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0256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水资源公报.docx

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

资源来源:

国家水利部

综述

   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九五”期间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央对水利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认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四是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为在新世纪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其中2~7月降水量偏少2~7成,干旱严重,灾情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经管、节约用水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巨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3毫M,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M,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0.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M,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1139亿立方M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M。

2000年末,全国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M,比上年末增加219亿立方M,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减少24亿立方M。

   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M,其中地表水源占80.3%,地下水源占19.3%,其他水源占0.4%;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立方M,其中农业用水占68.8%,工业用水占20.7%,生活用水占10.5%;全国用水消耗量3012亿立方M,占总用水量的55%。

全国人均用水量430立方M,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10立方M,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79立方M,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78立方M。

   200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

对全国11万多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Ⅰ类水河长占4.9%,Ⅱ类水河长占24.0%,Ⅲ类水河长占29.8%,Ⅳ类水河长占16.1%,Ⅴ类水河长占8.1%,劣Ⅴ类水河长占17.1%。

   2000年全国水资源量平衡简况:

国内产水总量27701亿立方M,入国境水量250亿立方M,动用地下水储存量24亿立方M;水库增加蓄水量219亿立方M,入海和出国境水量共23405亿立方M,用水消耗量3012亿立方M,经推算非用水消耗量约1339亿立方M。

非用水消耗量指降水形成产水后的再次天然蒸发量,包括地表水体的水面蒸发、土壤浸润蒸发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等,主要发生在蒸发能力大于降水量的北方地区。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略少于多年平均值。

从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看出:

北方地区及青藏高原一般为100~800毫M,其中黄淮中部和南部、陕西南部、吉林东部等地为800~1200毫M,新疆南部及内蒙古、甘肃、青海三省区的西部不足50毫M;南方地区一般为800~1600毫M,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东部、广东大部、广西东北部及海南大部等地为1600~2000毫M,局部地区达2000毫M以上。

将2000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见图2),东北平原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北部、河北东北部、北京、山东半岛大部、南疆西部、广西中部及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偏少2~5成,河北南部、河南大部、苏皖北部、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西藏东南部、海南大部及福建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其余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

表12000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常年比较

省级

行政区

降水量

(mm)

与上年比较

(±%)

与常年比较

(±%)

省级

行政区

降水量

(mm)

与上年比较

(±%)

与常年比较

(±%)

全国

633.2

0.6

-0.9

河南

995.3

65.4

27.0

北京

438.8

17.3

-26.3

湖北

1199.1

4.9

2.0

天津

424.4

22.2

-24.9

湖南

1475.9

-7.2

2.0

河北

480.2

27.4

-10.4

广东

1683.9

11.6

-5.2

山西

469.8

18.0

-8.9

广西

1350.8

-16.0

-12.0

内蒙古

215.8

-3.3

-21.7

海南

2170.4

18.6

23.4

辽宁

505.5

-0.4

-26.5

重庆

1241.5

0.1

6.3

吉林

559.1

9.8

-6.8

四川

928.8

-1.4

-7.4

黑龙江

486.5

9.7

-8.8

贵州

1300.0

4.8

9.2

上海

1194.0

-24.8

9.9

云南

1315.2

-3.8

7.5

江苏

1080.7

6.3

8.1

西藏

603.2

1.5

8.6

浙江

1632.2

-9.6

1.6

陕西

625.1

18.1

-7.6

安徽

1129.6

-15.1

-0.9

甘肃

261.7

-3.4

-11.1

福建

1883.5

11.8

12.9

青海

283.3

-8.8

-0.8

江西

1641.1

-10.8

0.0

宁夏

214.0

-15.9

-26.7

山东

607.3

12.8

-10.2

新疆

166.6

1.3

6.2

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3毫M,折合降水总量为60092亿立方M,比上年增加0.6%,比常年少0.9%。

九大流域片降水量情况是:

松辽河片437毫M,比常年少14.4%;海河片490毫M,比常年少9.4%;黄河片381毫M,比常年少15.1%;淮河片936毫M,比常年多11.1%;长江片1094毫M,比常年多0.3%(太湖流域1102毫M,比常年少6.8%);珠江片1479毫M,比常年少4.4%;东南诸河片1796毫M,比常年多8.4%;西南诸河片1149毫M,比常年多8.0%;内陆河片166毫M,比常年多2.3%。

各省级行政区2000年降水量及其与上年、常年比较见表1和图3。

东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093毫M,比常年少1.4%;中部地区为918毫M,比常年多0.5%;西部地区为491毫M,比常年少1.3%。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M,折合径流深280毫M,比常年多1.6%,比上年少2.3%。

按流域片计,松辽河片1123亿立方M,比常年少33.8%;海河片125亿立方M,比常年少46.2%;黄河片456亿立方M,比常年少29.9%;淮河片877亿立方M,比常年多25.7%;长江片9924亿立方M,比常年多2.7%(太湖流域116亿立方M,比常年少23.8%);珠江片4401亿立方M,比常年少5.9%;东南诸河片2117亿立方M,比常年多7.7%;西南诸河片6122亿立方M,比常年多15.4%;内陆河片1416亿立方M,比常年多12.1%。

