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781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docx

春古代汉语2学习辅导

2011春古代汉语

(2)学习辅导

(源自中央电大)

一、通论学习重点提示

古代汉语

(2)教学内容较多,通论所涉及的概念也多,需要下功夫掌握。

先把通论学习的重点提示一下。

学习本学期古代汉语通论知识主要注意掌握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2、★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4、★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5、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6、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7、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8、★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9、★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哪几项?

哪一项是最基本的方法?

10、★什么是古体诗?

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1、★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粘对?

什么是拗救?

12、★什么是三平调?

什么是犯孤平?

13、★什么是对仗?

什么是工对、宽对?

什么是借对?

什么是流水对?

14、★近体诗(包括排律)在对仗上有什么要求?

15、★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16、★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17、★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8、在词牌后面加上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19、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谁,他把文体分为哪几类?

20、南北朝齐梁间文体研究的重要著作的名称和作者是什么?

21、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是什么,它将文体分为几类?

22、明清两代文体研究的主要著作作者和名称是什么,清代谁的著作盛行一时,它将文体分为哪几类?

23、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哪几类?

24、散文包括哪几类?

25、骈文文体有什么特点?

26、论辩类文章中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什么?

批驳别人论点的叫什么?

古代论辩文文章前面经常使用哪些词?

27、奏议这种文体出现在什么时代,起初名称叫什么?

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几种?

奏议的附类还有哪几种?

28、什么叫序跋,什么叫赠序。

29、书序放在书前的名称是什么,放在书后的名称是什么?

30、赠序是怎样演变来的,什么时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体制上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31、传状类的传、状的意思是什么,状又称为什么?

32、杂记类的范围包括哪些?

这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3、辞赋的辞的涵义是什么。

34、赋的远源是是什么,可以分为几种?

35、骈文是如何产生的,别称是什么?

36、古书注解的体例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37、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涵义是什么?

二、古代汉语习惯句式与宾语省略的问题

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习惯句式--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是古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结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

“如”、“若”、“奈”是表示处置一类意义的动词,它们经常与“何”字结合,组成“如何”、“若何”、“奈何”等凝固结构,表示处置性疑问。

它们的用法基本相同,同单词的作用相近,可以用作状语、谓语等,语译为“为什么”、“怎么”、“怎么样”。

A、作状语时,表示反诘。

如:

(1)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再杀伤?

(2)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这不是国家的利益,怎么能听从。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七十四章)——百姓不害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

B、作谓语时,表示商量和询问。

如:

(1)与不谷同好,如何?

(齐恒公伐楚)

(2)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冯谖客孟尝君)

(1)的“如何”表示商量可否。

(2)的“奈何”表示询问行为的方式。

“如何”、“若何”也常说成“何如”、“何苦”,它们的用法基本相同。

如: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2)此为何若人?

(公输)

(1)的“何如”表示商量可否。

(2)的“何如”、“何苦”都是询问情况。

“如……何”、“若……何”、“奈……何”,“如”、“若”、“奈”与“何”之间还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如……何”、“若……何”、“奈……何”的结构形式,用作谓语,可语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样”。

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虞兮!

虞兮!

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

虞姬啊!

对你可怎么办?

“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如”、“若”、“奈”后面的词语要是代词“之”,便组成了“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的结构形式。

代词“之”一般称代需要处置或对付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因在前文已有所交待,称代作用便逐渐弱化。

当它们用作谓语时,可翻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1)宋,小国也;今将行仁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滕文公下)

(2)晋侯谓庆郑曰:

“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惠公对庆郑说:

“敌人深入了,怎么办?

“如之何”、“若之何”用作状语时,表示反诘,不同意某种处置方式。

结构中的“之”字已完全虚化,没有称代作用,对整个结构应该象一个单词那样理解,不必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应译为“怎么能”、“为什么”。

如:

 

(1)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

 

(2)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齐晋鞌之战)

二、“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示询问或反诘的常见格式。

“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是语气助词。

可语译为“为什么……呢”。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何辞为”,是“为什么辞行呢”或“辞行干什么呢”,意为不必辞行。

“何”的后面是动词。

“何”经常与“以”连用,组成“何以……为”的结构形式。

“以”是动词,有“用”的意思。

语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呢”。

如: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伐为”,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意为不必攻打。

“何以……为”中“以”的宾语有时不出现,成为“何以为”连在一起的结构形式。

如:

胜自砺剑,人问曰:

“何以[]为?

”胜曰:

“欲以杀子西。

”(史记·伍子胥列传)——白公胜亲自磨剑,有人问道:

“为什么磨剑呢?

