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433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26《教育技术导论》期末考试指导

0026《教育技术导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一)说明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二)考试题型和各题型所占分数及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答题技巧:

回答讲义与课件中对该名词的解释即可。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答题技巧:

直接在空格处填上正确答案。

3.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答题技巧:

只答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即讲义与课件中的知识点)即可,无须对每一点展开阐述。

4.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答题技巧:

除了结合题目给出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再此基础上对知识点加以扩展阐述。

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论之有理。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的领域:

定义的表述

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委托伊利(D.P.Ely)组织了数百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

定义的表述》一文(美国《视听教育》杂志1972年10月)。

该文总结了以往50年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它们是:

一、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与方法;三、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视听教学论

初期视觉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视觉媒体能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

2.视觉教具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的程度为依据。

3.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结合。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中,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在该领域中影响最大,但是,在基本概念上并没有超出早期的视觉教学论。

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仍可以概括为三个相同的方面:

1.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2.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

3.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3.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

1).“做”的经验,包括直接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录音。

3).“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符号。

4.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强化理论的应用,早期的程序教学有如下特点:

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误率。

在程序模式上,斯金纳编制的是体现他的“操作条件”原理的直线式程序。

1960年,克劳德(NormanA.Crowder)根据他自己在五十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电子设备故障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模拟教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

1.“强化”理论

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R)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

一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2.程序教学的要素

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它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是未能掌握教材,那么,过程在于程序而不在于学生。

一个好的成功的教学程序,应包含以下要素:

小步子的逻辑序列、积极地反应、信息的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减少错误率。

3.程序设计模式

1)直线式程序模式

直线式程序是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步子,每一个步子很小。

每呈现一步,要求学生作出一个构答反应,学生答错后,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加以核对,得到强化,然后再进入下一步。

这种直线式程序教材只提供一种掌握所学知识的思维途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程序中也只提供对学生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呈现正确的答案,而不提供启发思考的补充程序。

2)分支式程序模式

分支式程序教材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采用一些补习环路来修正错误,以达到掌握教材的目的。

学生学完第n份材料后,如果答案正确,就进入n+1单元的学习,如果答错就被引导到nA或nB的分支补充材料。

当确认已经掌握了第n份材料后,再转向n+1单元的学习。

对于“快”的学习者,可按直线方式通过主程序;而对“慢”的学习者,则要通过子程序提供补充知识帮助学习,才能学完全部主程序。

 第二章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从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得到的启发:

1实践领域的拓宽。

技术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手段的引入。

2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规律性:

  设备(硬件)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指导理论的探讨。

3研究重点的变化:

    1)由媒体(硬件、软件)的开发、利用---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的重视

    2)由实践应用研究----学科理论的研究的重视

    3)在应用技术上,由视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重视

4值得注意的问题:

  1)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重视对媒体技术,特别是硬件技术的应用,忽视对教学过程,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并不能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的三个要素。

  2)由于各实践领域中应用的人员属于不同的背景,主要是技术背景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对教育技术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定义,因而影响到教育技术的发展(不同背景引出不同的定义,产生不同的方向)。

 第三章教育技术的概念、性质和范畴

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

首先,是与视听教学运动有关,教育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技术。

它指的是利用设备、媒体硬件的硬件来达到教学目标。

所以这个术语和“使用视听设备辅助教学”是同义的,那个时期使用教育技术这个词是用来强调媒体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新传播工具的开发利用。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是同这些硬件技术相适配的携带教/学信息的软件制作及开发、利用。

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又赋予了扩展的涵义。

具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在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的文件中提出:

“……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机、计算机等软件和硬件组成的。

再次,随着软件、硬件的开发、利用的深入,另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即这些硬件和软件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学习,因而开始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考虑教育技术问题。

所以在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的文件中又作了从方法论角度定义教育技术,提出:

“教育技术是一种……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

由于教育技术是三种教学方法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因而自1970年以后,教育技术的概念演变为媒体的软件、硬件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教与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评价技术的总称,或概括为媒体技术与系统技术的总称。

教育技术的AECT77定义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思想、程序、人员、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或选择与使用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分为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

