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
《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荆门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官位爵位世袭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的描述,故A错误。
宗法制是依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宗法制对现今仍有影响,比如祭祖活动、族谱等,故B正确。
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当诸侯国势力强大的时候,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故C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时间不符,故D错误。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二府三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之下的“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具体事务,“三公九卿”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非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误。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以削弱相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相权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北宋为加强君权,设立二府三司以分割宰相职权,也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故D错误。
3.李大钊说:
“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
《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
A.农耕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农村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正确。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但并非全部都在秋收之后举行婚礼,表述过于绝对,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妇女地位提高的结论,故C错误。
D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
4.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
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C.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初的治国思想事黄老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三老,汉武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伦理纲常的社会风气,故选C;材料的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非否定了法家思想,排除D。
5.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地动仪、《理想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的称呼。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近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的,不符合题干,故A错误。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而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是罗马奴隶制文化的重要成就,符合题干,故B正确。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学说,不符合题干,故C错误。
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的科学发明,《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不符合题干,故D错误。
6.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
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
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这反映了唐代
A.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B.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儒学的传播出现了危机,儒道佛三教并存又相互依存,故B正确,D项错误;C中“化解无余”表述不当,因为三教矛盾客观存在,排除C。
7.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货币贬值加速
B.自然经济解体
C.农民税负增加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材料无关,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仅从粮食和绢的价格上涨无法判断农民税费如何,排除C;从材料信息来看,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米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绢,这样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地会成为主要财富,容易导致土地兼并,故选D。
8.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
“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9.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B.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
C.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D.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排除A;B选项内容是题意正面说明的内容,不符合题意,错误。
材料“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和道光皇帝认为小说是导致出现社会问题的原因,这从侧面说明了通俗小说对社会影响力日增,故选C;清代小说并未冲击理学的正统地位,D错误。
10.西方科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从一种传统封闭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突破陈旧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刺激”。
材料中的“新刺激”
A.否定君主体制
B.丰富经世致用内容
C.宣扬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长技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否定的是君主专制,而非君主体制,排除A;材料可知,明末清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使得治国思想学术领域有所触动,促进了“经世致用”等实用思潮兴起,故选B;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未宣传民主政治,排除C;清末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D。
11.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
“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土布是用进口纱织成,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业“纺”“织”分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但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普通衬衣布被手工土布所代替,而不是所有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都下降,故C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采用机器大生产,而材料反映的是手工土布,故D项错误。
点睛: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2.《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革命思想
B.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新青年》宣传革命思想,故A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B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弘扬科学的精神,没有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
《新青年》宣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旨在破除人们心中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用科学的理念去消除迷信和封建的思想,帮助人们争取认识世界,因此《新青年》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D正确。
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80年外强侵略之后”可知当时处于1920年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面临内外压力下先进青年的探索。
A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B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五四运动后,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C;1915年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时间不符,排除D。
14.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主张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中国各省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有统一的权力,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美国联邦制下各州与联邦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思想,故选D。
AB项无法体现,排除;C项涉及中央内部权力分配,无从体现,排除。
15.某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80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据统计死伤30万人。
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
这表明
A.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B.国民政府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C.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川军等奔赴战场更多是在日军侵华逐渐深入的局势下被迫采取的举动,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需要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如人事任命、军队调动等,但题干并未加以叙述,故A错误。
正面战场是相对于敌后战场而言的,题干并未对二者进行比较,无从谈起国民党坚持何种抗战策略,且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故B错误。
自七七事变后,全国各地军队改变各自为战,纷纷奔赴淞沪战场,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日进行的第一次大型会战,全面抗战局面开始形成,故C正确。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22日。
时间不符,故D错误。
16.毛泽东说: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17.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
材料说明
A.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B.“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C.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D.新中国高等教育已达世界一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使元勋们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为以后的留学教育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基础,故选A;民国时期我国整体教育事业落后,排除B;爱国主义精神不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C;“两弹一星”是中国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故D表述“新中国高等教育已达世界一流”太绝对,排除。
18.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
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D.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7年“一五”计划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农村生产关系得以调整,粮食生产会增加,而1961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表格中的数据并不是明显失真,故A错误。
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因而B项粮食出口持续增加,不是农业政策的推动,而是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故B错误。
1961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一改1958-1960年“左”倾错误的影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故C正确。
根据1957-1961年数据结合所学可知,1958-1960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数据不具有真实性,不能反映“一五”计划成效,故D错误。
19.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
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统计图,A无法体现,排除;正规化不能看出,故B错误;转型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录取人数越来越多,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反映了正由精英较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正确。
20.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
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
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
这说明西方法律
A.注重探讨伦理道德
B.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故A错误;其中“为人诚实,不权害他人.各得其所”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B正确;社会习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错误;公平正义无法体现,故D错误。
21.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共同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比较
22.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
由此说明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
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
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C
【解析】
“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表明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局部干预,故C正确;1933年罗斯福新政,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罗斯福新政后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3.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这些经验有
A.民主选举人民代表
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建立工农联盟的政权
【答案】A
【解析】
在民主政治方面,公社委员会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十月革命之后,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故A项正确。
巴黎公社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政策,巴黎公社没有,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密切联系群众,没有形成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24.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
房子造型新奇扭曲,外形看起来酷似一对正在牵手共舞的男女,造型奇特,标新立异,与周围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格尔尼卡》
D.《日出·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以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与图中所示的立体主义风格不符,故A错误。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与图中所示的立体主义风格不符,故B错误。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与图中所示的立体主义风格相符,故C正确。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与图中所示的立体主义风格不符,故D错误。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
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
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
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答案】
(1)原因: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引进;接触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又不敢大胆承认;迎合统治者的旨意。
(2)观点:
保守派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