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720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docx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

小神农架考察随记

同月

【背景】小神农架,地处长江三峡北岸峡江县境内,北部与神农架林区交错相连,是国家AAAA级景区神农溪的发源地,她以原始神秘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珍惜动植物资源让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

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以鄂政办函[2002]17号文件批复,建立峡江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主要由峡江县沿渡河镇送子园、小溪、凉风垭等三个自然村大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组成,其原始生态保护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中国调查清楚的距离长江最近的原始森林区和金丝猴栖息地,总面积9145公倾,最低海拔1000米。

其原始神秘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已引起了旅游、科考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对小神农架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察,2007年10月1日至3日,由中共峡江县委书记龙世洪、县委副书记刘冰、副县长刘太可带队,旅游、林业、公安、沿渡河镇党委政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共计18人,组成考察团对小神农架及神农架林区部分区域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

我有幸一同前往,收获颇多、感触颇多,特以随记志之。

国庆,我们决定向大山进发

10月1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祖国的生日,“十.一”长假第一天,我们决定到峡江小神农架考察。

很早就想去这块神秘的地方探寻,今天终于可以成行了,心情显得特别激动。

早上6时,我就早早的起了床,收拾好行囊。

7时20分,按照约定,县城考察团成员准时在峡江金山码头集中。

7时38分,大家乘座旅游快艇从峡江港出发,沿神农溪逆水而上。

回望在晨雾缭绕下的峡江山城,显得格外优美,更感到此行的任务神圣而光荣。

神农溪,我们不知漂流过多少次,但舟行溪中,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此行,我们想揭开她源头神秘的面纱。

今天的天气格外蓝、水也格外清,大家船头竞相拍照,心情十分爽朗,想必这次小神农架之行一定运气很好。

今天是“十一”黄金周的第一天,神农溪上的游客明显增多,游船一艘接一艘被我们甩在身后,在小河口码头,这里的纤夫早已驾着自己的蜿豆角小木船在此排起整齐的长龙,等候远方的客人。

可以认定,这个“十一”,神农溪又会十分火爆。

8时30分,快艇在距离小河码头一公里的地方靠岸,大家换乘沿渡河镇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吉普车,于8时50分到达沿渡河集镇,所有成员在镇政府早餐,大家吃得很足,都做好了以充沛体力爬山的准备。

早餐后,考察团成员换上县人武部统一提供的军事训练服,准备好装有睡袋、水壶、衣物等必备物品的军用旅行包。

9时20分,列队清点人数,强调注意事项后,队员分乘两辆越野车出发,经神农山寨、两河口、潭口电站、虎牙河电站,一路颠簸于上午10时到达公路尽头石东坡村1组。

这就是徒步向小神农架的“大本营”——送子园村进发的起点。

越野车依次停靠路面,大家下车各自背上自己的行囊,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徒步向送子园村进发。

进山的其他必备物品由沿渡河镇政府邀请了当地几位村民作为脚夫背运,与我们一同前往。

刚开始,路面还较宽,且有开山凿石修建公路的痕迹,只是杂草很深。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公社国营林场出资准备把到送子园的公路修通,以便运木材下山,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公路只修到了石头坡。

龙书记讲,今天看来,这公路未修通也是件好事,否则,也许今天我们也没有到送子园去看原始森林的机会了。

的确,在那个年代,资源环境问题还没有达到今天的重视程度。

10时30分,我们到达峰池悬崖。

这是一处十分险要的绝壁,数百余米高的悬崖横亘山前,成为进山的一道天然屏障。

以前沿渡、堆子的人们要到送子园,必须从虎牙河电站,沿引水渠垂直爬上上千步石梯,再绕行几座大山方可进入。

后来,为了节省路程,当地村民在此悬崖搭上倒“N”字形的云梯翻崖而过,但稍还留神,就会坠下悬崖。

听村民讲,已有好几条生命从这座悬崖上消失。

今年,沿渡河镇决定安排部分资金从悬崖上凿出一条人行道,以解决村民提心吊胆出行难的问题。

我们到达这里时,还有民工在紧张施工,但路已基本开通,在民工的搀扶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在不足一米的半崖路上挪动着脚步,缓缓通过,时不时有危石滚下悬崖,让人心惊肉跳,腿脚发软,真不敢向左边悬崖下看它一眼,只有通过了这段悬崖才敢长舒一口气。

