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第一章 采 购 管 理.docx
《412第一章 采 购 管 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2第一章 采 购 管 理.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2第一章采购管理
第一章采购管理
1、采购的含义☆
采购就是买方从外部目标市场(供应商)获得的使运营、维护和管理公司的所有活动处于最有利位置的所有货物、服务、能力和知识的过程。
它不仅指交易过程,而且要涵盖诸如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对等贸易协定、从外部机构雇佣临时人员、缔结广告合同等活动。
(1)采购是到有形的市场里直接购物,强调购买的一次性作用;
(2)采购是从众多供应商中通过寻价而购买,强调与提供货物的供应商的经济关系;
(3)采购尤其要关注采购成本、所购物品的规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期费用,强调的是通过一个合理的总成本优势而获得资源;
(4)采购是与供应商之间合作从而提高质量、缩短交货期以降低供应风险的过程,强调的是供应商管理;
(5)采购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企业自身具有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供应商增加价值,强调的是外部资源如何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协作关系。
2、采购的职能☆
(1)确定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规格(按照要求的质量和数量);
(2)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3)为制订协议做准备、实施与供应商的谈判;
(4)将订单发给优先级供应商;
(5)对订单进行监督和支出控制;
(6)后续工作和评估(eg.解决索赔、产品和供应商档案的更新、供应商评级和分类等);
(7)提倡采购经理了解和支持维护物资需求计划、原料的安排、存货管理、引入检查和质量控制等。
3、采购的模式☆
(1)订货点采购模式
基本原理:
①定量订货法采购:
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一个订货批量,然后随时检查库存。
当库存下降到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订货批量的大小每次都相同。
②定期订货法采购:
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和一个最高库存水准,然后以规定的订货周期为周期,周期性的检查库存,发出订货,订货批量的大小每次都不一定相同,订货量=规定的最高库存水准-当时的实际库存量。
特点:
以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填充库存为目的。
优点:
原理比较科学,操作比较简单。
缺点:
库存量大,市场响应不灵敏。
(2)MRP采购模式
基本原理:
根据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清单文件BOM以及主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库存量,逐步计算出主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按照这个采购计划进行采购。
这种采购模式主要用于生产企业。
特点:
以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填充库存为目的。
优点:
计划精细、严格,市场响应灵敏度和库存水平较订货点采购模式好。
(3)JIT采购模式
基本原理:
需求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供应商下达订货指令,要求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品种、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点。
优点:
灵敏响应市场需求,使用户库存量最小,实现零库存生产。
(4)VMI采购模式
基本思想:
在供应链机制下,采购不再由采购者操作,而是由供应商操作。
用户只需要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向供应商连续及时传递,由供应商自己根据用户的需求信息来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量,并根据这个预测需求量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和送货计划,用户的库存量大小由供应商自主决策。
特点:
最大的受益者是用户,摆脱了烦琐的采购事务。
优点:
响应市场需求灵敏,减少库存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效率高。
缺点:
对企业信息系统、供应商业务运作要求高。
(5)电子采购模式
基本思想:
采购人员通过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所需采购的对象、在网上洽谈贸易、网上订货,甚至在网上支付货款,最终实现送货或进货作业,完成全部采购活动。
优点:
扩大了采购市场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减少了采购时间和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缺点:
