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植树的牧羊人.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植树的牧羊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植树的牧羊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14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默读文章,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导入:
接到来我们学习讲课的通知,老师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我见到我们学校绿树葱茏,我见到同学们到林荫中远足拉练,见到同学们来到母亲河植树。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写出了人们对树的情怀。
地道敏树 ——(管理土地的最好的办法是植树)的确,人源于土地!
也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寻访”一位植树的牧羊人,聆听他和土地的动人故事。
师:
进入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师:
初读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你读出了?
预设1:
土地的美丽、伤痛,环保的迫在眉睫
预设2:
牧羊人的坚强坚毅;战争给民众带来很大的危害;民众的痛苦
师:
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话,请大家结合对字词的理解,帮老师一起完成。
这是一首写给大地的歌。
( )的牧羊人,将余生倾注在( )的荒野,使( )的土地涌出清泉,流溢出生命的绿色;
这是一个人“行走”的故事,35年的执着坚守,驱散了如野兽般( )的风,在( )上重建了( )的家园,也重塑了向善的人心。
过渡:
诗人北岛曾说: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牧羊人用双手丈量着这片土地,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一个人是如何改变着旅行中的风景。
◆ 默读文章——旅行中的风景
思考:
圈点勾画出“我”三次旅行见到的不同情景,并选择一处进行解说。
默读要做到:
眼到、心到、手到。
针对问题圈点勾画。
1.提取文中有关写“村庄”的关键词。
2.概括“我”见到的景色。
3.这是一次 的旅行。
师:
关键词是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表达思想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往往是动、形、名词。
预设:
村庄:
废弃 溪水 幸福 旅行:
绝望 希望 幸福
师:
初次来到这片土地,它让人有着冷入心扉的绝望,再次相遇它成为流动着溪水的希望山地,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
没有人要求牧羊人为这荒芜的土地、这废弃的家园做些什么?
他也不关心这片土地属于谁?
他只是觉得这走向死亡的土地需要绿色,于是——
投影: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师:
句子中出现关联词“既然就”,这是一个表示因果的关联词,因为没有重要的事情做,所以他种树吧。
你认为,牧羊老人除了种树,还可以做什么?
生预设:
牧羊挣钱
(他不但没有扩大羊群的规模,而且害怕羊吃树,他不再放羊,改养蜂)。
生预设:
可以经营自己的农场,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是人之常情)
生预设:
如同其它人一样,将家搬到环境好的地方。
(很多人这样去做了,所以出现了废弃的村庄)
师:
这些事情,都可以让牧羊人过上更富有,更舒适的生活,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急需去做的事情,他觉得都没有植树重要,他选择了用一生守望这片土地,他让自己成为最美的风景。
◆ 品读文章——风景中的身影
师:
文章的首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牧羊人的形象?
谁来读一下?
生:
诵读首段。
师:
依据文章的标准,牧羊人是难得的“好人”吗?
预设: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写出了牧羊人的奉献)。
预设:
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青山、希望、幸福、关爱)。
(这是对人生的思考的,这是生命的意义)
预设:
长期观察(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过渡:
你想给这世界留下什么?
你又能为这世界留下什么?
牧羊人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坚守告诉了世界,他曾承受的痛苦,后人不必再受。
绘本故事的结尾是:
投影:
1947年,植树的老人艾力泽·布菲在巴农养老院,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背景:
1953年,本文是作者应美国的《读者文摘》约稿“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这一专题写的。
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却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并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被退回。
师:
我见到大家吃惊的表情!
虚构的人物,为什么感觉到特别的逼真?
生1预设:
“我”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增强了真实感。
生2预设:
具体刻画牧羊人的形象。
生3预设:
描写的场景很具体。
师:
小说虚构了很多细节描写,这些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我们以牧羊人挑选橡子为例,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魅力。
投影:
原文
师:
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状态:
生:
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红色),
探究活动:
文章是如何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的仔细?
