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2754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数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生活中的数学MicrosoftWord文档4

峤山中学校课程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七年级数学组

峤山中心初级中学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日常生活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这一说法是45岁的印度数学家高塔姆·慕克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把“课堂知识生活化”。

新课改的核心是让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发现的眼光,思考习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然而,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怀着浓厚兴趣徜徉在数学的海洋,却一直让老师们颇费思量。

在这儿我有几个教学案例与大家交流。

1.利用平时有些打架的来讲述数学方法

小学生做32-10-8这种题型很容易做错,32-10-8=32-(10-8)为突破这一难点,则借鉴学生生活中碰到的熟悉的事:

有一个人来欺负我俩,我们两人个子很小,既然都被打,倒不如团结起来力量大些再去与他一拼;如果我们自相残杀,那我们俩挨打不是更惨了吗?

为此让10和8团结起来,即使打败了,也体现了我们懂得团结,同时对方挨的也不轻哟,为此以后一出现这道题,同学们就会讲团结对外,再输也光荣,就知道怎么做了,不会乱加括号了。

2.利用平时穿衣服颜色搭配来帮助理解绝对值中的分类思想

|a|=2|b|=2求a﹢b值

此题分类思想,讲解它时,与生活中衣服搭配一讲,学生易懂。

两件上衣,一红一白,两条裤子一红一白

搭配白上白下

白上红下

红上白下

红上白下则a=2,b=3

a=2,b=-3

a=-2,b=3

a=-2,b=-3

上、下同种颜色可能性2/4

白上白下若题加一问a、b问号

红上红下则一样

 a=2,b=3

a=-2,b=-3

不同颜色搭配

白上,红下

红上,白下则

a=2,b=-3

a=-2,b=3等等。

3.结合生活经验,用所处县市归属现象去掉多重括号但不发生符号错误

比如:

-3-{-5-[-7-(2-8)]-9},在这道题中有小括号、综括号、大括号,孩子们很热衷能一次性把所有括号去掉,在平时教学中,总有个把符号不能正确把握,我则采用地区市说法,题中-8相当于我们乐平市,小括号相当于景德镇市,综括号相当于江西省,大括号相当于中央,则8前面有4个负号去括号为+8;而2相当景德镇;5、9相当于天津市,上海市等直辖市,直接归中央管。

则原式=-3+5-7-2+8+9再算,这样一来学生们恍然大悟,知道哪个数学面有什么符号,可一次性把所有括号去掉。

4.利用吃的方法来巧算难题

计算121+122+123+124+125

发现12+14+18+116+132

则用生活中例子与他们解决,且贯彻我的学习感悟: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试不如一讲,听懂了,还要做得来,做得来最好讲得来,那样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甚至对一些题目知识点还会触类旁通,讲解这道题我用了生活中碰到的事情,为了促进小孩与家长沟通,也为了能在母亲面前炫耀,增加他们自信,我举出这个例子,你妈烙了一块饼给你们吃,吃对小孩子是感兴趣且熟悉的)你吃了好吃又有孝心,吃了一半留下给妈吃,妈在做事,你说,妈,你手艺太好了,这饼实在太好吃了,快来吃呀,妈肯定会说,好吃,你就吃吧,哈那我就吃剩下的一半,留一半给妈吃吧,这样吃了5次,你留下多少给妈吃?

且用图阴影部分就是你给妈留的,那结果是一块饼吃得只剩下132,所以12+14+18+116+132=1-132。

回家把这题目出给妈做,且跟妈妈讲清楚,过去几天后,出一题:

12-14-18-116-132-164-1128=?

给妈妈讲了这道题的同学中有90%知道现在这题怎么做,且知道是吃饼的题结果等于1128。

5. 解答数学题目,用具体数据来阐述学习道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坚持

甲军舰每小时行32千米,乙军舰每小时行24千米,两舰同时同地背向出发巡逻3小时后,甲舰返回追乙舰,问几个小时后可以追上乙舰?

这是一道先相遇后追及的应用题

解:

S=(32+24)×3=168千米

则追=168/(32-24)=21小时

答:

经过21小时后可以追上乙舰

题是讲完了,可我不会就此罢休,问学生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讲:

哇,只不过分开3小时,怎么要用21小时去追呀,算错了吧!