过了峰池悬崖,前面的森林越来越茂密。

10时50分,我们在一处偏岩下第一次歇息。

向导说,这时叫长岩屋,二十年以前未实行严格的森林保护时,这里有人伐木烧炭或狩猎,经常在此燃起篝火,过夜露宿,故名长岩屋。

如今人类的活动少了,这里又成了野生动物的栖身处。

稍作休息,大家开始前行。

向导们讲,走这种山路,特别是第一次,一定要控制好节奏,不能太快,一定多歇慢走,不然越到后来就会走不动的。

这些向导是石东坡的村民,也是脚夫,看到他们背着叉背、打着打杵在山路上负重前行,古铜色的肌肤渗出粒粒汗珠,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快乐的途中野炊

一截艰难的上坡过后,山路逐渐缓了下来,继而是一段陡峭的下坡路。

很明显,有些地段是刚刚被人修整过,有挖填的痕迹。

一路同行的沿渡河镇钱书记告诉我们,为了大家行走,这些路已村民修整了一下。

否则,十分难走。

沿森林下坡,很远就已听见沟底隆隆的水声。

村民讲,这是文家河,也是神农溪的源头。

待我们下到谷底,沿沟边小路北上,清澈透亮的溪水在身边蜿蜒流过,时而山瀑飞泻,在深潭激起银白我的浪花,时而缓缓流淌,落叶在清澈的波面上悠悠荡漾。

其情其景,让人浮想联翩。

沿溪沟北上,在一处叫“放心桥”的地方,向导讲,我们已进入了送子园村三组,但该村山大人稀,要到今天的住地一组,路程还没到一半。

大家都有心理准备,虽然速度已明显减缓许多,但毅力一点儿都没减少,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过了放心桥,11时30分,大家在白岩休息后,继续前行。

一路上,我和摄影师周超、吴以红等人拖后,主要是拍一些树木花草菌,机会难得能留下的尽量留下。

12时,大家在一处较宽敞的河沟边统一歇息后再次出发时,队伍基本上分成了前、中、后三个梯队。

这时,大家已感到有些疲倦。

我脚上穿的是一双统一配备的军用皮鞋,因为有些过大,加之鞋子较重,刚开始感觉还好,但走了两个小时的路程后,脚下就有些不舒服了。

特别是下坡,大拇指被抵得生疼,我只好横着脚,一步一步象螃蟹一样下山,心里想,一定要小心,如果让脚给磨破了血泡,那就更难走了。

12时30分,在文家河再次歇息时,很多同志已是汗流浃背,不得不脱掉外衣,敞胸露乳在林荫中歇息。

大家拿出随带的峡江豆干、当地烧酒边吃边喝,显得那么津津有味。

其实最忙的要数摄影师和记者,大家歇息时,他们却要抓紧拍一些资料,很少坐下来真正休息一次。

一路上,古树、山花、野果、杂菌无处不有,行走在林间,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超然享受,所有的劳累顿忘,疲倦俱消。

12时50分,当我们后续队伍到达一处叫半边河的地方时,先期赶到的村民已在河沟用石头支起铝锅,燃起篝火,开始准备野炊。

此处是一片较开阔的谷地,溪水从山间飞泻而下,继而从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漫过,石丛中,青青的水菖蒲随风摇曳,河谷周围高大的树木围笼着,正午的照光从林间撒下,把河谷中的炊烟和水雾照得梦幻一般。

