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0套.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0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0套.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0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与民由之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
4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
B.劳其筋骨/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8.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49.孟子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稍作展开。
【答案】
45.
(1)真正,确实
(2)遵循(3)同“增”,增加(4)犯错误
46.D
47.
(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8.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
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9.【示例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二】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示例三】司马迁遭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
(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
(4)子孙世禄于齐(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6.(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7.(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请从(乙)文中找出管仲经历的磨难。
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4.
(1)使……受饥饿
(2)在国内(3)对待(4)在
15.
(1)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1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就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17.磨难:
管仲家庭贫困,管仲被捕入狱。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乙)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
独秦不然。
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
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
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B.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六国所用相
C.独秦不然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D.诸侯患楚之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2)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19.乙文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甲、乙两篇短文,都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其作用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D
18.
(1)七国争霸天下,没有一个不招揽四方人才的。
(2)秦国最初同他谋划国政以求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鞍。
19.泰国不分国别,广纳贤才,并做到用人不疑,委以重任。
20.不同。
甲文用大量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生于忧患”的观点。
乙文用事实证明秦国在用人方面不分国别。
广纳贤才的特点。
论证了广纳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
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
赵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说燕文候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
此所谓天府者也。
”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
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①说:
劝说,说服。
②少:
轻视,贬低。
11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出游数岁
(2)期年,以出揣摩
(3)赵奉阳君弗说之
(4)地方二千余里
12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1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所谓天府者也。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2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19.
(1)游历
(2)满一年,一整年(3)同“悦”,高兴,喜悦(4)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120.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121.
(1)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
(2)(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拿出自己的藏书(把它们)全部阅读了一遍。
122.能。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可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汝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115.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1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
③吴既赦越(___________)
④与百姓同其劳(_____________)
117.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汝忘会稽之耻邪?
118.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成语是_______。
【答案】
1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16.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已经④劳动
117.
(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118.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0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3)及其稍长(________)
(4)或因而抄录(________)
10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10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08.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甲乙两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05.
(1)狱官
(2)违背(3)等到(4)有时
106.A
107.
(1)尝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108.客观因素:
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
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
“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
”公曰:
“善哉,如若言!
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⑤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
“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
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⑥于侧乎!
”公曰:
“纪有书,何以亡也?
”晏子对曰:
“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⑦;纪有此言,注⑧之壶,何鄙也,不亡何待乎?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①景公: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纪:
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③发:
打开。
④反:
同“翻”,翻过来。
⑤鳋:
鱼腥味⑥不肖:
没有才能的人。
⑦闾:
里巷的大门。
⑧注:
记载。
14.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恒过(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
(3)则恶其鳋也(_______) (4)纪有书(________)
15.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何以亡也?
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B.乃发视之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C.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不亡何待乎?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16.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17.孟子和晏子认为国家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4.常常犯错误通“横”,梗塞,不顺厌恶言语,言论
15.B
16.
(1)(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2)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17.孟子认为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的忧患,国家往往灭亡。
晏子认为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不公行于天下,国家会灭亡。
(意近即可)
(八)(古文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复徒,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
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6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其舍近墓:
(4)遂迁居市旁:
16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非吾所以居子也。
170.用8个字概括(甲)文的论点:
____。
用4个字概括(乙)文的内容:
____。
171.你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案】
168.
(1)常常。
(2)通“弼”,辅佐。
(3)靠近(4)于是
169.
(1)了解到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2)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17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母三迁
171.要想成功,就要勇于进取,不能安于现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要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
【解析】
16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拂”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近”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靠近”。
16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忧患”“安乐”“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7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作答。
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以提炼出甲文的主旨。
从“遂迁居市旁”“复徒”可知,这个故事是“孟母三迁”。
171.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甲文告诉我们,人处于困境中才会奋发,要想成功必须经受磨练。
乙文强调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
甲:
选自《孟子》作者:
孟子及其弟子年代:
战国
乙:
选自《列女传》作者:
刘向年代:
西汉
参考译文:
甲: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
”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命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6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3)仆闻之(________)
(4)官大者,主恶之(________)
1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足以知之
C.曾益其所不能 吾禄益厚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16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63.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案】
160.
(1)使……痛苦
(2)通“弼”,辅佐辅弼(3)听说(4)厌恶
161.D
162.
(1)人经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2)能够用(这种办法)来避免祸患吗?
16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160.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苦”:
使……痛苦。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听说,听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1.D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指示代词“这,这样”之意。
A前者代词“这,这个”,后者判断动词“是”。
B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
C前者“增加”,后者“越加”。
16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恒”:
经常,常常。
“过”:
犯过错。
“可以”:
可以凭借。
“乎”:
吗。
163.题干问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属于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阅读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从甲文中提取重要信息。
如孙叔敖所持的观点可提取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为答案。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