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90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培优第一周 一二层次.docx

诗歌培优第一周一二层次

诗歌鉴赏培优课教学设计(教师版)

第一周

培优内容:

1、题材归类,把握情感

2、通过方法指导帮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浅层意思,能译出诗歌大意。

教学方法:

总结归纳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阅读导入】(10分钟)

设计目的:

既拓展了阅读面,也让学生了解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不仅仅为了高考,还可以提升个人修养。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

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

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第

(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

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

1、示例:

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2、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

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4、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题材归类,把握情感】(20分钟)

设计目的:

建构知识系统框架

学习方式:

投放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分类学案,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初步记忆,课后着重巩固,下节课当堂检测效果

【悟读诗语,读懂诗歌】(教师活动25分钟+学生活动20分钟)

备注:

投放的资料使用真题,尽量挑选不同题材不同情感的诗歌。

教师活动一:

考情分析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教师活动二:

解题方法指导

(1)

1、从文言角度出发,关注古今异义、活用词、多义词,准确理解诗句中词语的含义。

例:

扬子江头几问津。

渡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注意句中的修辞,如双关、互文、用典、比喻、借代等

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及其手下的壮士们,身经百战,长达十年,有的牺牲,有的凯旋。

3、关注倒装

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天在寒冷的江边独自垂钓。

练习:

找出倒装句并解释:

(1)(2016年浙江卷)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翻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评析:

这首诗中所谓「北来」,即从金朝回来的人。

这些人都不堪回首靖康间那段悲惨的往事,他们企望「胡运难久」,并且注意打听「边事」。

更感人的是,许多原来宋代东京的仕女,虽然在金朝多年,但仍是北宋宣和时代的妆束,说明其仍不忘故国。

诗中这份思念故国的情怀令人感佩。

(2)(2016年高考上海卷)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翻译:

海内连年战乱,隔断了几个兄弟的音讯;彼此漂泊天涯,远离家乡,只我孤身一人在此,涕泪涟涟,好不凄凉。

4、关注省略

为了使诗句紧缩凝练和符合格律,多用省略句。

(主、谓、宾、中心语、介词、方位词、关联词都可能省略)文言文中的省略一般是有规律的,而诗歌中的省略更带有随意性。

(远离)故国三千里,(幽闭)深宫二十年。

练习:

找出省略的地方并解释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翻译:

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评析:

曹翰,河北大名人,宋初跟随太祖征泽潞,平江南。

宋太宗时又跟随太宗下太原,征幽州,皆有功,但后来只得了个武职闲散官,几年都没有升迁。

一天,内廷设宴赋诗,曹翰援笔立就,写下了这首七律,径自送给了宋太宗。

此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就被连升数级。

归纳总结:

明白表层意思,要掌握四个关注点:

1、关注词义2、关注技巧3、关注倒装4、关注省略

解题方法指导

(二)

会初步翻译诗意的三个步骤:

1、填充内容

2、调整语序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添加还原的基本方法

1、补充省略,复原诗句内容

1、添加基本要素人称代词“我”

方法——“加上我的感触”即我看到;我听到;我想到;我听说,我认为;……

(我)涉江采芙蓉,(我看见)兰泽多芳草。

(我)采之欲遗谁?

(我)所思在远道。

(我)还顾望旧乡,(我看见)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我只能)忧伤以终老。

2、添加表时间、地点、空间等的名词、介词或副词等阅读的基本要素。

方法——在时间、地点名词前加“在”、“从”、“去”、“到”、“由”等介词,或者在表时间的词语前加“已经”、“将要”等副词或名词;根据情况,也可以直接添加表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名词。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我在)岐王宅里(曾经)寻常见,

(我在)崔九堂前(过去)几度闻。

(现在)正是江南好风景,

(我在)落花时节又逢君。

3、添加动词补出省略空白理解诗意

《绝句》杜甫

迟日(照)江山丽,春风(送)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补出过渡,理清层次结构

1、根据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添加关联词语。

2、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添加必要的过渡,理清诗句间的层次结构,将情、景、事有机结合起来。

3、补出情节,体会深层意蕴。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如梦令李清照

(在)昨夜雨疏风骤。

(我饮酒浇愁而醉),(今晨我)浓睡不消残酒。

 (我)试问卷帘人,(院子里的海棠花凋落了吧)却道“海棠依旧”。

(我告诉他,)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教师活动三:

典例精析

一、(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

感情:

送别友人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

官服。

【3】相如檄:

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

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答案:

14.D【解析】“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中“正”是“正当”的意思,这里是说现在正是万里飘雪、梅花盛开之时,所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

15.A【解析】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

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

C项“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明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

D项“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句,是劝勉友人不必伤别,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之笔。

②比如上阙“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阙“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阙“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阙“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诗句翻译】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

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二、【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情感:

思乡怀人思亲念友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1】树杪:

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

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情:

生活杂感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4.CD

四、15.

(1)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自信。

(2)对自己有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无奈。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9分)

感情:

建功报国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4.D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故选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

“须臾收卷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诗句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

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这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了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

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圩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归来,设宴庆功的场面。

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在诗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应该敢做敢为,杀敌报国,并认为敌人的气数也应当快尽了。

诗人的愿望非常美好,尽管他用书法的形式遣怀抒忧,但依然没有忘情于现实。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

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

诗人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夜出五原塞”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血。

因此,欣赏这首诗关于草书描写的时候,不得不联系前后的诗句,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学生活动:

实战演练——试着翻译下列诗歌的表层含意(20分钟)

一、(2015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历县.在今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

这道题问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

一是直接、二是间接。

《白》的景物描写是十分直接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之相比,《发》的景物描写则是间接的,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景物是诗歌最爱考查的点,去年全国课标I卷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今年的是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虽然在诗歌中比较重要,但是知识点比较清楚明了,易于考生掌握和学习,比较简单。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

②诗歌尾联说“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解析】考查对诗歌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可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

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在内容情感上起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意无穷。

【解题思路】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

那么结合题目、作者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爱国、完成王命和通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结构作用的能力。

做诗歌最后一道题,一定要先总说答案,再一一分析。

诗歌的情感往往是和诗歌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通过前面的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做了很长的渲染和铺垫,尾联很明显表达了爱国和想要与亲人团聚的两种情感,但二者并不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