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3177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docx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

【篇一: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

小寒天气寒冷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

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到了小寒,北方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

这时的农事活动,北方可以积肥造肥、兴修水利,南方则需浇好冻水、培土施肥以使农作物安全越冬。

俗话说:

三九四九冰上走。

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小寒时节过年气氛渐浓

采购年货,准备过年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

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

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

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九九消寒,每天一笔

故宫养心殿的“九九消寒图”

在故宫养心殿后殿,挂有一幅图,上书“管城春满”,下面如九宫格一般,从右到左,写有九个双钩空心字: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

读起来诗不诗、词不词,如果不懂民俗,可能会一头雾水。

实际上这是从元代就已开始,从皇宫到民间都时兴的“九九消寒图”,有铜钱形、梅花形、文字形、葫芦形等多种。

一般这么玩:

冬至之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梳妆之时,每天用胭脂涂满一圈,等到八十一圈都涂满,原本雪白的梅花尽皆化身杏花,窗外已春回大地。

在诸多笔墨游戏中,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最为著名。

据清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此为道光初年御制。

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

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

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笔。

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管城”是毛笔的别称,有笔成春满庭之意。

试想古时之人,每天不急不躁,安然落笔,怀抱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怜爱,在寒冬飞雪中耐心等待春风送暖,这是怎样的精致雍容。

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

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怡情的养生方法。

腊八喝粥,各地不同

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等,不下20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算熬好。

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吃完以后,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

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

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

陕西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

宁夏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

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作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

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熬制膏方烹煮菜饭

冬季进补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

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

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

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进补忌盲目

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2.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3.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4.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

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锻炼不可少

户外运动不可少

民谚曰: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

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篇二: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的诗句,大家了解多少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描写小寒节气的诗歌诗词,供大家参考!

关于描写小寒的古诗诗词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微雨(陆游)

晡后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有关小寒节气的诗歌诗词小园独酌(陆游)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

秋气已高殊可喜,老怀多感自无欢。

鹿初离母斑犹浅,橘乍经霜味尚酸。

小酌一卮幽兴足,岂须落佩与颓冠?

重九后风雨不止遂作小寒(陆游)

病躯剩喜即新秋,残暑无端抵死留。

风雨扫除虽一快,凋年摇落已堪愁。

重九后风雨不止遂作小寒(陆游)

菊枝欹倒不成丛,井上梧桐叶半空。

射虎南山无复梦,雨蓑烟艇伴渔翁。

重九后风雨不止遂作小寒(陆游)

夜长稚子添书课,霜近衰翁忆醉乡。

尽道吴中时节晚,菊花也有一枝黄。

浣溪沙(舒亶)

燕外青楼已禁烟。

小寒犹自薄胜绵。

画桥红日下秋千,惟有樽前芳意在。

应须沈醉倒花前,绿窗还是五更天。

魔女

常忆烟波水上居,寂寥正是小寒初。

山高还积千重雪,雁去难捎万里书。

何处西风吹瘦影,谁人玉指动帘珠。

又看日近乡关处,两鬓霜丝无计除。

见影,雉鸲闹我意踌躇。

描写小寒节气的诗歌诗词垒石

寒从一夜锥心起,究是冬深力不扶。

树拽北风侵白屋,冰裁僻地逐青蚨。

身微雪打齐头雁,宵小杯斟八爪鱼。

物外荒芜怜似我,偏将利好幻屠苏。

碧水秋泓

小村暮雪舞寒庐,怜我孤芳影自疏。

岸隔渔光追晚唱,樽前笑语醉狂书。

玉壶一阙藏肝胆,秃笔千言赋雅茹。

赊得春归如梦醒,鹧鸪声处好耕锄。

梅影点点

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

林鸟匆归风雪路,慵人偏向阳居。

流年暗换容颜老,冻墨空耽诗笔疏。

幸得一梅长伴我,花前独醉又何如。

雪满山中

温馨炉火暖村庐,大野萧条腊月初。

乌鹊穿林塘水冻,雾凇涂粉柳条舒。

晴窗绿鬓忙游网,长夜朱颜不读书。

翁妪农闲余事了,只鸡斗酒乐何如。

孤鹤舞春秋

淡淡冬阳岁又初,酌深闹令透寒庐。

骚人笔泄疏狂态,草字龙飞锦意涂。

和雪飘君千里念,融风送吾万言书。

虽非侠义含金诺,季冷情浓罢碳炉。

猜你感兴趣:

【篇三: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散文】

立春

我还依稀记得老先生说过的话:

“立春在咱们农村也叫打春,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也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今年立春这天,我没忘老先生的教诲,当天就写了一篇歌颂春天的散文《春天的脚步》:

“今天是立春,‘立春’的节气仿佛是一只报春鸟,应时而来,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现在虽说乍暖还寒,但已不再是那么寒冷了。

人们久盼的春天携着袅袅东风,悄悄地,轻盈地向我们走来了,春天来了,春天的序曲轻轻的、渐渐的、缓缓的奏响了……呵,今天,我们的脚步就已经踏入了一个欢快明丽的季节,送走了一个冬季的憋闷,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即将迎来春天的气息:

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日昂然,春风化雨,大地融化,万物复苏……”我还写了“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民间俗语,说了立春就要开始耕种天地了,借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立春的重要”

雨水

到了雨水,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降水就渐渐多起来,“雨水”因此而得名,我敬佩于我们富有聪明智慧的祖先,他们能把《二十四节气》定名并把这些时令观察得恰到好处。

我还敬佩于我的那位有“老书底子”的老先生,他能把《二十四节气》解释的生动有趣,大多至今。

每每在我的同学中说起他来,都对他由衷地敬佩。

在“雨水”的节气里,我曾写过《春雨》:

“今年的春雨又来了,春雨,春天的雨,不停地下着、下着……春雨的降临,使久旱的田野万物复苏,张开甜美的笑脸,迎接春雨,参天大树张开粗壮的手臂,热情的拥抱春雨;刚刚破土的嫩芽,张开甜甜的小嘴,尽情地热吻春雨,大自然的万千生物欣然地接受着春雨甜欣的沐浴、滋润,多情的春雨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百姓的心里露出了‘久旱逢甘露’般的笑意,有的情不自禁,有的喃喃自语:

‘这雨下的正是时候,好雨啊!

’……”今年在“雨水”节气里,我又写过《听雨》,赞颂的还是“雨水”节气的适时。

惊蛰

惊蛰是祖先们观察总结出来的“蛰虫惊而出走”的意思。

这个时候已进入仲春,天气转暖,渐渐地有了春雷冬眠的动物因春雷的惊动,开始苏醒。

今年的“惊蛰”表现的尤为明显,就在惊蛰的前一天晚上,在不经意间,忽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真像强烈的爆炸声,伴随着惊雷,电网跳闸,院内一片黑暗,我这才意识到,这是春雷,也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由此而想到了明天就是惊蛰,这是老天怕人们忘记这个节气,凌空发出的第一声信号,提醒着人们:

惊蛰到了。

听了这声惊雷,我对今年的惊蛰记得分外清楚。

说起今年惊蛰前的惊雷,有人就解释说:

“在惊蛰前后听到惊雷声是好现象,说明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春雷一惊,惊出了一篇《春雷》:

“春雷一声震天响,打破了沉寂的夜空,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这是2016年的第一声春雷,也是久违的一声春雷,雷声轰隆隆、轰隆隆……”

春分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

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也是春天九十天的平分点,标志着整个春天过了一半;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征。

春分时节,天气渐暖,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真正带来了春天的气象。

这个时候,乡村百姓也开始忙碌了。

正是在春分这天,我写了一篇《春天农事随想》:

“今天是春分,天气渐渐变暖,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来早’‘春来农事忙’‘春雷响,万物长’等春天农事忙的热词。

回老家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乡村百姓们春天忙农事的情景,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便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天,那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前的大集体时代,每年春节过后不久,生产队长一声令下,春耕生产就拉开了序幕……”回味着春耕的热闹场景,我便对春分的印象更深了。

清明

刚刚过了清明节,还沉浸在“清明”这暖煦煦的节气中,感受着清明,便要写着清明。

关于清明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历书》中记载:

“春分过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发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

”还有种说法,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中记载:

一年中共有“八风”,“清明风”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清明节气。

据我们观察,每年清明时节,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乡村百姓所喜欢的。

也使我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晴空万里,这样的清明节在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

清明时节,我写了《春天的感受》:

“推开窗户,我看到了明媚的春光;走在路上,我感受了暖煦煦的春风;躺在床上,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乡采访,我感受到了真正春天的到来……”