这时让我脑中灵机一动,是呀,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本来两人成绩是一样的。

但由于一段时间甲不认真,成绩退步,而乙仍在进步,当过了三个星期后反省自己与乙的差距,再努力去追乙,结果用7倍的时间才能赶上还要吃更大的苦,对吧,是一样的道理,让学生从这个例子中领悟学习情况,用数据来阐明学习要认真的重要性。

以上是笔者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笔者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有活力

 

2多姿多彩的图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②初步了解三视图,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初三学习三视图打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对几何形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难点: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章前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

  找出一些熟悉的几何图形

  2.出示一些建筑图片,让同学们欣赏,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泰姬陵                                   祈年殿

   

北京国贸大厦                                香港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实物(大词典,魔方,听装饮料罐,足球,漏斗)想象出几何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圆锥

  你还能再举出一些类似于这些图形的物体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solidfigure)

  而长方体、圆柱、球、长(正)方形、圆、线段、点,以及小学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再出示(帐篷,螺母,金字塔等)让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几何图形

  3.出示平面图形实物,寻找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4.出示一个工件立体图形,让我们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这个工件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认真思考,踊跃作答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你还记得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圆柱             圆柱展开图                 圆锥           圆锥展开图

  三、小结:

  1.生活中的数学图形

  2.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3.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4.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3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从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通过猜、看、印、描,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然后通过认交通标志,让学生体会这几种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再通过习题“涂一涂”、“数一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学生:

1、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说、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

抽象的讲解对他们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须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层次的练习活动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乐学、爱学。

2、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下学期,孩子们的与人合作能力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但是仍然处于“你说我听”、“你做我看”的初步阶段,互相配合起来较为困难,缺乏细致的分工和默挈的合作。

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有系统的分工要求,在小组学习中,其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理念:

遵循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最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日常生活,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面在体上

(体上有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渗透交通意识。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面在体上(体上有面)。

2、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体上有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棱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学具准备:

学具盒、水彩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同学们认一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生齐说: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师:

最后一个你见过吗?

它叫做三棱柱。

师:

这四种图形都是立体图形。

(点击)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

认识图形)

师:

老师手里有一个三棱柱,谁能猜一猜,它上面的面是什么形状?

生:

三角形

师:

谁愿意上来摸摸这个面呢?

有什么感觉?

生:

平平的

师:

你们学具合里也有一个物体,请你拿出来同桌两人向老师这样摸摸物体上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开始

生:

平、滑

(把物体快速的收到学具盒里)

二、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说一说

我们再来观察这个三棱柱,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个面得形状留下来,让大家看看呢?

生:

按在沙土里,留下一个印

生:

印在橡皮泥上

生:

按在纸上,用笔描下来(师操作)

师:

这就是一个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三角形”(在黑板上贴图)

2、搬一搬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同桌两个人共同讨论一下,在学具盒里的物体上能找到什么图形,把它的一个面搬到纸上,一会展示给大家,现在开始。

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一种图形选一个代表)

汇报:

师:

我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

我是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

你说的真好!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朋友“长方形”(贴图)。

师:

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

生:

……

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正方形、长方形、圆

3、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一个面。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体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

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

我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5、给图形找家

这4个平面图形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

现在,我们的好朋友在城堡里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

练一练,把图形与名字连线

6、找一找

这些图形虽然住在城堡里,但是我们经常见到他们,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这些图形。

生:

黑板的面试长方形

生:

教室后面的表面是圆……

7、交通标志牌

师:

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

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这里一共有4个交通标志,下面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个标志是什么形状?

你知道它表示的意思吗?

第二个……

同学们以后再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一定要注意看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

8、找朋友

接下来,我们的老朋友出了一道非常有趣的智力题,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9、涂一涂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王老师要奖励你们2幅图画涂过给它们涂上颜色会变得更漂亮。

学生自己找规律,如何涂色

本节课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从体到面的认识过程中,学生通过猜、看、描,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图形时,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流动红旗是三角形,地板砖是正方形……。

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标志,使他们体会这几种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最后的习题和小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孩子们之间处处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没有真正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1、这节课虽然也重视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方式学习,但孩子在合作中没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摆,去说。

2、由于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多,在教学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时,显得比较仓促,此时多用一些时间效果会更好些。

此次上课得到了得到了数学组老师们的指点,我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努力上好每节课。

 

4线段的理解和比较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

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

(1)直接用刻度尺.

(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

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

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

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cm,CD=××cm,

  所以AB=CD(或AB<CD或AB>CD).

  总结:

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

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数轴)再问:

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

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四、小结

  1.教师提问:

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

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

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

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

”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

(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5几何体的观察

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39页的例题2。

  出示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

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2、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

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

  3、出示教科书例题2的摆法。

  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看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

  从左往右看,看到

  从上往下看,看到

  从前面看,看到

  提问:

从右往左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看到)为什么只看到一个?

(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从后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图形?

  从下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图形?

  小结:

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

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是一样的,从上面看和从下面看也是一样的,从左边看和从右边看也是一样的。

说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6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毛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演示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垂柳像什么?

平静的湖面像什么?

湖中的小船像什么?

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

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

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

从展示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

  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

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流星划过留下一道光线,可以看作是点运动形成线;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看作是线动成面;长方形绕它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这可以说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小结:

  对点、线、面、体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概念;凡是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7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4.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