举起相机,随处就是一幅美妙的山水国画。

深入其中,其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到达此处,野炊中餐已经备好。

主食是用铝锅煮的鸡蛋面条,还有从山下带来的卤鸡爪、鸭颈等。

估计大家行走山路因体力消耗饿得快的缘故,或许是这种野炊特殊的环境和气氛,大家吃得滋滋有味,还主动的抿起包谷散酒来。

不一会儿,一大铝锅面条被我们连汤带水吃了个精光。

大家有说有笑,在此拍照、嬉戏,与大自然真正融为了一体。

临走时,我们的队员小心地将用过的碗筷、塑料袋等收捡起来,生怕给这美丽的山水留下一点污染。

13时25分,中餐过后,大家未过多休息,继续赶路。

进山后遇到第一户人家

爬坡、上岭、穿林、过桥,大家此时都已感到十分疲劳,腿肚子也开始酸痛起来。

我与一位姓许的村民一路前行,听他说,因为山高路远,他们也很少进山,每年到送子园去也不过是一两次。

这位村民看上去个子很瘦小,但很健实,走起路来很快,我有些赶不上,他边走边等我,时不时还拉上我一把。

经过一座吊索桥,过文家河,又开始了一段很陡的上坡。

不知前面到底还有多远,我问向导,他们说,大约还有2小时的路吧。

我心里没底,只是背着背包,屈躬着身子,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艰难地向山顶攀登。

14时07分,终于在上午10时进山后看到了第一户人家。

大家心里顿时亮了起来,已经有些精疲力尽的我们又来了精神,终于看到了希望。

我猜想,离今天的目的地一定不远了。

到了这户人家,除了屋旁几只孤零零的蜂桶还偶尔有几只蜜蜂出入外,这里已是大门紧闭,门锁高悬,院子荒草一片。

听钱书记讲,这户人家姓彭,去年他们上山时,还在此住宿过,可能已搬到山下。

隔着还远,终于在一户人家看到有人,是一个大约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看到有人路过这里,感到很惊奇。

经过打听,他讲这山上的人好多已经搬到山下,旁边这户人家已经于去年底搬到两河口。

他讲他是一名赤脚医生,因为山上还有人要请他看病,所以留守在此。

从他家屋旁种的白术、独活、药枣等药材可以看出,他是靠给当地村民看病抓药才没有搬下山的。

过了这两户人家,14时20分,大家在一处叫纸厂河的地方歇息。

这溪沟里的水量虽然不大,但清澈见底,水中卵石历历在目,在静水潭中,可见鱼翔浅底,好不悠闲,丝毫看不出来,在很久以前,这时还办过纸厂。

大家都被这里自然怡静的风光所吸引,在此打漂石、浇水、嬉戏,显得十分开心。

随行的记者王克安可能是背包过重,大疲倦,在沟边一块石板上睡着了。

终于抵达送子园

继续前行,翻过一处偏坡,14时40分,终于听到一阵犬吠,我想前面有人家了,可能离今天的目的地越来越近。

但向导讲,至少还要半小时的路程。

前面的山势终于越来越开阔,小路也越来越平坦。

从地形上看,可以看出是耕地的痕迹,但现在已是荒草一片,植上了板栗和杉树,这些曾经的耕地如今已退耕还林。

路过一片竹林,前面是一户人家,我想该是今天的目的地了吧。

走上前去,是一位妇女,她说户主叫李道云,是她的儿子,听说我们要来,今天在帮忙砍山路,我不由产生一份敬意。

两只大黄狗被他拦得很乖顺,摇着尾巴哼叽着,象是对我们的欢迎。

她说,到我们的住地不远了,就在前面。

终于前面我人户越来越密,还有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播种的萝卜已长出嫩嫩的叶子。

虽然这里人家大部分还是关门上锁,但从整个布局来看,这里以前应是较热闹的一片村庄。

在一户人家的院坝里,用晒席晒着刚刚收回的包谷,门虽也已锁,但主人家肯定不在田间就在山里。

这一片连续好几户人家,都没有看见人,只有墙上都刷着“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火是森林的大敌”、“进入林区,严禁烟火”等标语。