各省级行政区2000年天然径流深及其与上年、常年比较见表2和图4。

东部地区年径流深为470毫M,比常年少4.0%;中部地区为363毫M,比常年少2.8%;西部地区为230毫M,比常年多5.3%。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M,其中流入新疆、内蒙古的为99亿立方M,流入广西、云南、西藏境内的为151亿立方M;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M,其中从新疆流出国境的为216亿立方M,从云南、西藏、广西流出国境的为6212亿立方M,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自治区)流入国际界河的为777亿立方M;全国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M,其中北方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4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698亿立方M,南方长江、珠江、东南诸河3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15502亿立方M。

与上年比较,入国境水量减少了39亿立方M,而出国境水量增加了99亿立方M,入海水量减少了1261亿立方M。

表22000年行政分区天然年径流深与上年、常年比较

省级

行政区

径流深

(mm)

与上年比较

(±%)

与常年比较

(±%)

省级

行政区

径流深

(mm)

与上年比较

(±%)

与常年比较

(±%)

全国

279.9

-2.3

1.6

河南

288.2

345.8

52.1

北京

37.7

22.9

-70.9

湖北

524.2

-5.6

-2.1

天津

5.5

-7.4

-93.8

湖南

830.5

-11.2

8.4

河北

36.8

29.6

-44.8

广东

904.2

7.6

-11.2

山西

30.8

14.4

-50.9

广西

672.7

-13.2

-15.3

内蒙古

21.4

-20.5

-33.4

海南

1305.7

35.8

44.0

辽宁

72.0

-30.0

-67.7

重庆

725.4

-4.4

11.5

吉林

163.4

24.5

-12.7

四川

546.2

1.2

4.1

黑龙江

105.4

12.4

-30.1

贵州

691.1

0.9

17.6

上海

484.9

-49.1

26.3

云南

621.0

-1.8

10.2

江苏

312.8

0.8

24.6

西藏

397.2

5.0

18.7

浙江

920.3

-17.5

2.7

陕西

158.6

61.7

-23.4

安徽

397.6

-41.5

-10.0

甘肃

44.3

-16.7

-32.3

福建

1054.2

7.4

10.6

青海

84.1

-8.8

-2.3

江西

869.9

-22.0

-5.8

宁夏

11.4

-24.4

-39.5

山东

106.9

38.3

-26.5

新疆

53.2

-7.0

9.2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流入量。

在确定流域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为878万平方公里(未包括大部分荒漠面积、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地下水资源量为8502亿立方M。

其中,平原区计算面积为19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1902亿立方M,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970亿立方M。

2000年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3,各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4。

表32000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

亿立方M

流域片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

资源量

地表与地下水

资源重复量

水资源

总量

全国

60092.34

26561.94

8501.86

7362.99

27700.81

松辽河

5415.68

1122.74

577.78

305.47

1395.05

海河

1559.36

125.18

221.95

77.57

269.56

黄河

3043.46

456.07

351.56

241.78

565.85

淮河

3062.29

877.09

498.77

142.99

1232.87

长江

19561.45

9924.09

2516.30

2407.97

10032.42

其中:

太湖流域

410.89

115.78

38.51

20.76

133.53

珠江

8548.94

4401.16

1110.60

1082.37

4429.40

东南诸河

3723.67

2117.04

546.80

534.92

2128.92

西南诸河

9517.54

6122.46

1690.54

1689.75

6123.25

内陆河

5659.95

1416.11

987.56

880.17

1523.50

表42000年行政分区水资源量单位:

亿立方M

省级

行政区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

资源量

地表与地下水

资源重复量

水资源

总量

全国

60092.34

26561.94

8501.86

7362.99

27700.81

北京

73.71

6.34

15.18

4.66

16.86

天津

47.98

0.62

2.75

0.22

3.15

河北

901.31

69.10

117.72

42.47

144.35

山西

734.22

48.11

67.74

33.83

82.02

内蒙古

2499.67

247.42

233.09

110.72

369.79

辽宁

735.49

104.76

74.96

42.36

137.36

吉林

1047.80

306.30

109.85

63.80

352.35

黑龙江

2212.88

479.22

267.66

127.12

619.76

上海

75.70

30.74

  

   

