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2437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0届2018-2019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

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

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

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

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

马克思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

”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

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

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

格罗塞说:

“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

”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引用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

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了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

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美丽的景色或美丽的矿物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就有点不切合实际。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答案】1.A2.C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建立的关系有强制性的不自由关系、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只有在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中,人类才会“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项,“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错,原文是说“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指物质性的需求,同时,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没有审美能力,既然没有审美能力,美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解放出来。

D项,“这和人类……密切相关”逻辑关系判断错,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和人类不断加强“类”的意识有关,提取整合文本信息出错。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法。

答题时注意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而引用格罗塞的话则论证了“美是社会现象”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错,原文只是说“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并不能说“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观点太绝对。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消失的鸟群

邱红根

傻根娘眯着眼睛在阳台上晒太阳。

阳台很大,挂满了香肠、猪蹄子、腌鱼等年货。

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腊月,傻根娘便准备忙碌了。

还是五年前,傻根娘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时间。

那次也是在冬天。

一进腊月,城里人也开始“忙年”了。

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

进了腊月,儿子阳台上便挂满了年货。

这些东西——腌鸡鸭鱼、香肠、猪蹄子都是要在阳台上晾干的,否则就会长出霉斑。

临出门儿媳妇交代,

“妈,您帮忙照看一下阳台上的年货,城里的鸟蛮狠。

儿子的房子很大,阳台也大,占了一面墙。

阳台原本是用玻璃封了的。

玻璃外面又罩着一层防盗网。

因为阳台上的年货需要晾干,封了的玻璃窗要打开,让阳光和风灌进来。

那时候,城市里鸟可真多。

这些鸟都是被阳台上的香肠的香味吸引来的。

麻雀、八哥、乌鸦、蓝鹊是傻根娘叫得出名字的,还有很多傻根娘叫不出名字。

这些鸟总是趁人不注意,飞进防盗网,飞上阳台,在香肠上啄个洞就飞走了。

最讨厌的是麻雀,这小东西灰头灰脑的,一来就是一群。

那年的整个腊月,傻根娘就坐在阳台上赶鸟。

傻根娘不识字,看不懂电视。

儿子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家务活插不上手,来到城里,傻根娘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儿子儿媳工作忙,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孙子在外地上大学。

儿子儿媳出门后,偌大的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

傻根娘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

在城市邻居之间从来不说话不来往,这点可真比不上乡下,一出门,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这里站站那里瞅瞅,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在城市傻根娘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

这次,傻根娘是不得不随儿子来到城里的。

去年傻根他爹去世后傻根娘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

儿子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城里,后来取了个城里媳妇,在城里安了家。

傻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傻根爹没去世时,傻根多次说,“妈,你们就不种地了,到城市里来吧!

儿子能养活你们。

您和爸爸这么大年纪,也该享清福了。

”对儿子的要求傻根娘总是不答应。

傻根娘是个明白人,她不答应儿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虽然儿媳妇很孝顺,但“媳妇和婆婆原本就是天敌”——这可是书上说的。

再孝顺的媳妇和婆婆待时间长了,也会闹出矛盾。

“就是牙齿和嘴唇也有打架的时候呢!

”再说懒散惯了的傻根娘可受不了城市的局促。

因此无论傻根怎么做工作,傻根娘就是不松口,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城市的这些日子,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

勤劳了一辈子的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就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

希望自己能像五年前一样,在阳台上赶鸟,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隐秘的内心深处,傻根娘已经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一份渴望,一份坚守。

现在,傻根娘躺在阳台的宽大藤椅上,眼睛眯成一条线。

阳台上的香肠,散发出好闻的香味,傻根娘爱闻这种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一种诱惑,人都受不了何况鸟。

今年却出乎意外,没有一只鸟飞进阳台啄食。

这倒是让傻根娘很是失望。

傻根娘不知道城市的鸟群都飞到哪里去了?

