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docx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古本伤寒杂病论.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伤寒杂病论》古本
伤寒杂病论序
论曰: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
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
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太守机序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上
【1.1】问曰:
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
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
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
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
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
本之不齐,在人体躬。
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2】问曰: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令得分明。
师曰:
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⑤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
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1.3】师曰:
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1.4】师曰:
脉分寸关尺。
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1.5】问曰:
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
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1.6】问曰:
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
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1.7】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师曰:
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覆,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1.8】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
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
数者,南方火也。
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1.9】北方肾脉,其形何似?
师曰:
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
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
何以知之?
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1.10】师曰:
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
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
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
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
反此为逆。
大逆“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
会通本断作“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
“损至脉来”:
他本多据宋本校作“损脉来至”。
查,此句实出于《难经》:
“第十四难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
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乎一至命绝,此损之脉也。
”
故应以“损至脉来”为正。
【1.11】师曰:
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12】问曰:
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
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
其色露藏,亦有外。
察色之妙,明堂阙庭。
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
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1.13】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1.14】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1.15】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1.16】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1.17】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1.18】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1.19】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1.20】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1.21】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1.22】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1.23】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1.24】问曰:
色有外,何以别之?
师曰:
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
【1.25】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1.26】问曰:
色有生死,何谓也?
师曰:
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1.27】师曰:
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
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1.28】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1.29】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1.30】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1.31】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1.32】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
初变可治,变成难瘳。
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⑤发声,则易知也。
【1.33】师曰:
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1.34】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
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1.35】实则谵语,虚则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1.36】师曰:
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1.37】师曰:
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1.38】师曰:
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实外虚也。
【1.39】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1.40】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1】问曰:
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
二月之时,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
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1.42】师曰: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
四时仿此。
【1.43】问曰:
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师曰: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1.44】问曰:
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师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1.45】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1.46】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
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1.47】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1.48】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1.49】寸口脉浮而数。
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
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1.50】问曰:
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师曰: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何谓阳脉不足?
师曰: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何谓阴脉不足?
师曰:
假令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1.51】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
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外不通。
上焦怫郁,脏气相薰,口烂食断⑧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1.52】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痛者,必欲利也。
【1.53】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
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1.54】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鞕,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甚。
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1.55】问曰:
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师曰: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
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1.56】问曰:
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师曰:
脉大而浮数,故不战而汗出解也。
【1.57】问曰:
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师曰:
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1.58】问曰:
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师曰:
此为欲解也。
解以夜半。
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1.59】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1.60】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际黄者,此欲解也。
【1.61】师曰:
伏气之病,以意候之。
今月之,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
实咽中痛。
虽尔,今复宜下之。
【1.62】师曰:
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
”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
腹卒痛。
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1.63】师曰:
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
【1.64】问曰:
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
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
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
何缘得此吐利?
师曰:
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下
【2.1】问曰:
脉有阴阳,何谓也?
师曰: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2】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
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2.3】问曰:
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师曰:
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2.4】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2.5】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2.6】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2.7】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2.8】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2.9】问曰:
脉有残贼,何谓也?
师曰:
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2.10】问曰:
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师曰:
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2.11】问曰: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
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2.12】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
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2.13】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2.14】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2.15】问曰:
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
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2.16】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
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2.17】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2.18】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2.19】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2.20】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
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2.21】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
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22】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2.23】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2.24】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2.25】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伤。
【2.26】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2.27】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
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
误攻则陷,陷则死。
【2.28】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
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2.29】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痈。
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2.30】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
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2.31】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
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2.32】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2.33】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2.34】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滑则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2.35】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必鞕,气噫不除,令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2.36】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
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2.37】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
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也。
【2.38】趺阳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
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
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2.39】问曰:
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
师曰:
沉为纯阴,翕为,阳阴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2.40】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汗出,阴下湿也。
【2.41】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
浮滑之脉变为数疾,发热汗出者,不治。
【2.42】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
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2.43】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2.44】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2.45】师曰:
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2.46】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2.47】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2.48】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剌期门、巨阙。
【2.49】妊娠,脉弦数而细,少腹痛,手心热,此为热结胞中,不先其时治之,必有产难。
【2.50】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
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为难治。
【2.51】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2.52】问曰:
人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2.53】问曰:
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
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2.54】问曰:
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
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