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759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docx

典型设计参考资料

本次初步设计正文用宋体四号,1.5倍行距。

编码按照:

第六章6.16.1.1类推。

以下典型设计仅供参考,周五下午排好版审定初稿。

一、涝池设计

1、设计原则

涝池布设在沟头、路旁和田间地头等地段,以拦水保护道路和农田设施为主要作用,一般要距沟头、沟边10米以上或选择在村庄、道路等宜形成径流的低洼地,修筑涝池5处,以集蓄径流、防止道路冲刷或沟头前进,同时解决畜禽饮水及小片园地灌溉用水。

2、池场工程

涝池一般以圆形为主,也可根据地形设施为方形和多边形,由于其主要起拦水护冲作用,一般不用防渗处理。

3、设计容积

涝池设计容积在100——200立方米,顶宽大于1米,安全超高大于0.5米,内坡比1:

1.5,外坡比1:

1。

4、涝池断面设计(见附图)

①设计为土质涝池;

②形状与大小依据具体地形设计,深度一般为m,容积100~200m3;

③岸埂顶宽1~2m,迎水坡1:

1~1:

1.5,外坡1:

1。

蓄水计算公式V=3/5πR2H

式中V——蓄水容积(m3),根据当地涝池建设情况取200m3;

H——有效水深(m),为了安全期间,设计涝池水深为2m,超过0.5m。

R——圆的半径(m),按照蓄水量推算的半径为7.5m。

5、放线与施工

①依据来水量及地形条件,确定涝池形状、规格及进出口,在实定放样作为施工参考;

②施工采用挖掘机开挖,挖出的土料堆放在池周,每层堆放厚度不超过30cm,然后用推土机碾压夯实,人工配合整修边埂及池底;

③铺垫粘土,人工夯实,池底用10~15cm粘土做防渗层。

(详见附图)进行防渗处理。

6、涝池的管理

①每年暴雨期制定专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渗漏垮塌或直接冲毁;

②每年清淤一次,确保有足够的容积。

7、设置位置及工程量

根据实地勘察,项目区确定涝池数量为座,布设在项目区的1条流域中,依据上述公式计算的工程量见表1—1,设计图见各流域设计报告。

表1—1项目区涝池建设规模及工程量统计表

流域

工程规模(个)

工程量

人工挖土(m3)

人工夯填土(m3)

项目区

92

18

40

 

二、沟头防护设计

对于正处在发展阶段的支沟,沟头溯源侵蚀强烈,为控制其发展,在这些沟的沟头处沿沟边各设一道防护埂,共设m。

1、设计原则

沟头防护工程一般布设在侵蚀剧烈的侵蚀沟前,其顶宽不小于0.5米,土埂内坡不大于45度,外坡不大于70度。

沿埂长方向每5米加一土档,土档与主埂等高;主埂每5米设一非常排水口,最大过水深0.2米。

2、沟头防护断面设计(见附图)

计划新修建沟头防护处,其中:

2011年实施处(村2处,村4处);2012年实施2处(村1处,村1处)。

3、来水量计算

来水量按下式计算:

W=10KRF

式中:

W—来水量,m3;

K—迳流系数;(0.512)

R—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85.4mm;

F—沟头以上集水面积,hm2。

4、围埂断面设计

因项目区设计洪水量不大,采用蓄水式围埂,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V——围埂蓄水量,m3;

L——围埂长度,m;

B——回水长度,m;

H——埂内蓄水深,m;

i——地面比降,%。

5、截水沟与阻水埂设计

截水沟为梯形断面,为全开挖断面,具体断面尺寸根据沟头以上的来水量计算确定,必须满足一次性降雨汇集迳流能够全拦全蓄,弃土置于截水沟与沟头之间,分层夯筑形成阻水埂,阻水埂为土质梯形断面,围埂高1.0m,顶宽1.0m,内外坡比1∶1,围埂距沟头距离约为沟深的1/2左右,详见附图5-。

三、水窖工程设计

1、窖址选择与水窖布设数量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窖工程是一项有效利用天然雨水,增加经济林果灌溉面积,补充解决当地经济林果生长期缺水的一项辅助措施。