可见,护林防火已成为送子园村人民的头等大事。

下午3时整,大家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到达今天的目的地——送子园村一组梅大忠家。

大家放下背包,御下重负,洗把手脸,换下鞋袜,显得特别轻松和舒畅。

源头活水来

顾不上多休息,龙书记、刘书记等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在离梅大忠家不远处的地方查看了文家河的源头,这也是神农溪的源头。

过了梅家院子旁边一座小木桥,穿过一片黄豆地,在两块已经荒芜的田地中间是一条长满荆棘的小沟,就在路坎下的荆棘里,一股清清的泉水从地下的石缝里翻涌而出,带头缕缕蒸气向山下流去。

村支书谭志军告诉我们,这就是文家河的源头之一,也是神农溪的源头之一。

他讲,这股泉水很奇特,也有潮涨潮落时,有时候一天之内涨潮三次,这可能与天气变化有关。

涨潮时,水桶粗的泉水翻滚而出,发出轰轰的响声,退潮时,涓涓细流徐徐涌出,清澈透亮。

他说,老辈子讲,这股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是在当年神农氏上山采药时,因为极度饥渴,晕倒在这里,他突然他被一阵轰轰的水声惊醒,发现一股泉水在身边涌出,他喜出望外,手捧泉水喝了个痛快,也正是这股泉水救了神农一命,他临走,在此处边嗑三个响头,祈祷上天赐苦民之神水,从此这股泉水就日夜流淌,永不停息。

村民说,即或是遭遇大旱,其他河沟的水早已枯竭,但这股水从没干过。

这也是当地村民的天然饮水源。

大家在泉水出口处驻足凝望,手捧甘泉送入口中,饮下这甘甜而神奇的泉水,真是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看过泉水后,龙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但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上天神灵的保佑,真正让这股水长流不断的保佑者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这里的原始生态保护好。

三尖杉之王

看过文家河源头泉水,我们来到梅家屋后山包上,探看被当地村民称为杉中之王的一棵三尖杉。

这棵三尖杉高大挺拔,粗壮的枝节弯曲向四周延伸,托着密密的针叶,构成了巨大的树冠。

据村民讲,这棵三尖杉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不是植物专家,但从他伟岸苍劲的身姿可以看出它已是饱经沧桑。

这棵树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据传说很久以前,当地一位村民认为三尖杉木质相当坚硬耐腐,很想把它砍掉做一副棺木。

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约上三名伙伴带上斧头锯条来到树下,准备趁黑夜将其伐倒偷偷运走。

没想到这个人刚砍下第一斧头,天空出现一巨大闪电炸雷,将他们三人击倒,待他们醒来时,一条巨蟒还围在树根下口吐红信。

他们吓得魂飞魄散,不要命地逃回家中,但这位村民从此恶疾缠身,卧床不起,不久相继命归西天。

这位村民在临终前,给他的儿子说,这是一棵神树,千万不要砍他,一定要好好保护。

从此,这棵树再也没有人敢去砍它。

每逢重大节日,还有不少人去祀拜它,祈祷人民幸福安康。

正所谓在这棵古树前一梅氏墓碑上写着:

“前生山河龙脉环绕发贵地,后长古树根深叶茂撑福天”。

他们信奉,这棵树就是他们的脉,就是他们的根,世代藉此荣华福贵。

我们在这棵古老的三尖杉上钉上纪念牌,以示人们要好好保护。

访贫问苦走农家

顾不上休息,16时20分,龙书记、刘书记、刘县长率领我们开始进入农家走访慰问。

这也是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龙书记告诉我们,这次利用国庆长假,来到全县最北端的送子园村访贫问苦,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村民们送去国庆最温馨的祝福,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首先来到该村1组李芳彩家中。

李芳彩听人介绍说县委书记来看望她时,激动地握住龙书记的手久久不肯放下,一个劲儿地说,“感谢党委政府,现在党的政策好。

”“您家今年多大年龄了?