30.74

江苏

1103.11

319.26

143.31

33.52

429.05

浙江

1683.00

949.00

211.08

195.38

964.70

安徽

1575.47

554.62

188.74

100.47

642.89

福建

2333.19

1305.87

378.54

377.83

1306.58

江西

2739.84

1452.29

344.74

342.06

1454.97

山东

931.00

163.89

142.25

54.05

252.09

河南

1643.56

475.90

281.20

87.14

669.96

湖北

2229.07

974.44

299.12

265.38

1008.18

湖南

3126.35

1759.20

438.48

431.87

1765.81

广东

2975.15

1597.63

429.01

417.36

1609.28

广西

3196.92

1592.05

385.01

385.01

1592.05

海南

736.85

443.30

99.18

84.34

458.14

重庆

1023.00

597.75

95.95

95.95

597.75

四川

4508.34

2651.22

615.96

613.15

2654.03

贵州

2290.22

1217.49

290.23

290.23

1217.49

云南

5183.54

2447.55

772.84

768.56

2451.83

西藏

7252.94

4775.49

1325.02

1325.02

4775.49

陕西

1285.24

326.06

122.77

94.23

354.60

甘肃

1043.76

176.53

139.87

128.21

188.19

青海

2047.16

607.50

257.83

252.65

612.68

宁夏

110.83

5.88

25.20

24.08

7.00

新疆

2745.04

876.41

626.58

571.32

931.67

   在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

北方五大流域片2000年的平原区地下水补给情况是:

松辽河片总补给量314亿立方M,海河片总补给量155亿立方M,黄河片总补给量179亿立方M,淮河片总补给量409亿立方M,内陆河片总补给量523亿立方M。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而得。

   200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M,比常年多0.9%。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2万立方M。

   九大流域片2000年水资源总量见表3。

与常年比较,松辽河片少27.7%,海河片少36.0%,黄河片少23.9%,淮河片多28.3%,长江片多4.4%(太湖流域少17.7%),珠江片少5.9%,东南诸河片多7.7%,西南诸河片多15.4%,内陆河片多16.8%。

   各省级行政区2000年水资源总量见表4,与常年比较见图5。

东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352亿立方M,占全国的19.3%;中部地区为6596亿立方M,占全国的23.8%;西部地区为15753亿立方M,占全国的56.9%(西南占全国的48.0%,西北占全国的8.9%)。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国422座大型水库和2561座中型水库统计,2000年末(以下简称当年末)蓄水总量为1960亿立方M,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增加219亿立方M。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1686亿立方M,比上年末增加202亿立方M;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274亿立方M,比上年末增加17亿立方M。

水库蓄水量从年末来看虽比上年同期增加,但从1~8月蓄水量来看均比上年同期减少,6月减少最多。

据352座大型水库统计,6月1日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共减少159亿立方M,其中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176座大型水库共减少70亿立方M。

大旱之年水库蓄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丹江口、梅山、响洪甸、汾河、潘家口等水库的汛前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

在九大流域片中,当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增加的主要是长江、淮河和珠江,分别增加151、50和16亿立方M,其余各片与上年基本持平。

各流域片年蓄水变量情况见图6。

将各省级行政区当年末蓄水量与上年末比较,增加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306亿立方M,其中鄂、豫、苏、吉、琼、粤增加较多,分别增加130、55、36、19、12和11亿立方M;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87亿立方M,其中青、辽、内蒙古、桂、浙、京减少较多,分别减少34、17、8、8、7、7亿立方M。

   

(二)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对北方平原64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2000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上年末减少24亿立方M。

上升区(水位上升0.5~1.6M)面积占26.5%,储存量增加82亿立方M;下降区(水位下降0.5~2.3M)面积占29.4%,储存量减少91亿立方M;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M以内)面积占44.1%,储存量减少15亿立方M。

   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48、22和7亿立方M。

河北、黑龙江和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6、22、14亿立方M;辽宁、北京、内蒙古、山东和山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减少5~8亿立方M。

按流域片划分,松辽河片减少49亿立方M,海河片减少28亿立方M,黄河片减少7亿立方M,淮河片增加60亿立方M。

   (三)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69个,漏斗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2000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

在35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个,上升的20个;漏斗面积增加的只有7个,减少的24个。

在34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5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在浅层漏斗中,漏斗面积增加较多的有山东省的淄博潍坊漏斗和单县漏斗,分别增加565和127平方公里;漏斗面积减少较多的是河南省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山东省的莘县夏津漏斗、河南省的许昌漏斗和商丘漏斗,分别减少1560、700、440和300平方公里。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统计。

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M,比上年减少82亿立方M。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440亿立方M,占总供水量的80.3%;地下水源供水量1069亿立方M,占总供水量的19.3%;其他水源供水量21亿立方M,占总供水量的0.4%。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为141亿立方M,比上年减少18亿立方M。

   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41亿立方M,其中粤、鲁、津、辽、琼、闽、浙、沪分别为79.3、22.6、11.7、8.8、5.4、4.8、4.4、4.0亿立方M。

   各流域片2000年供水量见表5。

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为:

松辽河片56.3%,海河片34.0%,黄河片65.0%,淮河片67.4%,长江片94.5%(太湖流域98.2%),珠江片94.8%,东南诸河片96.4%,西南诸河片96.6%,内陆河片85.3%。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

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立方M,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7.7和16.0亿立方M,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立方M,长江从澜沧江引水0.2亿立方M,珠江从长江和红河分别引水0.5和0.4亿立方M,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M。

各省级行政分区2000年供水量见表6。

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95%以上的有沪、闽、渝、苏、浙、桂、鄂、粤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40%以上的有冀、京、晋、豫、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