根据项目区各流域实地勘测和当地群众的生活需要,设计在项目区内新修水窖804眼。

窖址选择在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地质条件较好,无裂缝的场院、村旁、路旁。

一般距沟头、沟边20m以上,距大树根l0m以上的地方均可修建。

2、水窖类型与设计标准

本次实施方案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为依据,水窖类型选为当地常见的拱顶拱底圆柱形水窖,包括窖体、沉淀池、进水管、拦污栅、窖台、窖盖、输水管等部分组成,单窖容量为30m3,防洪安全标准按2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

3、水窖设计结果

项目区及各流域水窖设计指标及结构尺寸详见流域设计附图,项目区及各流域水窖规模及工程量见表6—16。

表6—16项目区水窖规模及工程量统计表

流域

水窖

(眼)

工程量

C14细石砼(m3)

M10砂浆(m3)

钢筋

(kg)

挖土方

(m3)

填土方

(m3)

水泥

(t)

石子

(m3)

洗砂(m3)

10寸塑料管(m)

项目区

840

4296.60

4744.16

5370.75

39385.50

8951.25

1163.66

2685.38

2864.40

2237.81

160

818.40

903.65

1023.00

7502.00

1705.00

221.65

511.50

545.60

426.25

①蓄水设施设计:

蓄水设施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状况和用途确定其结构与容积。

其结构形式采用圆柱形窖,防渗材料为150#砼,壁厚4~5cm,底板厚15cm。

在窖洞的内壁基础上向下挖一个梯形蓄水池的土膜,在土膜上处理防渗。

其中:

梯形土膜(土坑)尺寸,土坑尺寸为上口3m(宽)×4.2m(长),下口(池底)尺寸2.6m(宽)×3.8m(长),高4m。

在此基础上沿宽中轴线(上口宽处)向外挖一宽0.7m,长1.8m(含半圆形),高4m的竖井,与梯形土坑贯通。

土膜防渗处理:

(1)对梯形池内壁进行找平处理,消除棱角,修成半径R=0.2m的半圆;

(2)对内壁进行1-3次的渣泥涂抹找平处理,厚度不超过3cm,(3)在渣泥找平的基础上进行M10砂浆抹面处理,要求进行3次抹面,厚度为2cm;在砂浆抹面的窖壁上,均匀的刷1层防水胶。

(详见砼蓄水窖示意图)。

②沉淀池及引水渠设计:

集雨引水渠宜作成“U”型断面,采用l50#砼衬砌,厚4cm,口宽20—30cm,深为30~40cm,也可用砖砌、石砌暗管或无毒PVC塑管引水,所有蓄水设施进口必须设沉淀池,沉淀池的大小和结构尺寸由引水量和含泥量而定,一般要求池长1.2m,宽0.6m,深1.0m,采用150#砼砌护或砖砌护,进水管口必须设置拦污网过滤悬浮物。

③其它工程

预制或购买C20砼窖护眼1个,窖盖1个,窖护眼尺寸为1.2m(长)×0.8m(宽)×0.08m(高),内配钢筋。

窖洞口用M2。

5砂浆砌砖封口,墙厚为一二砖墙。

以上不清楚的见施工图。

④集流场

集流场布置在的庄前、房后、场旁有集水条件的汇流处,尽量靠近水窖的沉淀池,型式一般为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根据地形确定,面积120m2。

集流场坡面比降应控制i=1/400-1/100之间,整体式C15G现浇砼,尺寸为6m(宽)×20m(长)×(厚)0.06m,在浇筑中预留伸缩缝,横向间距1m,纵向间距1.2m。

施工前要对场区进行平整,清除草皮,夯实基础。

见附图。

四、封禁治理典型设计

1、建设条件

实践证明,在降水量大于300mm的地区,植被在不受外界干扰破坏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自我恢复的,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11mm,完全满足了生态修复所需降水的条件。

因此在沟选择自然条件较好,人为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的沟道实行封禁治理面积hm2,以提高林草覆盖率。

2、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在生态修复治理中,应将封山封坡育林育草与人工造林种草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生态修复必需在按要求实施几年后,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林草覆盖度65%以上,林间有70%以上的地被物。

组织措施:

在生态修复范围四周,采用简易设施和标志明确封育范围,如用铁丝网围拦、生物围拦等,防止人畜随意进入;成立管护组织、固定专人看管;根据国家、省、市、县(区)的有关法规,制定管护乡规民约,促进封育治理顺利实施。

抚育管理:

结合生态修复,在残林、疏林中进行补植、平茬复壮、修枝间伐,择优选育,促进林木生长,加快植被恢复;定期检查林草恢复情况,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封山育林技术挡案,除记载有关基本情况外,着重记载封育效果、植被演替,林木生长、野生动物繁衍变化情况。

3、设计标准

①围栏布局

生态修复工程应在生态修复区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的悬崖、陡坡、围墙等屏障,结合人工围栏,对封育区周边实行封闭。

重点突出在村庄附近、道路岔口、补植和植被覆盖率在0.3—0.5之间的林草地,建设刺丝网围栏16km,以防止人畜随意进入;距离村庄、道路较远的地方可建设刺槐生物围栏20km。

根据生态修复情况采取必要的抚育、人工补植补种措施,并在生态修复的进口处设立宣传牌和标志碑。

②围栏设计

在距离村庄、道路相对较远,但牲畜容易进入的地带,建设刺槐生物围栏20km,确定株距为0.5m,每穴2株。

共栽植刺槐万株。

③工程刺丝围栏设计

考虑到围栏封育的长期性和围栏的坚固性,设计工程刺丝围栏16km,选择水泥立柱+镀锌钢丝封育效果较好。

1)围栏网上下边纬线为直径2.8mm的高强度镀锌钢丝,中间5条纬线为2.5mm的高强度镀锌钢丝,纬线间距从上到下依次为20cm、20cm、20cm、10cm、10cm、10cm。

经线用20#低碳镀锌钢丝,间距100cm。

刺丝在最上边纬线上方5cm处,为带刺的镀锌钢丝(见围栏设计图)。

2)立柱:

规格为10×10×200cm,内配4根直径为12mm的钢筋,每隔20cm用钢丝固定一圈(见围栏立柱设计图)。

水泥标号425#。

混凝土比为水泥:

沙子:

石子=1:

2:

4,石子直径小于2cm。

预制过程中,按围栏网纬线间距设置绑结扣。

安装间距8—20m,埋深70cm;地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缩短间距,转角处应并列两根立柱进行加固。

3)封禁标志碑设计:

砖砌结构,浆砌石基础,砂浆抹面。

规格268×24×236cm,(见封禁标志碑典型设计图)。

设置在村庄、路旁等醒目位置,共配置2个。

4)宣传牌设计:

采用4.5cm等边角钢框架,1.5mm铁皮牌面(双面),3寸加厚钢管立柱,规格300×200cm(见封禁宣传牌典型设计图),两面涂油漆防锈层并书写封禁区各项管护制度,设置在进入封禁区的路旁、路口等较醒目的位置,共设置3个。

④围栏封育工程量

通过在地形图上实际量算,确定封育地块的围栏长度,按5—8米的间距设一立柱;每条较大支流或沟口设一座封禁标志牌,每个行政村至少刷写2条封禁标语。

(围栏、宣传牌、标志碑结构设计详见典型设计图)

表5—6封育工程量表

流域

封育地段

封禁面积

(hm2)

工程围栏

(km)

生物围栏(km)

立柱

(根)

标志碑

(座)

宣传牌

(座)

沟道

合计

五、人工种草设计

根据项目措施总体布局,人工种草草种选择位为紫花苜蓿。

主要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收获、利用途径等。

人工种草设计典型设计见表3-5。

表2-2人工种草设计表

草种

紫花苜蓿

主要生态学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宜于干燥、多晴少雨气候和干燥疏排水良好宜富含钙质的土壤中生长,产量高,适应性广,草质好,耐割持久

主要栽培种植技术

整地

深耕、细整、地平、土碎、无杂草

播种期

春、秋播

播种量(Kg/hm2)

15—22.5

播种方式

条播(10cm×30cm),覆土2—2.5cm

收获

2—3次/年

利用方式

放牧、青饲、青贮、调制干草、干草粉

沟共新增人工种草面积hm2。

六、经果林典型设计

㈠苹果栽植典型设计(造林典型设计ZL03)

1、立地类型号:

缓坡地或梯田

2、造林图式:

3、栽种植密度及需苗量

林种

树种

株距(m)

行距(m)

单位面积定植数量

苗龄及等级

种植方法

面积(hm2)

需苗量(万株)