受制于现行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物流配送水平的发展。
4、采购管理目标☆
(1)物资采购管理的目标
“5R”:
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数量、适当的质量、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供应商。
(2)采购预算与成本控制目标
以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进行成本控制,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找出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部分。
※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
集权采购、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目标成本法、作业导向成本法(ABC法)、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标杆制度。
5、采购进货管理☆
(1)定义:
将采购订货成交的物资由供应商仓库运输转移到采购者仓库之中的过程。
(2)采购进货方式
1自提进货
含义:
在供应商仓库进行交货,交货后的进货过程全由采购者独家负责管理。
关键管理环节:
货物清点;包装、装卸、搬运上车等;运输;中转;验收入库。
2供应商送货
含义:
整个进货管理环节由供应商来完成,采购者只负责管理验收入库环节。
优点:
对采购者来说,整个进货管理的任务及进货途中的风险都转移给了供应商。
3委托和外包进货
含义:
把进货管理的任务和进货途中的风险都转移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
优点:
有利于降低采购方的物流运作成本。
关键管理环节:
两次三方交接管理工作(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的交接,第三方物流公司与采购方保管员之间的交接)、合同签订管理控制工作。
(3)采购进货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1进货方式选择原则
对于进货难度和风险大的进货任务,应首选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货方式(进货效率高、货物质量好、进货成本低、减少进货风险),次选供应商送货方式,一般最好不选用户自提进货方式;
对于进货难度和风险小的进货任务,应首选供应商送货进货方式(环节少、效率高、节省采购者工作量、降低进货风险),次选自提进货方式。
2安全第一原则(货物安全、运输安全、人身安全)
3成本效益统一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运输安全)
4总成本最低原则
※进货方案的好坏,进货管理效果的好坏,应当用总成本最小作为评价的标准。
6、采购合同管理基础工作☆
(1)合同签订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管理合同的系统;
2为合同管理团队提供信息;
3准备好关键的文件(担保书和保证书、供应商保险单据复印件、信用合同等)。
(2)对合同变化和变更的控制工作
1同意或拒绝变更要求的内部程序
对所有合同变更请求,都要求提供一份定量说明变更合同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文件。
2修改合同以适应被批准的变化的机制
一旦变更要求在购买方公司内部得到批准,该变更就应该通过合同的修改而正式固定下来。
(3)进行合同交付与发票收取工作
负责检查与支付有关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人不应该与批准付款的人为同一人。
(4)合同完成后的管理工作
1合同的完成阶段(产品的交付或服务条款的结束)
对于简单的合同,发票的支付就代表着合同的结束;
对于复杂的合同,则需要一个完成说明书,声明以下事项:
购买方接受了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合同金额被支付或将被支付、合同规定的所有责任和义务以完成。
合同总结(“合同收工检查”)应考虑以下事项:
时间、成本和质量执行情况,相关风险、组织和运作效率、供应商的总体表现。
2合同的保证期(保修期)
当保证期结束且不存在任何未兑现的保证要求时,所有的保证金都应该发放给供应商,并且任何保留的担保书或保证书都应该归还给供应商。
7、采购合同执行的绩效考评☆
(1)考核“合同检查报告”
1主要是对合同结果、过程和输入的考核,即强调对合同中的各个不同方面加以监督以保证取得可以接受的执行结果。
最重要的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主要指标应集中在“过程内”。
2内容包括:
执行摘要;进度表的进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质量问题;可能与诸如安全和环境问题,对供应商的一般性评价等有关的任何其他问题;附录。
(2)考核时间、成本、质量绩效指标
①时间方面:
应该已经完成,但在上次检查会议上未被报告完成;目前正
在或应该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应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开始的工作等。
②成本方面:
成本内涵的具体预算与核算;查找可能出现问题的领域等。
③质量方面:
对呈交上来的所有质量文件是否感到满意?
对任何检查和测
试的结果是否有不满之处?
提出一些质量上需要注意的地方了吗?
