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067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河北省沧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周公一般根据纳贡者的地位及其与成周距离的远近,确定向诸侯等索取贡赋的多少并形成定制。

如果诸侯不按时入贡,周王可以责罚或直接征讨他们,即“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关系成为了基本的社会关系B.家国同构政治结构雏形初现

C.分封制有利于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已经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他的后学们认为:

原来针对国家、人民所施行的“恕”,实际上需要从与自己直接互动之人际关系开始做起,最低限度是“勿失其所恶于人”,就是说即使未必对人有益,至少是无害于人。

这一时期儒家对“恕”的理解

A.体现了由政治意涵到道德意涵的转变

B.成为了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C.促进了统治者治国策略的根本性变化

D.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社会主流地位

3.如图为成都市郊汉墓画像砖上的“收获图”。

这反映出汉代

A.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B.成都平原成为农业中心

C.小农经济形态趋于成熟D.农业工具运用较为充分

4.宋代的监察制度承袭唐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地方上以路作为监察区。

这表明宋代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强化了专制集权

C.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体系D.实现了权力制衡

5.关公祠庙自隋唐以降至明清,逐渐由宫廷、军队而遍布乡野村镇。

有庙便有戏,关公民间戏直接从宋元宫廷、军队中而来,借助祠庙文化而得以持续发展。

这可以用来说明

A.理学思想遭遇了挑战B.戏剧的教化作用始现

C.儒学观念渐趋世俗化D.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

6.明代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

“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

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

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则亲友笑之。

妇女亦安其俗……”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缓慢B.重农抑商的观念在民间淡化

C.朝廷放松了对商业的管控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7.如图为明代容与堂刊本(刻印的书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插图。

由此可知,明代

A.崇尚文化的社会氛围浓厚B.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C.文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8.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清代按照不同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制度,实行了多种行政体制,如盟旗制、郡县制、土司制、乡姓制等,这些行政体制既不同于汉制,又不同于原少数民族旧制,全都经过了改造。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缓解了清朝廷与地方的对立D.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9.某学者总结了清朝的“三副面孔”,如表所示。

这反映了

面孔

表现

出处

虚骄:

天朝上国的傲慢

“礼部堂官引贡者入……行三跪九叩礼毕……皇帝降旨慰问”

李云泉:

《宾礼的演变与明清朝貢礼仪》

虚惊;面见公使的恐惧

“现在十余国通商立约,分住京师与各省口岸,实为数千年一大变局”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文》

虚惧:

城下之盟的平等

“中国优礼诸国使臣,断不至与彼此两国平行体制有所不同”

王开玺:

《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

 

A.清政府腐败致外交接连失利

B.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自戊戌时期构建的“公共空间”开始,亲自办报或在报刊上抒发自己的观点主张成为各类人士和群体言说政治、参与社会变革的直接手段。

这表明维新运动

A.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普遍选择B.开启了政治参与的新模式

C.使报刊成为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D.照搬了西方启蒙运动路径

11.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选举通告:

实行选举时,须按名逐一提出,逐一讨论,逐一表决,使选民尽量发表意见,还要收集选民关于自己实际生活和对政府政策法令意见的提案,在此基础上开好区、县、省三级苏维埃代表大会。

由此可知,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B.“三三制”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成果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雏形初现

12.1930年3月28日,《申报》第3版刊载了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改定股额招股的启事:

股息自交股之次日起至年底,结有盈余,分两期计算。

在四月内交股者,可分配全年股息,四月后交股者,享有半年股息。

A.有利于扩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

B.使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成效

C.体现了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制

D.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运动

1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基础上设立了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这些举措

A.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B.主要针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C.顺应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要求

D.是争取英美盟国援助的有效手段

14.1956年,在制定科学规划过程中,周恩来指示:

科学规划要为生产服务、为国防服务、为发展科学本身服务,二者要兼顾;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瞄准当时的新兴科学、新兴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

这一指示

A.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认同

B.使新中国科技水平迅速领先于世界

C.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

D.有利于科技发展与现实需要相结合

15.某学者认为: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同时,这一扩展也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是此后一系列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

该学者意在强调

A.外交政策转向有深刻的国内背景

B.外交突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

C.对外开放以中美建交为基本前提

D.不结盟政策有利于扩大外交空间

16.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商业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一方面,以国有商业企业为基础组建股份制企业;另一方面,国有小型商业企业试行股份合作制;与此同时,大批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蓬勃发展。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

A.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社会经济的活力被激发D.商业企业间真正实现了协调发展

17.苏格拉底确实为雅典引进了“新神”,他主张神就是理性,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宇宙万物合目的的设计与合理秩序中,因此人应发挥理智本性自决世俗事务,自行规范伦理生活。

由此可知,该主张

A.推动了人人平等的实现B.使雅典人形成了崇尚理性的风气

C.尚未摆脱宗教迷信干扰D.有利于提升雅典公民的道德素养

18.某学者认为:

罗马人创制罗马法主要源于自身的努力,但罗马法的发达(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的出现)和罗马法学的产生则无疑是与接受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相联系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自然法

