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18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学科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_精品文档.doc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

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报书

学校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

化学

负责人

万坚

联系方式

67862022

2010年9月22日

一、“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等)。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于1931至1941年间担任化学系主任。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一级学科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1.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强。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38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平均年龄40.6岁。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评审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此外,还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2.学科方向特色明显。

我校是国内从事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成功研制出了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绿酰草膦、苯噻菌酯等多个农药新品种,并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正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凝练,农药化学已经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点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二级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科学观察》统计表明,2008年度我校化学学科的科学鉴赏力指数居全国第九位。

3.人才培养质量高。

近五年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项、1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三年以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先后在JACS、Angew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选为Chem.Commun.的封面论文、1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4.学科支撑平台先进。

我校是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早在1990年就开始招收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在1998年获得农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2007年农药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又被批准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同时有机化学再次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十八位。

此外,我们还建有《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基础平台》。

在“211”工程的持续资助下,已拥有包括600M核磁共振谱仪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000多万元。

5、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学院拥有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化学-生物学和化学-物理两个校级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试验班。

每年招收本科生280余人。

化学专业于2007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专业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成果,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1项,正式出版实验教材14部、五门主干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全部建设成为教育部或省级精品课程(均含实验)。

曾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

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我们确立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制定了“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富含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实验技能和科研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平台。

同时在实践中注重过程管理,建立了以“课题组导师制度”、“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两个专业方向的学士学位制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确保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与运行,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于:

(1)以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学科优势资源,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分子科学和微观生物学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模块”;注重两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以《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学》为基础,以《分子模拟》、《生物物理》、《生物统计》为手段,以《药物设计》为目标,结合研究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构建了“特色课程模块”;独立设班上课。

(2)以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课题、本科毕业论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

在系列课程中进行了“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3)建立了一套以“课题组导师制度”、“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两个专业方向的学士学位制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运行,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研究应用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1)2004级“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共青团湖北省委红旗团支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多人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标志性成绩有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一等奖1项。

(2)“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课外科学活动中表现突出,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在J.Phys.Chem.C、J.Chem.Inf.Model.、J.Inorg.Organomet.Poly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

(3)2004级“化学生物学”试验班学生读研率达84%,2006级读研率达88%,大部分学生推免或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以及长春应化所、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5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大学留学深造。

7、学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良性互动。

学院不断进行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研究和改革。

1985年开始将化学实验课程从理论教学课程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了由校、系两级管理的“校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初步实现了实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2001年中心获“湖北省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建设成为“湖北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

自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以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秉承“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坚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一套“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标;依托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在重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专业实验技能、科学研究基本能力,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目前开设的研究设计型实验大部分是从实验教师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精选、改造转化而来的,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综合性、研究性和挑战性;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为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成为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一大亮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我校化学一级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我校联合湖北师范学院在化学学科专业申请“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参与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学科简介:

湖北师范学院化学学科源于1977年建立的化学系,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化学专业已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并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点,化学学科为湖北省省属高校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学科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分析化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高校教学团队,有两支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同时建有“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前沿密切相关、应用研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湖北省优势学科之一。

本学科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15人,硕士1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

目前学科承担了56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0项。

先后在Chem.Commun.,Biomacromolecules,J.ChromatographyA,Anal.Bioanal.Chem.,Analyst等国际知名刊物和国内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426篇学术论文,218篇被SCI/EI收录,其中14篇论文的SCI影响因子大于3.0,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0余次。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12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湖北省级高校教学成果奖3项。

二、教学改革试验方案(包括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氛围营造、制度创新、条件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工作路径等)。

1.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战略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促进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

2.培养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化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验内容

3-1.学生遴选。

现阶段,“化学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的学生采取从在校理科优秀本科生中遴选的方式产生。

学生遴选(导师组面试选拔)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将特长显著、素质全面、最具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