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887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

(1)C

(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

(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句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斫去桂婆娑”“清光更多”意思是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

(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

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

②蜺:

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

作“来”讲。

⑤浑:

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

(1)B项,“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内容,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蛻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下,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待”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狂”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

⑴B;

⑵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

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

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

“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

(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B

(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

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

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

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②略洗:

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

翠竹的美称。

下文“箱筠”义同。

④药阑:

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

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

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

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

(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

《竹》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做,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情操。

这首诗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罗隐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⑵相同点:

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

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做这类题要: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

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

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

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

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为个人的小境界。

最后两句,“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

此为大境界。

这样作者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

⑴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

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

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解诗意,梳理情感。

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