A.适应了罗马法发展的需求B.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C.纠正了罗马习惯法的弊端D.改变了罗马法律的发展方向

19.18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的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

政策制定的预案收集由事务官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后交政务官处理。

作为政务官的内阁大臣是英国政治的“大脑”,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都由内阁提出并制定。

这表明英国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一定提高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议会已丧失了制约政府的权力D.行政分立体制已形成

20.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高层住宅,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住面积。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价值理念B.经济布局得以优化

C.科技进步助推生活方式的革新D.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21.如图是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的作品《小提琴和烛台》。

这一作品

A.反映了浪漫主义美术的衰落B.体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

C.印证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D.张扬了现实主义美术的个性

22.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人们掌握先进技术,学会生产管理。

斯巴顿的年轻矿工曾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超过定额的13倍。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沿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氛围浓厚

C.积极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

23.1981年,法国社会党领袖密特朗成功当选总统,当时法国的经济困难重重。

他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如改革税收制度、扩大就业、增加社会福利、按生产系列调整工业结构、鼓励投资与革新、增加科研经费、发展高精尖技术等。

这些举措

A.超出了法国的经济能力B.充分采用了货币学派的相关主张

C.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D.提高了法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24.如表为20世纪60年代后有关世界形势的若干史实。

由此可知

阶段

时间

表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崛起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西欧尤里卡计划开始实施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日本继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A.霸权主义的世界影响力持续减弱B.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C.政治格局演变深受全球化的影响D.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铸造了大量的铜钱。

北宋后期,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用以制造器皿,出现“钱荒”。

在此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明朝遂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外贸易开通,中国现银大量外流,银价高涨,加上外国银元大量充斤中国市场,严重破坏了旧的银两制度。

与此同时,由于铜矿开采量不足,出现制钱紧缺的现象,而制钱本身的一些缺点又难以适应近代贸易发展,这使旧制钱制度开始动摇。

由此,清政府开始整顿币制,出现了银元、铜元与纸钞票等几种新的货币。

由于没有国家银行,户部与各省均自有铸币权。

不仅出现旧货币银两、制钱与银元、铜元、纸钞票等新旧货币混用现象,而且各处所铸货币的成色、分量也是参差不一,币制混乱。

但中国自铸银元的出现,毕竟加速了银元替代银两的步伐,也为清末银本位制确立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四平、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

材料三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

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5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数十年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

——摘编自陈雨露《人民币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自铸银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币发行的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

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近代大学的建立,尤其是确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意义重大,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孙家鼐任管学大臣。

京师大学堂在义和团事变中被毁,由张百熙重办,后与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独立成校。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迅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佳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梅贻琦1931—1948年任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名师济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摘编自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近代大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7.材料1998年,根据救灾工作的客观要求,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在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根据通知要求,按照我国区域灾害特征和救灾工作的需要,在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8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积极落实了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

目前,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储备了一定数量和一定品种的救灾物资,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主要内容。

28.材料苏联和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交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机械化战争。

战争开始时,苏联坦克部队在与德军的交锋中损失惨重,不得已在实战中艰难摸索,从而逐渐呈现出三个重要的战术进步:

从单纯的坦克攻坚战到灵活的防守反击,再到与炮兵和工兵部队的紧密配合,再到陆空火力的立体合成,最终形成了适宜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成熟战术。

而德军坦克部队虽然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给予了苏军沉重的打击,但在随后的战争中,德军有生力量被不断消耗,最终被苏军消灭。

正是在苏德坦克战中,苏联红军不断消耗纳粹德国战争潜力,进而彻底歼灭其有生力量,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性的逆转,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由此得以走向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张广翔《“战争之王”的较量——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的苏德坦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坦克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坦克战的历史影响。

29.材料曾巩任地方长官十二年,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

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胜,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

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兴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等。

在知襄州时,他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件,冤情严重,经他评审,原罪释放了在押的一百多人。

在知洪州时,正遇洪州发生瘟疫,他迅速采取措施,使各县、镇备好药物,及时送到患者手中,对患病不能自理的百姓,由官府收养,提供官宿和医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在知福州时,发现官府果园占地很大,与民争利,曾巩下令取消官府这项收入,让利于民。

1080年,曾巩升迁至京城,在三班院供职,后出任中书舍人。

——摘编自《宋史.曾巩传》等

(1)根据材料,指出曾巩任地方官的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巩的为官品格。

三、论述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形形色色,从木、石、蚌、骨器到铁犁牛耕,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动力到智能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永无休止。

在中外历史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层出不穷,当它们满足了社会生产需求的时候,就能对社会进步带来积极作用;如果满足不了社会生产的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就会出现。

这样,在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下,经济领域的飞跃波及到其他领域,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复杂的变化,或波澜壮阔,或悄无声息,但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于是,人类社会从低向高、由粗到精,经历了螺旋上升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麦克尼尔《世界史(第四版)》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西周时期,周公规定诸侯的地位与成周的距离和交纳贡赋的多少有关,保留向诸侯索取贡赋的权力等,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明确周王和诸侯间的权利、义务,与按血缘亲疏管理的宗法关系不符,A项错误;明确周王与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与家国同构政治结构“雏形初现”不符,B两项错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形成于秦朝,D项错误。