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称为教育开发职能,它包括研究与理论、设计、制作、评价与选择、供应、利用与推广等项。

对其中某项或多项职能进行指导或协调的过程称为教育管理职能,它包括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

教学技术的AECT94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

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

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确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

把操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与推广。

亦可概括为二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要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实践的方法极为重要,因为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还没有分析清楚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就匆忙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有的放矢;或者认为某一种方法、手段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在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出现时,更容易产生这种作法,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

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在分析、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

有关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说法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3)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第四章相关讲座学习理论的发展

1.学习理论的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60年代)—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是建立S一R的联结

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

③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法

④人和动物的学习是一样的

⑤尝试错误

二、认知理论(S-O-R)

格式塔是早期的认知理论,格式塔,完形(德语)主张思维是整体的,学习是构成一个完形,或是改变一个完形。

认知地图和顿悟学习。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和反应。

认知学习理论大体上分两个部分: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建构理论

皮亚杰的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

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四个核心概念:

图式,心理活动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人是通过图式认知环境的。

同化,把外界刺激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消化和吸收。

顺化,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需要改变和重建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再吸收新知识。

平衡,同化和顺化使有机体和环境达到平衡。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理论中有两个重点:

基本结构和发现学习

1)、他运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应该使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2)、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求发现,学习被结构化的学科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

发现学习是在60年代由布鲁纳将其理论化并在教学现代化运动中将其用于实践。

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 :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2)、先行组织者讲解式教学

自上而下的教学,不是自下而上的教学。

首先教先行组织者,它是具有抽象的概括水平的材料。

一般意义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先学抽象的学习内容,

作用在于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脚手架提供。

先教概念或抽象内容,再学习下位内容。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第五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有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们在探讨学习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客观规律的科学。

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第六章教学媒体的概述

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例如,与娱乐用录像、录音相区别,专门用于教学的录像、录音,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称为教学录像片、教学录音带,这就是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

教学媒体的主要特性

传播性。

任何教学媒体都是以特定的符号形态将信息传送给受信者的。

表现性。

表现性是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信息的性能。

信息是事物运动形态的表征,即表现事物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运动特性。

空间特性是指事物的形状、大小、组成(包括质地、色调、空间结构和声音等);时间特性是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频率的变化等;运动特性是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的变化等。

固定性。

信息本身是抽象的,可以用具体的信息符号来表征抽象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符号,如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或者是图像和声音经过编码处理后得到的电视信号等,都是可以记录和存储的。

换句话说,信息符号被固定在某一种载体上,或承载在某物上,用以需要时再现。

例如,固定在书本上的文字符号、固定在磁带上的电视信号、固定在光碟上的数字信号等等。

重复性。

教学媒体的重复性是指固定在载体上的信息符号可以人为地重复表现,即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多次地使用。

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媒体的使用者对其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应用媒体教学时,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机会。

他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对受信者的感官刺激来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以及多媒体系统。

视觉媒体又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和投影视觉媒体二类。

非投影视觉媒体有教学板书、印刷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模型与实物教具等;投影视觉媒体有幻灯、投影和实物投影等。

听觉媒体有广播、录音、有声卡、语言实验室、唱片、CD等。

视听觉媒体有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

交互媒体有教学模拟机、教学游戏机、双向有线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多媒体系统是指多种媒体的组合教学系统。

它包括多媒体学习包及近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系统。

根据教学媒体的制作技术,可把媒体分为基于印刷和视觉技术的媒体、基于视听技术的媒体、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媒体和基于整合技术的媒体四个方面的技术。

这与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中的开发范畴的四个子范畴相对应。

教学媒体的作用

有利于教学标准化

有利于形成兴趣化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

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

语言媒体阶段

文字和印刷媒体阶段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教学媒体材料的编制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媒体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坚持教学媒体材料的质量标准,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整个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四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科学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媒体材料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绝不能有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迷信和庸俗腐朽的思想观念;

2.声像教学媒体材料的内容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理论和技术,要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

3.保证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并注意系统性,不能有违背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的内容;