”龙世洪亲切地问着。

“我今年77岁”。

“有几口人?

”“家中5口人,儿媳全部到广东打工去了。

”“身体还好吗?

”“搞大集体农业学大寨摔哒一跤,现在身体不是很好,有时候发痨。

”“生活怎么样?

”“农村嘛,吃的穿的还是有,日子还过得,真是感谢您们跑那么远来看我们。

”在将要离开时,龙世洪郑重地将200元慰问金交到李芳彩手中,她推辞许久,连声道谢,噙着泪水目送远方亲人。

看完李芳彩一家后,我们来到聋哑人李云芝家中。

在村干部的手势比划下,李云芝从劳作的田地里回到家中,他一眼就认出了随行的沿渡河镇党委书记钱才东,并一个劲地向他伸大母指。

当村书记李世军比划着介绍这是全县最大的官——县委书记龙世洪时,李云芝赶忙跑到龙书记面前,向他伸出大母指。

据村书记介绍,李云芝今年58岁,是村里的五保户,以散供养方式供养,村里每年给他800元。

龙世洪与李云芝通过比划交流以后给了他200元慰问金,祝他生活幸福安康。

随后,我们来到杨庭孝家中,杨庭孝正在院子前除草,背上背着镰刀,可以看出是刚从山上回来的。

在慰问过后我们与杨庭孝拉起了家常,当问及其子女时,杨庭孝突然无语凝咽,眼眶湿润。

原来,杨庭孝的唯一的儿子今年2月因病去逝,现孤身一人,因他是乡村医生,所以还住在山上为村民看病抓药。

龙书记听到介绍后,眼圈发红,声音低沉,鼓励杨庭孝继续为村民们贡献余热,并表示党委政府随时会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最后,我们来到向永兰家,向永兰家两口人,儿子正在为考察团一行进山砍路。

通过座谈了解,向永兰一家主要靠养蜂为生,今年因雨水多,20多桶蜂蜜还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

当慰问结束时,已是日落西山,龙世洪一行回到送子园住地梅大忠家。

龙世洪要求随行人员一定要深入体察民情,怀着对群众的朴素感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多办实事和好事。

当年的新村如今已人去屋空

傍晚5时,我们在住地梅家院坝里召开了全体考察团成员会议,进一步明确并部署了这次考察任务,对成员责任进行了分工,特别是在行程上,大家作了充分的讨论。

龙书记等几位领导强调了这次考察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圆满完成这次考察任务。

会议结束后,我与梅大忠及村支书谭志军拉起了家常。

听梅大忠介绍,他们这个屋场几栋土木结构的瓦房,是原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新村”建设的一个点,原来有5户人家,现在都陆续搬走了,这个屋场就只剩下他和老伴夏道芳两个人。

他们住的两间瓦房是是70年代从生产队里买过来的,由于多年未整修,已很陈旧。

在院坝前方,是四间用来喂养牲畜的茅草房。

老人膝下有两个儿子,但都在外打工,大儿媳9年前去世了,小儿媳在外租房陪学生读书,只有二老还常年留守着这里。

据村支书李世军介绍,送子园村在六七十年代还是很兴旺,当时的人民公社和堆子乡号召全体村民垦荒改田,大搞农业学大寨,也有一番改天换地的斗志。

这让我回想起在一面土墙屋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的标语:

“先战碓窝子坪,后改籽竹坪,速建郑家垭,再改三个坡,治造大寨田,新建送子园。

”可见当时村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勇气。

但是终因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李书记告诉我们,先前大家走过的这条陡峭的山路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路,共有20多里,崎岖、险峻,十分难走。

该村没有商店、村卫生室等,村民们到离最近的虎牙河商铺购买生活用品、种子肥料等,往返要走50多里山路,一整天时间还得两头黑,村民形容说:

望到屋,走得哭。

李书记讲,这个路上他知道的摔死的就有3人,摔伤的有6人,残废的有2人。

艰苦的生活条件迫使一些村民纷纷搬走,2004年全村还有58户162人,现只有9户20口人留守在该村,他们分布在3个组,大多住户之间较为分散。

留守在上面的大都属于老弱病残、孤寡痴呆傻,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

也还有几个青壮年留在这里,主要以采药和养蜂为生。

全村600多亩耕地现有300多亩无人耕种,荒草丛生。

这里没有学校,小学生都要在山下两河口读书,大部分寄托在亲戚朋友家,也还有两名小学生没有寄信他家,每个星期需要大人接送,一个来回要走五六十公里山路,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十分不容易。

听村民讲,这里海拔有1600多米,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洋芋,由于气候恶劣,加之有野猪、猴子等野生动物的破坏,产量不高,收成不好。

全村农户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处于贫困线下。

梅大忠告诉我们,这里野牲口很多,经常到田间地头搞破坏。

为了驱赶它们,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现在主要用枹桐树作成喇叭筒,用嘴吹出洪亮的声音来吓唬吓唬,不过好像作用也不大了,听习惯了它们也不怕了。

他说,今年种的四亩包谷已被野猪糟蹋了近3亩,连喂的20多只鸡也被野牲口吃得只剩10只了。

说到这些,他们感到很无赖。

农家喜事

我们的到来,让寂静的山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晚上,全村还住在山上的近20口人几乎全部聚集到了梅大忠家,听说县委书记要来,已经搬到山下去的几户人家也赶了回来。

毕竟作为县委书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走进他们村,这难道不是他们村的喜事吗?

村支书告诉我们,村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就连过红白喜事,也很少有今天这么多人。

为了迎接我们,他们就好像农村过喜事一样,请了好多帮忙的,在梅家设起了酒宴款待我们。

晚上6时,丰盛的晚餐摆上堂屋的两张大方桌,当然这些菜都是农村的土菜,有山羊肉、冷水鱼,为了招待贵客,他们还专门磨制了白豆腐和魔芋豆腐。

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气氛,大家吃得非常开心,也自觉不自觉的喝起了从山下背上的包谷酒。

大家开怀畅饮,共庆祖国生日,也祝愿大家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晚餐过后,大家打扑克、相互拉家常,玩得很晚。

