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090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鹤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84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

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3、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

4、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5、某电视剧中有一组关于北宋汴京普通家庭生活的场景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   )

①老头子在作坊内用水排冶铁②老婆子端着一只景德镇产的瓷碗③大儿子准备到集市上卖家中生产的手工业品④儿媳在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纺棉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7、马克思曾说过: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A.采取“混合经济”模式                              B.推动新经济的兴起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8、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

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D.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0、“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

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国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与此评价一致的是

A.新政开启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良方

B.新政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做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C.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经济制度,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

D.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危机,更能解决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11、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

“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12、2012年7月20日路透社报道,WTO上个月裁定,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冷压薄板电工钢进行调查并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对此中国提起了申诉。

同月2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价格过低,其海关对此类产品进口商征收相应的反倾销税押金。

由此可见

A.世贸组织无法调解各国贸易纠纷

B.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弊大于利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

D.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任重道远

13、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14、俄罗斯历史学者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暂。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5、“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其他国家也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关税壁垒。

”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A.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                              B.促使世界大国联合应对人类困难

C.使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

16、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髙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B.改变了落后的经济制度

C.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等级关系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7、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A.始终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者主导

C.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D.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

18、有人这样描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叩头。

”鸦片战争后,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其中最晚发生变化的是

A.交通基本靠走

B.通讯基本靠吼

C.传媒基本靠手

D.见面就是叩头

19、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

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

这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

C.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D.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21、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C.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22、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万余枚增至128.1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民国建立的推动  ②实业救国的推动  ③外来经济控制消除  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24、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C.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

25、《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26、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题型注释)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

“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

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相互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直到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三“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430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长率9.98%。

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倍,世界生产量增长5.2倍。

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195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59%,工业制成品比重占41%,到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6.5%,工业制成品比重占70.6%。

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26.2%上升到27.1%,北美在17%上下波动,西欧由42.9%小降到40.3%,非洲维持在2.3%,拉丁美洲由5.2%上升到5.7%。

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7%左右,到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20%以上。

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材料四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WTO成员的同类产品。

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

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确立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B

6、C

7、D

8、A

9、C

10、B

11、C

12、D

13、D

14、B

15、D

16、C

17、C

18、D

19、A

20、D

21、C

22、A

23、A

24、C

25、B

26、

(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2)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观点: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3)原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州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27、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湖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8、

(1)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加;贸易额有所扩大;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

(2)工业革命的扩展;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消除关税壁垒。

(3)新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值增长速度。

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有所加强。

亚洲对外贸易增长引人注目。

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4)体系化、制度化;追求自由贸易的同时,也要追求公平贸易;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游戏却继续进行”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内容——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C两项明显错误,与题干中心内容“货币”无关,排除AC两项。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不准确,不能成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2、试题分析: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处“闹革命”;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严重;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革”动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3、试题分析:

据材料“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正确。

这种丝织业工场属于民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A错误。

民营手工业,没有突出雇佣关系,故B排除。

家庭手工业是以家庭为单位,不符合材料,故C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工业。

根据所学,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近代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

A、B两项只符合大生纱厂,故排除;D项只符合江南制造总局,故排除。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

5、试题分析:

本题以情境题的形式考查对北宋时期经济状况的记忆和把握。

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相关史实。

④出现于元代。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与判断。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面对经济困难,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出现了“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的现象,C符合题意。

A、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时间过早。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名师点睛】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

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

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

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7、试题分析: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可见马克思认为应该关注民生,减少贫富差距,以稳定社会秩序。

采取“混合经济”模式是西方国家应对滞涨危机的措施,与此无关,排除A;新经济的兴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也与此无关,排除B;二战后西方国家曾广泛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二战后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故选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

8、题干反映了1996年到1997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了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经济高增长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故选A选项。

D选项与此无关,故排除;B、C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9、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掠夺,黄金大量流入西班牙。

这些黄金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