果园

苹果

3

4

825株/hm2

2年生嫁接苗

植苗

4、栽植技术措施

项目

时间

方式

规格与要求

种植

春、秋季截杆或植苗造林

植树坑

1.0m×1.0m×1.0m

抚育

6、7、8月

松土、除草

第1年松土除草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

㈡仁用杏栽植典型设计(造林典型设计ZL04)

1、立地类型号:

荒坡

2、造林图式:

3、栽植密度及需苗量

林种

树种

株距(m)

行距(m)

单位面积定植数量

苗龄及等级

种植方法

面积(hm2)

需苗量(万株)

经济林

仁用杏

3

4.0

825株/hm2

2年生实生苗,1—2级苗木

植苗

4、栽植技术措施

项目

时间

方式

规格与要求

整地

前一年秋季或雨季前整地

水平阶

阶面宽1.0m,阶边设埂,土埂顶宽0.3m,埂高0.3m,阶间距3.0m

种植

春、秋季截杆或植苗造林

植树坑

坑径0.4m,深0.4m。

抚育

6、7、8月

松土、除草

第1年松土除草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

七、水保林典型设计

1、典型设计原则和依据

1.1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立足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

2)从实际出发,坚持适地适树,对位配置,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经过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驯化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

3)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为原则;

4)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合理布局,规模营造,注重质量。

1.2设计依据

结合当地立地条件类型,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一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确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整地工程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3一6h最大雨量设计。

2、整地工程设计

整地时间:

秋季、春季。

设计标准:

按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雨量设计。

整地方式:

为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可采用局部整地的方式,地形破碎的地段,采用鱼鳞坑整地;在地形比较完整、植被稀疏的荒坡地,采用水平阶整地。

1)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规格为1m×0.6m×0.6m,密度1.5m×2.0m。

2)水平阶整地:

阶面宽1.0m,阶间距2.0m,外置土埂,埂高0.3m,阶面内每隔2.0m设挡水土埂,后坎坡度1:

0.75。

3)大型果树坑。

在比较平整的梯田或川地布设经济林,采用大型果树坑整地,规格为1m×0.8m×0.8m,密度3.0m×4.0m。

3、林种设计

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和不同用途设计林种。

1)坡面防护林。

根据荒坡所在的位置、坡面坡度与水土流失特点,分别在丘陵、山地坡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与农地、牧地成带状或快状相间;在地多人少的地方,整个坡面全部造林。

2)沟壑防冲林。

在沟头、沟坡和沟底,与沟壑治理措施中的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紧密结合。

3)经济林。

在离村庄住户较近的地方,服从项目措施总体布局原则,布设经济林,形成庭院经济。

4、林型设计

1.4.1纯林

1)乔木纯林。

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且树种生物学特性要求为纯林,主要用作经济林和坡面防护林。

2)灌木纯林。

用于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

1.4.2混交林

1)混交类型。

主要设计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两种类型。

2)混交方式。

主要设计为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两种方式,株间混交用于乔木与灌木混交类型,行间混交用于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两种类型。

5树种设计

根据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选择适宜乡土树种的原则,选择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与项目区地貌类型、水分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水保林树种选择见表3-3。

表3-3适生树(草)种生物学特性及营造技术一览表

树种

生物学特性及栽植技术

适宜立地类型

刺槐

(Sophorajaponica)

落叶乔木,较喜光,稍耐荫,浅根性,喜凉爽气候,耐湿热,萌蘖能力强,抗污染能力强。

不耐严寒,早期速生,选2—3年生苗木穴植,穴径0.5m,深0.5m,根系伸展,注意使表土归坑,栽后踏实,灌溉。

适宜壤质、沙壤质中性土,在项目区沟坡地带均能栽植

(Prunusarmeniaca)

落叶乔木,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抗风和烟尘。

选一年生嫁接苗栽植,穴径0.5m,深0.5m,栽后踏实,灌溉。

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生长、耐粘质土壤,不耐水湿

落叶乔木,喜光,深根性,抗寒,适宜干旱气候,耐水湿,丘陵区,山区普遍栽植,为温带、暖温带主要果树。

在丘陵区、山区土层薄的地方均可生长。

苹果

落叶乔木,喜光,深根性,抗寒,适宜干旱气候,不耐湿热。

适宜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

紫花苜蓿

(MedicagosativaL.)