4.声像教学媒体材料所应用的资料、数据、图表、图形要真实、准确,结论要科学合理;对概念的阐述、观点的论证、事实的说明、材料的组织都要符合科学逻辑,

5.文字和语言表述清晰、精炼,名词和术语正确、可靠;

6.实验和演示操作、化验和外科手术等示范性的操作动作要规范化,体育和舞蹈等教学示范动作也必须标准化,不得随心所欲,违反操作规程。

教育性是声像教学媒体材料的特性要求,声像教学媒体材料的教育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媒体材料要有利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学媒体材料内容深度、广度上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对象(学生)的特征和学习水平,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通过声像的形象化而得到深化,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编排上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上下连贯,并有快慢恰当的教学节奏。

艺术性是期望通过声像媒体的艺术魅力来增加教学媒体材料的感染力,使教学内容赋有艺术气息,增加趣味性,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声像教学媒体材料的艺术性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独特、新颖的构思,别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对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表现事物的真、善、美。

2.巧妙地运用画面构图基本原理和各种拍摄、制作技巧与布光,注意美工设计、动画和字幕等的工整、醒目和美观,塑造出主体鲜明、造型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视觉形象。

3.声音处理要与内容和谐相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创造吸引人的听觉形象。

4.声、画均有的教学媒体材料,还要关注声音和画面造型的相辅相成,防止视听信息之间的干扰。

技术性是对教学媒体材料编制的技术质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幕、图形、图表和图象动画等视觉形象清晰稳定无干扰,色彩纯正真实。

2.声音清楚,无失真,无噪声干扰。

若有人声、音乐和音响三者合成时,要主次分明、比例合理、音量适当。

3.不同教学媒体材料能正确运用不同编制技术,满足各种相应媒体所要求的技术规格。

4.方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使用。

 第七章教育系统设计

1.教育系统设计

教育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设计的四个最基本的环节(或要素):

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1.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过程模式的含义指的是对教学过程实践进行概括得出的理论性的简化的过程形式。

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可以知道,教学过程模式实质上包含了教学系统的结构的形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和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三个方面,也可以说由这三个要素组成。

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指的是各种不同学习理论模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模型、传播理论教学模型、认知理论教学模型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型等。

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指的是教学信息贮存的物理形态和传播方法,如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视听传播方式,以远程技术为基础的卫星电视传播方式,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方式等。

2.在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教育技术概念、定义的解释和术语上存在着混乱。

把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在教育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混淆。

对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全面。

 第九章集体教学与视听媒体传播

1.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主要指在传统的学校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

这类教学系统的结构是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结构,其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以教师为主的集体教学方式。

其他要素如教育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经费、资源、环境等都由上级部门确定。

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基本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待征来设计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安排教学活动、研究和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开发视听媒体。

其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通过相应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通过各门功课的考试而获得成绩和证书。

这种教学模型有的学者称为视听传播教学,它的基本特征:

一是这类教学系统的结构是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结构;二是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来进行教学的视听传播方法;三是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传播理论和行为注意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对学习者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和视听信息的设计,以便开发出促进学习的系统和视听媒体。

2.几种集体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实践练习法

视听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集体教学中视听媒体的选择原则

教学媒体的特性

学习成果的类型

教学活动

学习者的特点

实际因素

 第十章个别化教学与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1)在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中,获得学习资料要比在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系统中的情况容易得多。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3)在大多数个别化的学习单元中,可以很容易地把各种不同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因而能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是单纯地去读、去听、或看。

(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5)对于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来说,指导教师的帮助、劝告和指导一般要比在较为传统的方法中容易取得而且适当。

(6)依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每个单元的测试成绩,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对学生进步的定期反馈。

(7)从更广的基础上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能为那些在“正常”时间不能到校学习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机会。

缺点

(1)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作用比较被动,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大大依赖于学生的主动作用,而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必须非常强。

(2)就新教材的准备来说,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也可能存在不少困难。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中,教师除了负责制作学习材料之外还有另一项新的任务,他将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送者,而是担负一项更具有支持性的劝告和指导任务。

(4)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另外还有一个缺点,这就是适合这一策略的哪些课的范围和类型相当有限。

(5)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在很多方面必须取得主办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持,如:

基金的安排,课程日常工作,使用一些专门设备(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