前3项工资、净利息和租金,以及第6项非公司企业收入可以视为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可以分为本期用于消费的收入和不用于本期消费的收入即储蓄。

以C表示消费,以S表示储蓄,则居民收入可以记为C+S。

第4项企业间接税是政府收入,记为T。

第5项折旧费是不用于本期消费的企业收入,也可以归入储蓄S。

第7项利润中的公司所得税是政府收入,记为T;公司未分配利润是企业收入,记为S;股息是居民收入,它将分流为消费C和储蓄S

从收入方面核算GDP,GDP等于居民收入加企业收入加政府收入,也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即

GDP=C+S+T

四、GDP的统计——增值法

国内生产总值还可以按增值法将不同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数额汇总所获得。

增值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各个行业或产业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GNP与GDP

GNP是指一国永久居民生产的价值。

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

其中后两项称为“净要素收入”。

就大多数国家而言,GDP和GNP的数字是很接近的,因为毕竟大部分的国内生产都是由国内居民所创造的。

五、GDP中的五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当年的市场价格所计算出来的总和。

(二)国民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写为NDP)

即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

(三)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写为NI)

即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

(四)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写成PI)

即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和利息收入、政府给予的救济金和各种福利补助等)。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简写为DI)

即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全部实际收入中扣除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收后所剩下的部分。

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补助金+净要素收入-统计误差,同时国民收入=工资+净利息+租金+公司纳税前利润(包括股息、公司所得税和公司未分配利润)+非公司企业收入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消费者所付利息+政府债券利息+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投资+消费者所付利息

六、用GDP作为经济活动衡量标准的缺点

GDP是现代国际社会中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

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准,GDP有以下几个缺点:

(一)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二)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三)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四)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虽然GDP存在着上述一些缺点,由于至今各国没有更好的标准,因而它仍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

第三节 GDP的价格矫正

 

一、GDP价格矫正指数

名义GDP系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按当年的市场价值统计出来的数值。

实际GDP就是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按某一基年的市场价值统计出来的数值。

 “GDP价格矫正指数”就是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即: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名义GDP、实际GDP与GDP价格矫正指数的计算:

假设一个经济生产牛肉与鸡蛋两种产品

 

项目

2002

2003

1、价格

 

 

牛肉(每磅)

鸡蛋(每打)

$1.0

0.5

$2.0

0.75

2、产品数量

 

 

牛肉(磅)

10

8

鸡蛋(打)

10

12

3、当年产值(名义GDP)

 

 

牛肉产值+鸡蛋产值

10×1.0+10×0.5=15

8×2.0+12×0.75=25

4、按2002年不变价格的产值(实际GDP)

10×1.0+10×0.5=15

8×1.0+12×0.5=14

以2002年为基期的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

1.76

二、消费品价格指数

根据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计算得出的

 

三、生产品价格指数

指标统计的是大量未被消费者直接购买的商品,其中包括:

原材料(如煤炭和原油等)、中间产品(如面粉、钢铁以及诸如现金收付机和拖拉机之类的企业所购买的中间产品等)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消费与储蓄

 

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消费、储蓄和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Yd=C+S

Yd代表可支配收入;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

从上述公式可得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分别为

C=f(Yd); S=f(Yd)

 二、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ofConsumption,简写成APC)就是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ofSaving,简写成APS)就是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三、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简写成MPC)是指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ofSaving,简写成MPS)是指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四、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1.消费曲线

消费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横坐标代表可支配收入水平(Yd),纵坐标代表消费支出水平(C)。

消费函数C=f(Yd)的完整的曲线形态为

C=a+cYd

其中a为截距,称为“自发性消费”。

c为消费曲线C的斜率

即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曲线和45°线的交点E点是“收支平衡点”,表示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即OA=OB。

在E点以左,C>Yd,表示有负储蓄;在E点以右,C<Yd,表示有正储蓄。

2.储蓄曲线

储蓄曲线是用来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储蓄函数S=f(Yd)的完整的曲线形态为

S=-a+bYd

其中a为截距,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储蓄为负值。

b为储蓄曲线S的斜率

,即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曲线S和横坐标的交点E点表示储蓄为零,即当可支配收入为OE时,收支平衡,因而没有储蓄。

在E点以左都是负储蓄,E点以右都是正储蓄。

3.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对应关系

储蓄曲线与消费曲线有互相对应的关系。

储蓄曲线的函数公式也和消费曲线的函数公式有对应的关系。

假如消费曲线公式为

即可求出其相应的储蓄公式为

上述两公式中,100为截距,MPC为0.6,MPS为0.4。

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直保持相同的比例。

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六、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

根据历史资料实际验证的结果,发现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在形状上是不同的。

主要有以下两点区别:

(1)短期消费曲线是一条与纵坐标相交的一条曲线,而长期消费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向右上方延伸的一条曲线。

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

短期消费曲线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长期消费曲线的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短期消费曲线的函数公式是

C=a+cYd (a:

截距;c:

边际消费倾向;Yd:

可支配收入)

从上式中得出短期平均消费水平的函数公式

C/Yd=a/Yd+c

由于a为一常数,显然可以看出,当Yd增加时,短期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长期消费曲线的公式是:

C=cYd 

长期平均消费水平的函数公式

C/Yd=c

显然,长期中,随着Yd增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2)长期消费曲线的斜率和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不同。

长期消费曲线的斜率比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大。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M. Friedman)根据其“持久收入假定”提出的解释是,在短期情况下,当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认为这种收入的增加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能肯定长期中仍会获得这种收入的增加,因此不会对这种增加的收入支出过多。

如果消费者预料到这种收入的增加是长期性的,他们便会消费得更多。

因此,短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低,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森贝里(J. Duesenberry)根据其“相对收入假定”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认为,消费者长期消费倾向之所以较高,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受他人较高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大。

不仅如此,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大可能从过去收入高时期的消费水平上降下来。

故从长期看,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比短期高。

第二节 消费函数理论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

凯恩斯认为,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即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正数,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在绝对量上也增加,但增长的幅度却是递减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

 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

主要论点:

(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别人消费支出的影响。

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作用”。

如:

周围同学的消费对你消费的影响。

(2)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其现期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过去“高峰期”收入水平的影响。

这被称作消费的“棘轮作用”。

假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于过去有所下降,消费者并不会立即降低他们现在的消费水平,他们宁肯动用储蓄来维持现有消费水平,而不愿意改变消费习惯。

杜森贝里相对收入假定的思想: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主要观点:

把收入分为: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消费分为“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

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存在稳定的关系。

暂时收入对消费不产生多大影响。

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以C代表持久消费,Yp代表持久收入,c代表一定的比例,则两者的关系为

C=cYp

根据持久收入假定的理论,也可以对长短期消费曲线的差别作出解释。

在短期情况下,当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认为这种收入的增加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能肯定长期中仍会获得这种收入的增加,因此不会对这种增加的收入支出过多。

如果消费者预料到这种收入的增加是长期性的,他们便会消费得更多。

因此,短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低,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高。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了“生命周期假定”。

他从整个人生的角度研究消费者如何分配他们的消费。

生命周期假定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

莫迪利安尼把消费函数公式作了如下修改

生命周期假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消费者一生中的消费水平保持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