2.A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恕”从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发展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了儒家思想由政治理念向道德修养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只有孔子等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解,不能说明它是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儒学的“恕”没有促成统治者治国策略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不是社会主流思想,D项错误。

3.D

【详解】

从汉墓画像砖“收获图”中,有人挥舞镰刀专心收割,有人负责收拾整理,还有人挑担运送食物,体现了汉代农具的运用比较充分,D项正确;使用农具收割庄稼,不能说明汉代生产技术领先世界,A项错误;只有收获场景不能反映成都平原是农业中心,B项错误;一个简单的收获场景不能反映东汉时期小农经济形态趋于成熟,C项错误。

4.B

【详解】

宋代通过明确谏官权力,设立监察区,完善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B项正确;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与加强监察体制不符,A项错误;仅监察体制的发展,不能表明国家制度体系的严密,C项错误;实现了权力制衡与宋代为服务皇权专制发展监察制度的实质不符,D项错误。

5.C

【详解】

隋唐以来,随着关公祠庙的普遍建立,关公民间戏得以持续发展,说明强调忠孝的儒学思想通过关公形象和祠庙文化,逐渐与世俗结合成为民众观念,C项正确;建立关公祠庙、发展关公戏,宣扬的是忠义,与理学思想本质一致,A项错误;关公戏的发展与戏剧教化作用的开端无关,B项错误;关公祠庙和祠庙文化的发展不能说明社会价值趋于多元化,D项错误。

6.D

【详解】

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某地(徽商)风俗,以不善和不肯经营工商业为耻,反映出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项正确;人们认可和经营工商业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A项错误;社会成员对商业的认可,不能说明民间重农思想淡化,B项错误;民间崇尚经商致富的风气,不能说明朝廷放松了对商业的管控,C项错误。

7.D

【详解】

明代思想家李贽对小说《水浒传》进行点评,民间将其和配上插图的《水浒传》进行刊印发行,可知当时市民文学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明代迎合市民消费需要,刊印、点评小说的现象,与崇尚文化的社会氛围浓厚不符,A项错误;雕版刻印书本与活字印刷普及不符,B项错误;李贽点评小说和雕版印刷小说,不能说明文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C项错误。

8.B

【详解】

清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因地制宜、改造原有政治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消除了”割据基础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清代继承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管理体制,与缓解清朝廷“与地方的对立”不符,C项错误;改造边疆的政治体制与拓展疆域不符,D项错误。

9.C

【详解】

清政府对外的“虚骄”、“虚惊”、“虚惧”三个阶段,从傲慢、恐惧到争取平等,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曲折发展,C项正确;清政府腐败导致外交失利与清政府对外政策逐渐理性不符,A项错误;清政府从傲慢到争取外交活动中的平等,不能说明外交半殖民地化的加深,B项错误;从“虚骄”、“虚惊”到“虚惧”,清政府外交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其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错误。

10.B

【详解】

戊戌变法时期,各类人士和群体通过办报和发表文章,议论政治,参与社会变革,表明维新运动利用了报刊的宣传功能,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模式,B项正确;办报刊、发表文章和观点,不是中国人普遍的救亡图存选择,A项错误;人们通过报刊了解、参与社会变革,不能说明维新变法使报刊成为了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C项错误;人们通过报刊参与社会变革,不能说明维新运动是对启蒙运动路径的照搬,D项错误。

11.C

【详解】

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规范选举程序,注意收集选民意见,筹备三级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C项正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A项错误;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实行的政治原则,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雏形初现的前提,D项错误。

12.A

【详解】

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申报》向社会公示招股、分期结算股息,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争取民间资本,扩大发展空间,A项正确;民族资本通过广告宣传招股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B项错误;广告招股不能说明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C项错误;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运动始于1935年,D项错误。

13.A

【详解】

边区政府承认国民政府的地位,在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边区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强调了国共团结和政治合作,不是针对国民党政府独裁统治的斗争,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C项错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内部进行民主建设,与争取英美盟国援助无关,D项错误。

14.D

【详解】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背景下,明确科学规划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为国防服务、为发展科学服务,重视学习先进技术和新兴科学,这一指示有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服务现实需要,D项正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A项错误;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的科技水平没能迅速领先于世界,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C项错误。

15.B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影响国内政治,成为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这一说法强调了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落实,B项正确;外交政策转向有深刻的国内背景与(外交活动范围的)“扩展也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不符,A项错误;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平等互利,不是中美建交,C项错误;不结盟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D项错误。

16.C

【详解】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改革深化,与市场联系加强,大批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蓬勃发展,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的活力被激发了出来,C项正确;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与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不符,A项错误;多种企业制度的存在,不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项错误;国企改革深化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存在,不能说明商业企业间真正实现了协调发展,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