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477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实践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劳动实践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劳动实践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劳动实践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劳动实践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实践论文.docx

《劳动实践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实践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实践论文.docx

劳动实践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题目: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状况调查

作者:

杨先兵

所在学校:

鲁河乡杜堌中心小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9月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主要形式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对我国社会及经济生活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外来务工的长时间、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同时,使得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以及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其家庭教育问题更显突出。

在此背景下,外来务工的家庭教育问题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本调查小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分别通过按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A、B学校部分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个别的家长、老师、学生就家庭教育投资方面进行了访谈。

在这基础上,笔者对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下:

提高家长素质,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

小学,外来务工,家庭教育投资,对策

一、摘要

二、导言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国内外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外来务工”内涵

(二)“外来务工子女”内涵及范畴

(三)“家庭教育投资”内涵与范畴

七、外来务工子弟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A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B学生家长的基本学习情况

(三)C家庭教育费用支出

(四)D时间投资

(五)E父母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3项

(六)F:

对孩子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

八.意见与建议

九、参考文献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外来务工人员现象。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随着他们在城市落稳脚跟,他们的子女也来到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出现家庭化趋势。

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约有近2000万,外来务工子女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全国各地来务工人员有不少子女在各地学校就读。

按照规定,凡户籍在外县外省的子女就读每人每学期必须缴纳八百元借读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中强调指出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想外来务工子女所想,急他们所急,关爱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给他们全免借读费,让他们按时上学学习,和当地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权。

这样既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顺利实施,又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劳动。

家庭是社会天然的基础细胞,是孩子第一教育者和教育空间,孩子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等首先都是从家庭中习得。

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除重视财力、物力、人力投资外,更加注重教育目的和教育期望的实现。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社会环境总体上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微观环境是指个人周围直接的、时刻与他接触并影响他意识和行为的环境。

在影响人的方式上,宏观环境是间接的,而微观环境是直接的,因而微观环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

因此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伴随着一个个研究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外来务工家庭教育投资方面日益受到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但在农民子女家庭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挺多的,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的研究结果也不少。

但就很少研究把农民工子女与家庭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而本调查研究则把对象局限于有在小学就读的子女外来务工上。

现实情况,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种种误区。

往往由于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城市的教育体制没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留出空间,这些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近年来愈发突出,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对于有学龄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来说,在城市的生活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学龄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龄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因此,作为城市的边缘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更需关怀。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农民工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的原因,他们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筹莫展,家庭教育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肋所在。

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个城市是来谋生的,他们肩负着解决全家生计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是绝对不可以怠慢的。

这一目的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这一方面,这也必然导致他在子女的教育投资问题上,尤其是时间投资上,相比拥有八个小时稳定的工作的城市居民和留在农村有大量农闲时间的农民,外来务工在这一方面是远远不足的。

对比之下,外来务工人员就成了给子女教育最少的一个集群。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这种局面中最大的受损者。

同时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以为把子女的教育当成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把对子女的义务看成是让子女可以衣食无虑,尽可能的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

至于子女精神方面需求在他们看来那不是他们所应该做的,他们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第一老师(父母)所给予他们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

而且他们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好的引导,而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独立处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的话,他们是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状况以及对策进行探究。

2、研究意义

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渐松动,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将出现增加的趋势,其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稳定,城市社会的稳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加强外来员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任家庭教育盲目随意发展,将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外来务工全部家庭成员向城市的流动及成员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所以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从长远来说,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否则今天的教育问题就会变成明天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投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相关的情况,对引导家庭正确而有效投资,防止盲目、片面投资,避免无效投资,警惕有害投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F·奠迪利亚尼认为:

上学受教育的花费是一种消费行为,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储蓄投资行为。

马克思曾指出: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

”本文认为,家庭教育投资不同于一般消费。

这是一种为了生产的消费,即“今日的消费性投资,明日的生产性投资”。

并且本文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包括课内教育投资(主要指交给学校的学费)和课外教育投资。

课外教育投资主要分为四项:

(1)家教投资

(2)培优投资(主要指课外的各种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和培优班)(3)参加特长班的投资(主要有美术类、体育类、文艺类和能力类)(4)购买课外书、刊、报的投资。

国内外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各地己经有了一些针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在目前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中,以现状调查和政策性研究居多。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对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对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

全国很多省市都开展了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北京为例,影响较大的是吕绍青、张守礼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调查,研究者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写出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报告,如《现实与无奈一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选择》、《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一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调查》和《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一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访》等。

科学分析了流动家庭的基本特征,重点评析了流动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一些国际性组织与我国有关部门也联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2年进行了流动儿童及权益保护抽样调查。

国家也己经开始从不同角度来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给予一定政策和法规上的承认和保障。

1998年3月,国家教委、公安部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鼓励、扶持教育,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就读的民办学校或其他形式的简易学校。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18号)。

也有学者从特定的角度进行探讨,如韩嘉玲博士撰写的《西部开发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研究有陈贤寿的《武汉市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及对策思考》等。

正是从上述调查研究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才得以弥补本文在定量资料上的不足。

通过对这些文献、政策的阅读和思考,笔者发现,对流动儿童就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较多,大多数研究重在对现象的阐述和对立法重要性的论述上,而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系统研究很少。

而当今“大教育”体系,将教育界定为“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叶澜)在这个大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因此,笔者拟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视野定位于我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入手,分析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试图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一些针对性意见。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要研究农民式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先从界定好外来务工、外来务工子女及家庭教育投资概念入手。

1、“外来务工”内涵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本人把外来务工限制在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进城从业人员——这群社会边缘人身上。

他们介于城市和农村人之间,虽身不在农村,但仍然是农村的身份,虽在城市里工作,但却享受不到城市人应有的权益。

2、“外来务工子女”内涵及范畴

根据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

所谓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而本文使用的“外来务工子女”仅限定在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的父母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监护人,他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