谷雨

谷雨源自于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好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所以,谷雨时节是植物、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树木、小草郁郁葱葱,杜鹃夜啼、樱桃红熟,田野里的庄稼也都绿色喜人,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谷雨还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暮春季节,谷雨连接着春天和夏天,过完了谷雨,夏天就会悄然而至。

一般都是“五一”小长假的时候,都计划着出行、旅游,畅想大自然带来的,今年的谷雨时节,我和妻都报名参加了“全市健步行”活动,一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致,一边快步健身,这是美好的谷雨时节带来身体感受和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春天的节气都有着明显的特征,浸染着不同的特色,组成了一个的春天,一如我们徜徉在春天里的一个个驿站,在这里歇歇脚,望望天,回望前一站点的景象,想想下一站点的美好,一程、一程,走向春天,走过春天,再回望春天!

立夏

立夏,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为了先给“立夏”一个确切定位,我先查了《辞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字见解春。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中国将立夏作夏天开始。

但气候学常用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作为夏天开始的标准。

”每年过了“立夏”之后,似乎没有夏天的感觉,仿佛还处在晚春的时节。

不过,这个时候的气候已没了寒意,“风”和“阳光”都是暖暖的,“立夏”过后,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向郊野、走向山峦、走向村庄,隐隐的感觉就不一样,这是“立夏”过后大自然带来的温情。

“立夏”的“夏”在过去表示“大”的意思,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所以叫“立夏”。

的农村正是这样,立夏过后,农作物生长渐渐旺盛起来,眼见着农作物开始长了,乡民们就开始日益繁忙起来,这就是田间精管细作的重要时节。

在农村常流行的一句谚语叫:

“立夏三朝遍地锄。

”实际就是说,过了“立夏”三个晌后,农作物都开始锄了,这也是锄地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锄地,既可使土地松土,防止水分蒸发,又可锄掉田间刚刚长出来的杂草。

因而有人说:

“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立夏过后,田间地头往往都会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不过,现在大多都用除草剂除掉杂草,“立夏”前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忙碌了。

过了“立夏”,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收麦了,小麦似乎心有灵犀,在铆着劲地长。

起初三两天一个样,后来就会一天一个样。

呲牙咧嘴地露出了笑脸,在告诉人们,快了,期待着收获,这大概是夏季庄稼地里唯一的收获吧。

小满

小满,这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只是小满,还没有大满。

这个时候,正是我国北方小麦进入乳熟期,籽粒渐渐饱满,大概因而得名。

昨天,从微信圈里看到:

“小满,地下升起的阳气充满地面,是全年最‘接地气’的时候。

”其实,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小满”有了质的感受,就说小麦灌浆已达到“小满”的程度了,还没有完全灌浆。

小满未满,所以欣欣向荣。

儿时见微风吹拂着一片片小麦,就像大海的波浪,不,这是翻滚着一道道的麦浪,麦田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无数的小麦在欢乐的歌唱;麦穗在不住地点头致意,感谢上苍的惠顾,感谢人们的照顾,它终于长成了这样;田野里翻滚着一片片金黄,空气中飘荡着一阵阵麦香,这就是小麦成熟的季节,这就是小满的时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独把“小满”说的这样生动传神,让人从字里行间就能进入大自然的画卷。

芒种

“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年教过我的是一位上过私塾的老,他整天教我们背“春雨惊春清谷天”。

他对“芒种”是这样解释的:

“你要记‘芒种’,你就记着‘忙着种’就行了。

”因而,我对“芒种”这个节气记忆犹新。

其实,让我记住的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而让我体验深刻的是现实中的意义。

那时到了“芒种”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成熟,低下了昂贵的头,人们去宰割,玉米、谷子等各种夏播作物就要开始播种,正是播种最忙的时节,也就是刚提到的“忙种”字眼的真实体验。

这个时候,乡民们都流行着一句话叫:

“春争日,夏争时。

”从这句民谚就感受出有多忙。

那时,每到“芒种”前后,正是“三夏”大忙季节,即:

搞好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真是“样样都忙”。

记得那时叫喊的一句口号叫“虎口夺粮”,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要求学生们都放“伏假”,搞好夏收夏种,颗粒归仓。

镰刀,割着的是满满的收获;耧斗播下的是秋天的。

“芒种”里演绎着的“一收一种”是多么匆忙。

夏至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日。

《辞海》中解释说:

“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天文学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儿时经常听到:

“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和“冬至长、夏至短。

”的说法,是说“夏至”是一年中天气长短的分界线,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短。

“夏至”过后,因南方暖湿空气势力较强,与北方渐渐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于江淮流域,形成梅雨带。

这个时候易暴发洪涝灾害。

夏至时节,农作物生长很旺盛,杂草、病虫之类的也迅速生长、繁衍,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因此,俗语说:

“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形象地说明了夏至期间田间管理的重要。

过去,在农村还常听说“不过夏至不热”“过了夏至热死人”的口头禅,说的是“夏至”过后,虽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但气温就像攀比似的,一天比一天高,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人们普遍“苦夏”,不爱吃饭。

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便从夏天开始改变饮食,“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就开了头炮,在民间很有讲究。

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说的是,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还不是十分热,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因而称为“小暑”。

在民间常流传着: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的说法,说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到来。

根据近年来的判断,小暑前后,我国许多地区都进入暴雨季节,常有山洪暴发,甚而引起泥石流,这是防洪的关键时期。

小暑前后,正是全国的农作物进入迅速阶段,而这个时候,随着高温的持续攀升,也是病虫害盛发的时节,也是田间防病虫害的关键环节。

大暑

大暑,是夏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夏天的收尾,也是夏季最热的一个节气,就是因最热而得名。

大暑,每年正值“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最为频繁,也是抢收的关键时期。

在炎热的大暑里,大自然用生花妙笔安排的非常妥帖,为炎热的酷暑天带来清凉。

每年酷暑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携带相机,徜徉在小城荷花桥畔,只见一池池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暴晒,晨开暮敛,生机勃勃,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特别招人喜欢。

我一边观赏着荷花,一边拍摄着荷花,暑热的早已抛之脑后。

我想,荷花是上帝派来的,专来人间消暑纳凉的。

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天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儿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

“立秋之日凉风至”这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立秋与天凉联系在一起,过去人们念叨的多了,我也就特别记住了这个节日。

也真切体验到了立秋所带来的凉爽。

过去那个年代,炎炎夏天的乡村没有电,自然连个电风扇也没有,人们热得受不了就盼着立秋的到来,那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快立秋了,过了立秋,天气就凉爽了。

”这话还真灵验,其实是节气灵。

过了立秋,天气果然就凉爽了,虽说有时还会遇上“秋老虎”发威,白天仍感到很热,但到了早晚就明显感到凉爽了,人们的也随之清爽起来。

立秋的到来,各种生物、植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儿时经常听祖母念叨:

“立了秋,蚊子带钩。

”是说过了立秋,蚊子嘴上带钩,咬人会更厉害,提醒人们防止被蚊虫的叮咬。

儿时可真正感受了秋后蚊子咬人的厉害,“针”会扎的更深,感到了明显的痛,对祖母说的这句俗语也深信不疑。

过了立秋,蝉的叫声也明显的少了,立秋时节我和妻到植物园里散步,还特意驻足精心地听听蝉叫,听到的也只是远处三三两两的蝉叫声,而且叫声与以前也大不同了,那好像是蝉将至声嘶力竭的哀鸣;也似乎是孱弱的秋蝉完成了使命,来向世人道别的声音。

还有一种迹象,据我多年来的细细观察,每年刚过了立秋,就会发现地上飘着落叶,这时令还真灵,灵就灵在立秋之前不会发生这种现象,真有点“秋风扫落叶”的味道,来的及时,立了秋,接着给个样看看。

还有一种说法:

“立秋不立秋,苇子窠里看历头。

”意思是说,立秋后苇子开始开花。

所以,是不是立秋,从苇子塘里就可以看出来。

处暑

处暑,我查了《辞海》介绍: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里的“处”是去的意思,是说暑气就要结束了。

然而今年到了处暑的时候,天气的炎热程度却不亚于夏天,“秋老虎”肆虐,一直延续着夏天的炎热,而且比往年持续都长,热得厉害。

这样的处暑就应该是另一种解释了,仍“处在署日之中”那时我也被热得有点烦躁,心想,已经处暑了,怎么还会这么热?

这“署”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去?

不过,对今年的处暑留下了更深的印记。

处暑昼暖夜凉的气候在提醒着人们:

天气转凉,添加衣裳。

而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庄稼成熟较快。

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的传说,提醒人们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

”是说在处暑时节栽白菜比较适宜。

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