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风中流动着一种发霉的味道。

傻根娘瞥见阳台上的甜香肠的表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霉斑,特别是在香肠皱褶处更明显。

傻根娘知道这霉斑是有毒的,需要被清除。

想到这一层,傻根娘颤微微地去厨房拿块抹布,把一根根香肠表面的霉斑耐心地轻轻擦拭……

做完这项工作,傻根娘真的累了。

她吃力地躺在藤椅上,她想,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第四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插叙傻根娘当年在阳台上赶鸟的情景,和现在城里无鸟形成对比,反映出任务内心的孤独。

B.傻根娘本来一直不愿意到城里来住的,认为自己和媳妇合不来,后来发现傻根与傻根媳妇很孝顺,于是才答应随傻根来城里居住。

C.小说在塑造傻根娘这一人物时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尤其通过对她的动作描写,来体现其生活状态。

D.这篇小说以一位农村老人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老人的阳台赶鸟事件,主要表现出城市环境变化的现实,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卫家园。

5.小说中“傻根娘”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富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勤劳朴实:

傻根娘进入城市后“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赶鸟”的任务让傻根娘“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②眷恋农村:

最初傻根娘“受不了城市的局促”,“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后来来到城里,也总是会怀念着农村生活;③孤独寂寞:

城里的生活让傻根娘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自己是个多余的人”;④渴望老有所用:

自从有了“赶鸟”的任务,傻根娘“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

在阳台上赶鸟,体现一下她的“存在价值,五年后,鸟消失了,傻根娘也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6.①突出表现了傻根娘感觉到自己真是老了不中用的心理活动。

②对比前文,揭示老人虽年老但仍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③表现了从乡下到城市的老人的孤寂,含蓄地表达了“年青的一代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第6段,傻根娘不愿来城里居住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村有牵挂,她答应来城里居住主要是因为“傻根他爹去世”“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C项没有外貌描写,并且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体现来傻根娘的生活状态;D项“主要表现出城市环境变化的现实,呼吁人们要爱护环境,保卫家园”对主题理解片面,文章表现的主要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老人的孤独,呼吁青年一代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比如:

傻根娘进入城市后“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赶鸟”的任务让傻根娘“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可见其勤劳朴实。

最初傻根娘“受不了城市的局促”,“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后来来到城里,也总是会怀念着农村生活,可见其眷恋农村。

城里的生活让傻根娘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可见其孤独寂寞。

自从有了“赶鸟”的任务,傻根娘“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

在阳台上赶鸟,体现一下她的“存在价值,五年后,鸟消失了,傻根娘也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可见其渴望老有所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

内容:

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小说结尾部分富有深意,应该和表现主旨有关系。

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傻根娘进入城市后的心理活动,“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城里的生活让傻根娘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可见其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以及孤独。

等到有了“赶鸟”的任务,让傻根娘“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可后来,五年后,傻根娘再来城里,鸟消失了,没有“赶鸟”的任务了,傻根娘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可见其渴望老有所用。

所以“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这句话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表现了傻根娘真的年龄大了,以及感觉到自己真是老了不中用的心理活动。

同时对比前文,揭示老人虽年老但仍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以及表现了从乡下到城市的老人的孤寂,含蓄地表达了“年青的一代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的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

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

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并留校任教。

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到天津大学任教。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

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

史绍熙敢为人先,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迫切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新一代柴油机产品。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系统,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

但史绍熙并未就此满足,接着,他又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

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

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

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

同时,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

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

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做好答辩准备。

两位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

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

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

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

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作。

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

此时史绍熙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

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后他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C.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D.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B.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C.搞科研工作不能固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

D.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

他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E.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发展的贡献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9.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史绍熙为什么能为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B8.AD

9.①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②敢为人先,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技术进步。

③有着很高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发和后备人才培养。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无中生有,“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于文无据。

C项,张冠李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错,原文是“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

D项,以偏概全,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错在“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应是“翻译苏联教材”,原文是“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C项,以偏概全,史绍熙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多方面的。

E项,“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

故选A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

“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他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史绍熙敢为人先,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

”他敢为人先,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技术进步,有着很高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

”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发和后备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本题从以下角度回答:

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