当然我和周超没有忘记把相机里的照片拷贝下来,并充足电池。

为了解决我们的住宿,梅家动用了同屋三户的床铺,借了很多被盖。

但床位还是不够用,就在自家堂屋楼上用几张大晒席铺垫,开了一个大通铺。

被盖不够,大家就用上了自带的睡袋。

12时,大家陆续洗漱睡觉,也许是白天太过劳累,上铺没多久,就进入了梦乡。

进入原始森林

10月2日,星期三,晴见多云,中午阴

清晨,我被一阵拉锯劈柴的声音惊醒。

因为楼上没有窗户,很黑,但从一个墙洞透进来的亮光可以判断,天已亮了。

可以猜想,户主们早已起床开始烧水做饭。

我一看手机,已是6时20分。

这里手机没有信号,也仅仅只能看一下时间。

其他的同志还在梦乡,我怕打扰他们,没有开灯,悄悄地穿衣下楼。

住下楼下的龙书记、刘书记等已经起床洗漱。

7时,所有成员起床洗漱完毕。

今天要进入真正的原始森林,为防治蚂蟥叮咬,大家穿上从罗溪坝专门买来的山袜子。

白皮做的山袜很长,可以将裤腿全部罩上,这是当地村民进山必备的打扮。

受了昨天鞋子之苦,我向李书记讨了一双解放鞋,虽然已旧,但还很干净,并且刚好合脚,穿上它走了几步试试,感觉又轻松又舒服。

大家将水壶装满茶水,检查必须携带物品,作好了进山的准备。

7时30分,早餐。

梅家烹制的羊肉面和鸡蛋面味道很好,大家各取所需,吃得很多,免得山上挨饿。

早餐后,8时20分,大家在梅家院坝里集合列队,再次强调进山纪律和注意事项后,由村书记李世军作为向导带队沿西北方向的山沟向大山进发。

刚开始,路面较宽,也还被村民将树枝杂草砍割过,较好走。

进山前的地势沿溪沟两旁较为平坦,虽然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但从迹象上看,以前肯定有人在此住过,且有较多的田地。

越往前走,森林越来越茂密。

9时,我们到达瓦缸溪,向导讲,今天考察队主要是沿这条溪流的山沟进入原始森林区,那里的原始生态保护完好,且景色十分优美。

瓦缸溪因一深潭酷似瓦缸而得名。

在一处路旁的树丛下,向导给我们介绍了口深潭,只见两口圆形的水潭相连,从上面向下看,就像两口瓦缸,从侧面直看,又向一葫芦形的水缸,一股清清的泉水从石壁上流下深潭,一年四季装满这处瓦缸。

过了瓦缸溪,我们真正进入原始森林区。

各种珍惜植物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珙桐、香果树、连香树、三尖杉、红豆杉、红桦、白桦、大青果扦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放眼望去,古树参天,虬枝盘旋,藤萝缠绕,野菌丛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大饱眼福。

珙桐——中国鸽子树

在向导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许多国家珍惜植物,如珙桐、水杉、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鹅掌揪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第三纪孑遗树种,被誉称为“活化石”。

其中在这里存在的珙桐群落,数量繁多,实属罕见。

珙桐,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树形端正,木材坚美,花开形如飞鸽,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美称。

向导告诉我们:

每年五月下旬,鸽子树就开花了,微风轻拂,白色的花朵一闪一闪,恰似白鸽跃跃欲飞。

向导说,你们若是五月来,那定会有一番欲仙欲醉的心境……这让我想起了有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这鸽子树:

“白鸽落落树,藏在树丛中,一遇风来时,展翅不凌空。

鸽子树是我国独有的树种,所以又称“中国鸽子树”。

1954年的时候,周总理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看到这里生长的鸽子树,觉得是很好的观赏树种,一打听,方知是从我国引种的珍稀树种。

回国后,周总理要求我国的林业工作者,要大力发展鸽子树,保护好我们的“国宝”。

现在,藏在深山的“中国白鸽”,正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世界各地。

蚂蟥,让我们随时提心吊胆

森林里,潮湿冷清,树干上已披满厚厚的苔藓,山坡、河谷随处可见倒下的腐木,青苔已布满全身,时不时有丛丛野菌生长出来,或红或白,不知是否能知,惹人喜爱但又望而生畏。

林间地下,长满密密麻麻的野草,露水重重,偶尔一株野花点缀其中,十分光彩夺目。

草下是枯枝败叶垫起的厚厚的腐质层,脚踩上去,软绵绵的。

向导告诫我们,在草丛中一定要注意蚂蟥。

9时40分,考察团成员在一溪沟边上歇息,我跟周超、王克安等摄影、摄像的同志顾不上休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到处拍摄,想多留下一些珍惜难得的资料。

坐在溪沟谷底的石头上,仰望四周,各种古树直插云霄,遮天蔽日,那种感觉十分惬意。

突然,一位队员提醒我,说:

“蚂蟥!

”我不知道蚂蟥在哪里,不由打了个寒噤。

我小心翼翼地把山袜子拉扯一看,两只蚂蟥正沿着挨鞋帮的山袜一屈一伸的向上攀爬,到处寻找可以下口的机会。

我用一树枝想拨走它们,可是它们牢牢的吸附在山袜子上,身子缩成一团,怎么也弄不掉它们。

一路随行的村民讲,如果你发现蚂蟥已叮在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