同桌:
交流展示
预设生1:
挑选的过程。
(初次挑选、按数分开、再次挑选)这样把牧羊人害怕种子不发芽,严格筛选橡子的过程写了出来。
预设生2:
挑选的动词。
作者采用动作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仔细的态度。
预设生3:
拒绝了我的帮忙。
害怕我挑选不够仔细,影响橡子发芽成活。
师:
此外,文章精心选取词语“一堆”“一颗一颗”,量词的鲜明对比,也达到了这一艺术的效果。
(一颗颗则写出了挑橡子速度快,不够仔细)
师:
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信手拈来,无关紧要,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同样是写牧羊人挑选橡子的情景,我们去掉这些细节的描写,人物形象则不会具体。
投影修改:
牧羊人从袋子里倒出橡子,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投影: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外貌进行描述。
师:
细节描写是人物鲜活的金钥匙,文章还有很多处描写牧羊人的细节描写,请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分析牧羊人这一形象?
在文中做好批注?
预设生1:
生活中的细微处(衣服的针脚、上过油的猎枪等)一丝不苟、仔细的人
预设生2: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
预设3:
(投影)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生1:
轻轻:
温和地;温柔地;仔细:
细心 强调了老人植树时的特点和状态。
生2:
读出对种子的爱惜,一丝不苟。
师:
你从“戳”字读出了什么?
预设生1:
戳:
用硬物尖端触击,刺。
(硬,要用力)
预设生2:
读出了山地的坚硬,老人植树的艰难。
预设生3:
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师:
人物的细节描写更好的显示人物的性格,所以,我们对牧羊人的感受却是深刻、具体的。
此外文中“我”对牧羊人的评述,也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人物形象。
师:
初次见面,在牧羊人挑选橡子和种橡子之后,“我”有着这样的感觉
投影1: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第二次相见时,我写道)
投影2:
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师: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的荒野,更有人内心的荒芜,在硝烟和炮火中,牧羊老人依然心无旁骛的种树。
除战争,还有什么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生预设:
疾病(身体的痛苦没有打垮他的意志)、贫困(贫穷没有改变他的信念)、
孤独(独自在灯下挑选希望的种子,独自面对吞噬希望的漫漫黄沙,独自寻找新的转机和希望,这样的寂寞转化成前行的动力。
(恶劣的自然环境)
师:
“我”对牧羊人的评说,使得牧羊人的形象更具体、更感人
投影3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投影4: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和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师:
虽然很难,但一切都不足以阻挡老人种树的脚步,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三十多年改变了荒野的颜色,也重塑了人心。
文中尾段直接表达了“我”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生:
齐读最后一段
师:
牧羊人怀揣最真的愿望,几十年的坚韧,不但拯救了荒原,也拯救了一方百姓,他的行为宛如救世的上帝。
其实在西方,牧羊人就是耶稣基督,这样看来,文章的标题即是“植树的上帝”。
投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上帝”的理解?
预设生:
(毅力、带来希望和幸福、创造)
师: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培育着希望和幸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像上帝一样!
牧羊老人告诉我们,
投影: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师:
这就是牧羊人的精神。
文章是作者却用了23年的时间酝酿而成。
在被退回的第二年,小说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加拿大的绘本大师拜克从大约两万张画稿中编排了《植树的男人》
投影: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
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拜克
师:
拜克两获奥斯卡誉满全球,他的农场就叫“让·乔诺”,他右眼失明,却坚持种植了10万多棵树。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生:
回答
师:
牧羊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下,在心中绘制出一个茂密葱茏、幸福美好的蓝图,也给大地带来了希望和幸福。
那些我们的世界该如何种树?
请欣赏诗歌——
投影:
诗歌《我们的世界如何种树》
结束语:
师:
人生即是一次旅行,这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着一身坚持和坦荡的行装,把无私和善良装进背囊,不改初心,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