第二章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
1、仓储空间规划☆
在确定储存空间的布局时,首先要考虑需储存货品的数量及其储存形态,以便能提供适当的空间来满足需求。
同时,必须进行储区的分类,了解各空间的使用目的,确定储存空间的大小,然后再进行储存空间的布置设计。
(1)储存空间的构成
储存空间=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无用空间
(2)储存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作业(作业方法和作业环境等)、货品(货品特性、存储量和出入库量等)、设备(储存设备和出入库设备等)。
※在规划仓库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在空间、人力、设备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宽敞的空间并不总是有利的。
(3)仓储空间的评价要素
①仓储成本(固定保管费用、保管设备费用、其他搬运设备费用等)
②空间效率(储存品特性、储存货品量、出入库设备、通道等的安排布置)
③作业时间(出入库时间等)
④货品流量(进货量、保管量、拣货量、补货量、出货量等)
⑤作业感觉(作业方法、作业环境等)
(4)仓储空间的评价方法
①仓储成本指标。
以1立方米货品的保管费用来估算,包括固定保管费用和设备费用。
②空间效率指标。
由实际的保管容积率来判别。
仓库空间效率=(实际仓储可利用容积/仓储空间容积)×100%
③时间指标。
作业时间=拣货时间﹢移动货品的时间
④流量指标。
以每月的入库量、出库量、库存量三项数值来计算,取值范围0~1,越接近1,说明库存的周转率越高。
仓库流量=(入库货量﹢出库货量)/(入库货量﹢出库货量﹢存货量)
(5)储存场所空间布局
※只有综合考虑保管场所的平面和高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使仓储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储存场所空间布局的主要形式:
①地面直接堆码。
可以利用原包装堆码或利用托盘、集装箱堆码。
优点:
适合于形状不规则货品的储存;适合于大量可堆叠货品的储存;只需简单的建筑即可;堆叠尺寸可根据储存量适当调整;通道的需求较小,且容易改变。
缺点:
不能兼顾先进先出;堆叠边缘无法保护,容易被搬运设备损坏;不容易整齐,不适合小单位的拣取作业;不适于储存某些特殊货品,如易燃物。
②利用货架。
利用原包装直接存入货架,或利用货箱、托盘等再存入货架。
优点:
适合于规则或不规则形状货品的储存;可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存取方便;可以实现先进先出或自由存取;货品之间不会相互挤压。
缺点:
货品不能超出货架的范围。
③采用架上平台。
在货架顶部铺设一层承压板构成二层平台。
这样可在平台上直接堆放货品,或是排布货架。
优点:
方便仓库人员到平台上进行收发作业。
2、货位管理☆
(1)存储策略
定义:
决定货品在储存区域存放位置的方法或原则。
存储方式:
①定位储存。
每一储存货品都有固定的货位,货品不能互用货位。
优点:
货品储存位置固定,方便拣货人员存取;
货品的货位可按周转率大小或出货频率来安排,以缩短出入库搬运距离;
可根据各种货品的特性安排货位,把不同货品间的相互影响减到最小。
缺点:
货位需按各项货品的最大在库量设计,储存区空间平时的使用效率较低。
适用场合:
不适合于随机储存的场合;储存条件对货品储存非常重要时;
易燃货品;重要货品,需要特别保护时;
根据货品特性,由管理或其他策略规定某些货品必须分开储存;
库房空间较大;多种少量货品的储存。
②随机储存。
任何货品都可以被存放在任何可利用的位置。
一般由储存人员按习惯来确定储存位置,且通常按货品入库的时间顺序储存于靠近出入口的货位。
优点:
货位可共用,储存区的使用效率较高。
缺点:
货品的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进行难度较大;
周转率高的货品可能被储存在离出口远的位置,出入库的搬运距离增加;
具有相互影响特性的货品可能被相邻储存,造成货品的损害或发生危险。
适用场合:
库房空间有限,需尽量利用储存空间;
种类少或体积较大的货品。
③分类储存。
将所有货品按照一定特性加以分类,每一类货品都有固定存放的位置,而同属一类的不同货品又按一定的原则来指派货位。
通常按产品相关性、流动性、产品尺寸、重量、产品特性等来分类。
优点:
便于畅销品的存取;
各分类的储存区域可根据货品特性再作设计,有助于货品的储存管理。
缺点:
储存区空间的平均利用率较低。
适用场合:
产品相关性大,经常被同时订购;周转率差别大;产品尺寸相差大。
④分类随机储存。
每一类货品有固定存放位置,但在各储存区内,每个货位的指派是随机的。
优点:
便于货品的储存管理,又可节省货位数量,提高储存区利用率。
缺点:
货品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的进行难度较大。
⑤共同储存。
优点:
有助于减少货位空间,缩短搬运时间,有一定的经济性。
缺点:
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
适用场合:
适用于当确切知道各种货品的进出库时间的情况。
(2)货位分配原则
①可与随机储存、共同储存策略相配合的原则,即靠近出口原则。
②可与定位储存、分类(随机)储存策略相配合的原则。
✧以周转率为基础原则。
周转率越大应离出入口越近。
✧产品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大的货品应尽可能存放在相邻的位置。
✧产品同一性原则。
把同一货品存放在同一保管位置。
✧产品类似性原则。
将类似货品毗邻保管。
✧产品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高的货品应存放在邻近的位置。