抗旱耐寒,耐酸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可改良土壤,绿期长,生长旺盛。

在秋季或霜冻前整地,施有机肥37.5-45t/hm2,春播或秋播,可撒播、点播,覆土深度1.0-1.5cm。

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坡、梁峁地生长。

所选树种苗木及规格见表3-4。

表3-4选树种苗木及规格表

树(草)种

苗木种类

种苗规格

刺槐

移植苗

1-2年生,I级苗,地径>2.5cm,苗高>250cm,根系长度>35cm,>5cm长I级侧根数多于12根,充分木质化

山杏

实生苗

2年生,I级苗,1

(2)-0,地径>1cm,接口以上10cm处干径0.8cm以上,苗高>90cm,根系长度>20cm,>5cm长I级侧根数5条以上

苹果

嫁接苗

2-3年生,I级苗,1

(2)-0,地径>1cm,接口以上10cm处干径0.8cm以上,苗高>90cm,根系长度>20cm,>5cm长I级侧根数5条以上

紫花苜蓿

种籽要求新鲜饱满、纯度95%以上、发芽率90%以上。

6不同类型水保林典型设计

根据林种、林型、树种选择设计标准,水保林典型设计有5种类型,见典型设计图。

6.1刺槐林典型设计(造林典型设计01)

1、立地类型号:

荒坡

2、造林图式:

3、栽植密度及需苗量

林种

树种

株距(m)

行距(m)

单位面积定植数量

苗龄及等级

种植方法

面积(hm2)

需苗量(万株)

防护林

刺槐

2.0

2.0

2500株/hm2

1年生实生苗,1—2级苗木

植苗

4、种植技术措施

项目

时间

方式

规格与要求

整地

前一年秋季或雨季前整地

水平阶

阶面宽1.0m,阶间距2.0m,土埂顶宽0.3m,埂高0.3m,

种植

春、秋季截杆或植苗造林

植树坑

坑径0.4m,深0.4m。

抚育

6、7、8月

松土、除草

第1年松土除草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

八、土谷坊

选择沟道比降小,沟道下切剧烈发展的支毛沟布设土谷坊,用以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稳定沟床沟坡,防止沟岸扩张。

1、设计原则

①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支毛沟布设,根据集流面积,合理确定谷坊间距和高度及谷坊数量。

②合理选定谷坊地址,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为原则,做到修筑牢固安全,用工节省,拦蓄效益明显。

2、工程设计

①谷坊的位置要选择在沟底平直,地基坚硬,谷口狭窄,上游有较平坦宽阔的库容的地方。

修筑土谷坊道。

土谷坊高3m。

②谷坊间距按下式计算:

L=H/(i-io)

式中:

L一谷坊间距,m;

H一谷坊底到溢水口高度,m;

i一沟床比降,%;

io一谷坊淤满后比降,%。

(采用0.8—1.5%)

土谷坊溢水口采用矩形断面:

顶宽0.9m,高0.3m。

3、土谷坊设计标准

①土谷坊坝体断面尺寸,应根据谷坊所在位置的地形条件,参照下表。

谷坊断面尺寸参照下表:

类型

坝高(m)

顶宽(m)

底宽(m)

坡比

土谷坊

3

1.5

6.5

1:

1.2

②土谷坊的溢洪道设在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道口尽可能左右交错布设。

4、土谷坊施工

①定线:

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位置,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

②清基:

将轮廓线以内的浮土、草皮、乱石全部清除。

③挖结合槽:

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宽深各0.5~1.0m。

④填土夯实:

填土前先将坚实土层挖松3~5cm,以利结合。

每层填土厚0.25~0.3m,夯实一次,将夯实土层刨松3~5cm,再上新土夯实,要求干容重1.4一1.5t/m3。

分层填筑至设计坝高。

⑤开挖溢洪口,并用草皮护坡。

九、道路设计

1、设计标准

按照坡脚与坡顶、村庄与田间要有道路惯通的建设要求,在项目建设中,我们规划设计了通往田间的农路和田间道路。

设计路面宽为4——6米,比降不超过15%。

道路两旁修筑排水沟,边坡填方部位不陡于1:

0.5,挖方部位不陡于1:

0.3,坎高超过3米时需设马道,在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S”形盘绕而上,减小路面最大比降。

2、道路断面设计(见附图)

规划道路条km

(道路按照原文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