”白公胜说:

“想用来杀子西。

“何以……为”式中的“何”字,还可以用疑问代词“奚”、“曷”、“安”、“恶”等来替换,组成“奚以……为”、“恶用……为”等结构形式。

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北冥有鱼)——哪里用得阒飞到九万里高空然后再往南飞呢?

三、“……孰与……”

  试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两个例句:

(1)吾与徐公孰美?

(2)吾孰与徐公美?

意思都是“我与徐公比较谁漂亮”,但它们的结构形式不同。

(1)的“与”是连词,连接比较的两项,“孰”是疑问代词,“孰”后是比较的内容。

(2)是把“孰”提到“与”的前面,组成了“……孰与……”的凝固结构。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孰与……”式是从“……与……孰……”式演变而来的。

它的用法可分为两种:

(一)表示比较

“……孰与……”式,常用来比较两人的孰高孰低或两事的孰得孰失。

“孰与”起着相当于谓语的作用。

1、句中出现比较内容的

(1)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史记·曹相国世家)——陛下观察我的才能,同萧何相比,哪一个强?

(2)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韩信拜将)——大王您自己估量一下,在勇敢、强悍、仁义、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怎么样?

  例

(1)比较的内容在“孰与”之后;例

(2)比较的内容在“孰与”之前。

2、句中不出现比较内容的

  比较的内容在前文已经说过,或者不必说出,根据上下文意可以理解。

如:

(1)田侯召大臣而谋曰:

“救赵孰与勿救?

”(战国策·齐策)——齐侯召集大臣商议说:

“救赵与不救赵相比怎么样?

(二)表示选择

经过比较,有了明确的决择,在两者中间舍弃前者,选取后者。

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在这种格式中,“孰与”又作“何与”,、“奚与”、“孰知”、“孰若”等。

四、“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一)不亦……乎

   “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实际上是以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

副词性结构“不亦”与疑问语气助词“乎”相配合,表示委婉的反问。

语译为“不也是……吗”、“岂不是……吗”。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学习了而又按时去实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在这种格式中,“不”有时也作“无”,“亦”作“已”,“乎”作“哉”、“邪”等疑问语气助词。

如:

(1)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了根基就不会毁坏,不也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吗?

(2)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

(三国志·魏书·皇后列传)——儿子显贵了而母亲却死去,这种矫正邪枉的做法不也太过分了吗?

(二)“无乃……乎”

副词性结构“无乃”与疑问语气助词“乎”相配合,组成“无乃……乎”的测度问句。

这种问句一般是说话人已经有了确定看法,而用一种委婉的语气表示推测和反问。

可语译为“恐怕是……吧”、“不是……吗”。

如: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使军队疲劳而去侵袭远地,没有听说 过。

连队疲劳,力量衰竭,远方的主人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三)“得无……乎”

副词性结构“得无”与疑问语气助词“乎”相配合,组成“得无……乎”的测度问句,语气委婉,对所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估量,但问话者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给予证实。

可语译为“该不会……吧”、“莫不是……吧”。

如: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

“每天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

“靠点粥罢了。

” 

“得无”与“乎”有时组成反诘句,是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性内容。

可译为“能无……吗”、“能不……吗”。

如《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为“贬职的官员和文人墨客,大多聚会在这里,观览景物的心情,能够没有差别吗”。

不过古汉语中表示反诘一般都用“能无”,很少用“得无”。

成分省略----是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原则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常省略某些成分,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现象。

而古代汉语成分省略要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而且有些省略现象是古代汉语特有的。

下面谈谈古代汉语常见的成分省略。

一、主语省略--主语省略很普遍,情况也比较复杂,需要在上下文中仔细分辨。

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承前省略---句子的主语,如果在上文中已经出现,为了避免重复,后文可以承前省略。

如:

(1)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 ]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楚人为食,吳人及之。

[ ]奔,[ ]食而从之。

(左传·定公四年)——楚军做了饭,吳军赶到,[楚军]奔逃,[吳军]吃了饭又追赶上去。

(1)承前省略主语“大叔”;例

(2)后面两个分句所省略的主语,分别是“楚人”和“吴人”,承前隔句交叉省略,暗中更换主语。

(二)蒙后省略---主语蒙后省略,是主语将要在后面的分句出现,前面分句的主语就可不必重复。

如:

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前三个分句蒙后文省略主语“蟋蟀”。

(三)对话省略---对面谈话,主语或在上文出现过,或彼此对指,因而常常省略不用。

如、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