✧产品相容性原则。
相容性低的产品绝不不放置在一起,以免损害品质。
✧先进先出原则。
一般适用于寿命周期短的货品。
✧面对通道原则。
将货品的标志、名称面对通道摆放,便于作业人员辩识。
✧产品尺寸原则。
应考虑货品单位大小和相同货品所形成的整批形状。
✧重量特性原则。
根据货品重量的不同来决定货品在保管场所的高低位置。
✧产品特性原则。
应考虑产品本身的危险性、易腐性,对其他货品的影响性等。
✧明晰性原则。
保管场所内使用的标志、看板等尽量做到一目了然。
(3)货位编码
作用:
[简单记忆:
方便识别+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库存量]
✓确定货位资料的正确性;提供电脑中相应的记录位置以供识别;
✓为进出货、拣货、补货等人员提供存取货品的位置,以方便货品进出、上架及查询,节省重复找寻货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调库、移库的工作效率;便于计算机处理分析;方便盘点;
✓可让仓储及采购管理人员了解储存空间,以控制库存量;
✓可避免货品因胡乱堆放导致过期而报废,可有效掌握存货情况,降低库存。
方法:
1区段方式。
适用于单元化装载的货品,大量或保管周期短的货品。
※货品所占区段的大小根据物流量大小而定,配置顺序由进出货频率来决定。
2货品类别方式。
适用于按货品类别保管或品牌差距大的货品。
3地址式。
这是目前仓库使用较多的编码方式。
4坐标式。
适用于周转率很小,存放时间较长的货品。
※实践中,应根据货品储存量、流动率、储存空间布置、储存设备等来选择合适的货位编码方式。
(4)货位分配方式
①人工分配。
主要凭借管理者的知识和经验。
优点:
计算机等设备投入费用少。
缺点:
分配效率低,出错率高,需要大量人力。
②计算机辅助分配。
利用图形监控系统,但最终还是由人工下达货位分配指示。
③计算机自动分配。
整个作业过程不需要人工分配作业。
优点:
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出错率低,效率高。
缺点:
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高。
3、仓储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价☆
(1)质量管理过程
戴明论(戴明周期/PDCA周期):
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
※PDCA周期是一个连续型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需要不断检查现行绩效,进而开发计划以驱动新的改进。
(2)仓储绩效评价的意义
仓储绩效评价指标是仓储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仓库管理水平高低的尺度。
利用指标考核仓库经营的意义在于对内加强管理,降低仓储成本,对外接受货主定期服务评价。
1对内部加强管理,降低仓储成本。
✧有利于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有利于落实岗位责任制;
✧有利于仓库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
✧有利于提高仓储经济效益。
②进行市场开发,接受客户评价。
✧有利于说服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
✧有利于稳定客户关系。
(3)仓储绩效考核指标的制订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协调性、可比性、稳定性。
(4)仓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①进出货作业效率评价指标
✧站台利用率
※用来考核站台的使用情况,是否因数量不足或规划不佳造成拥挤或低效。
✧站台高峰率
✧人员负担和时间耗用
※用来考核进出货人员工作分配及作业速度,以及目前的进出货时间是否合理。
各种情况分析:
※若站台使用率偏高
原因:
站台停车泊位数量不足,从而造成交通拥挤。
解决措施:
✓增加停车泊位数;
✓做好时段管理,让进出仓库的车辆能有序进行行驶、停靠、装卸货作业;
✓增加进出货作业人员,加快作业速度,减少每辆车停留装卸时间。
※若站台使用率低,站台高峰率高
原因:
没有控制好进出货时间段,在高峰时间进出货存在拥挤现象。
解决措施:
关键是把进出货车辆的达到作业时间岔开。
✓要求供应商依照计划准时送货,计划好对客户交货的出车时间,尽量降低高峰时间的作业量;
✓当无法与供应商或客户达成共识时,则应特别安排人员在高峰时间以保证商品快速装卸搬运。
※若每人每小时处理进出货量高,且进出货时间率也高
原因:
仓库目前的业务量过大,进出货人员平均每天的负担大。
解决措施:
增加进出货人员,减轻每个人的工作负担。
※若每人每小时处理进出货量低,但进出货时间率高
原因:
进出货人员过多,商品进出货处理比较繁杂,进出货人员作业效率低。
解决措施:
✓减少进出货人员;
✓对于工效差的问题,应随时督促、培训,同时应尽量想办法减少劳动力和装卸次数。
※若每人每小时处理进出货量高,但进出货时间率低
原因:
上游进货与下游出货的时间可能集中在某一时段,导致作业人员必须在此段时间内承受较高的作业量。
解决措施:
平衡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分散进出货作业时间。
②储存作业评价指标
✧设施空间利用率
※当平均每品项所占货位数在0.5~2之间时,即使没有明确的货位编号,也能保证迅速存取货品。
✧库存周转率
※该指标用来考核仓库货品库存量是否适当和经营绩效。
※库存周转率越高,库存周期越短,资金的使用率就越高,企业利润也会增加。
※提高库存周转率的措施:
✓压缩库存量
✓建立预测系统
✓增加出货量
✧呆废货品率
※该指标用来考核仓库货品损耗影响资金积压的状况。
※降低呆废货品率的措施:
✓验收时力求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货品混入;
✓检讨储存方法、设备与养护条件,防止货品变质,特别要重视对货品的有效期的管理;
✓随时掌握库存水平,特别是滞销品的处理,减少呆废货品积压资金和占用库存。
③订单处理作业评价指标
✧订单延迟率
※用来考核交货的延迟状况。
※降低订单延迟率的措施:
✓找出作业瓶颈,加以解决;
✓研究物流系统前后作业能否相互支持或同时进行,谋求作业的均衡性;
✓掌握库存情况,防止缺货;
✓合理安排配送时间。
✧订单货件延迟率
※考核仓库是否应实施客户重点管理,使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做到最有效利用。
※降低订单货件延迟率的措施:
✓考虑实施顾客ABC分析,以确定客户的重要性程度,采取重点管理。
尽可能减少重要客户延迟交货的次数,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紧急订单响应率
※用来考核仓库快速订单处理能力和紧急插单业务的需求情况。
※提高紧急订单响应率的措施:
✓制定快速作业处理流程及操作规程;
✓制定快速送货计费标准。
④备货作业效率评价指标
✧人均作业能力
※用来考核备货的作业效率,以便找出在作业方法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批量备货时间
※用来考核每批次平均备货所需时间,可供日后分批策略参考。
※批量备货时间越短,备货的反应时间越快,即订单进入备货作业系统乃至完成拣取所需的时间越短。
※特别有利于处理紧急订货。
※提高备货效率的措施:
✓备货拣选路径的合理规划;
✓货位的合理配置;
✓确定高效的拣选方式;
✓合理安排拣选人员数量,进行合理分工;
✓拣选的机械化、电子化。
✧差错率
※用来考核备货作业的质量。
※降低差错率的措施:
✓选择最合理的备货拣选方式;
✓加强备货理货人员的培训;
✓引进条码、拣货标签或电脑辅助拣选系统等自动化技术,以提升拣选精确度。
⑤装卸搬运效率评价指标
✧装卸搬运劳动率
✧搬运装备利用率
※理论生产量指当机器满负荷作业或当机器处于运动状态时的生产量。
✧存储空间利用率
※注意:
可用的储存空间,不仅仅是建筑面积,而是整个立方空间。
✧通道空间百分比
※注意:
这里的可利用空间应该是立方总空间。
✧移动/作业比率
※用来考核装卸搬运作业的全面效率。
※提高这一比率的措施:
减少搬运步骤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搬运。
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服务水平(缺货率)
✧满足程度
✧交货水平
✧交货期质量
※正表示提前交货,负表示延迟交货。
✧商品完好率(缺损率/货损货差赔偿费率)
⑦仓储经营管理综合指标
✧仓库坪效
※用来衡量仓库单位面积的营业收入。
✧仓库生产率
※用来衡量仓库生产过程满足需求的效率。
※提高这一比率的措施:
✓重新设计程序;
✓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
✓致力改进问题突出的工作环节。
✧人员作业能力
※用来衡量仓库的人员单产水平。
✧直间工比率
※用来衡量仓库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率是否合理。
※改善这一比率的措施:
✓有效的利用省人力物流机械设备;
✓减少仓库从业人员,首先考虑削减间接人员,尤其是直间工比率不高时。
✧固定资产周转率
※用来衡量仓库固定资产的运行绩效,评估所投资的资产是否充分发挥效用。
✧产出与投入平衡率
※若想实现低库存且不缺货的目标,则这一比率最好控制在1左右。
(5)绩效指标分析的基本工具
①利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指标本身必须是正确的;
✓进行指标比较时,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应全面的进行指标分析,不能以偏盖全;
✓在分析差距、查找原因时,应将影响指标变动的因素分类,并从中找出主要因素;
✓应正确运用每项指标的计算公式。
2指标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使用最普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内在联系的、可比的指标(或数量)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寻差距、查原因。
※主要有计划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纵向动态对比分析、横向类比分析、结构对比分析。
※注意事项:
✓所对比的指标或现象之间的可比性;
✓结合使用各种对比分析方法;
✓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数。
✧因素分析法
※在分析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标变动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这一因素在变动,而期于因素必须是固定因素,然后逐个进行替代某一项因素单独变化,从而得到每项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
※该方法用来分析影响指标变化的各个因素及它们对指标各自的影响程度。
※注意事项:
注意各因素按合理的顺序排列,并注意前后因素按合乎逻辑的衔接原则处理。
✧平衡分析法
※利用各项具有平衡关系的经济指标之间的依存情况来测定各项指标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帕累托图法
※简单,可以找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