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635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杰出人物

1邓稼先

精彩开篇词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为人知(xiǎn)孕育(yùn)谣言(yáo)

昼夜(zhòu)鞠躬尽瘁(cuì)罗布泊(pō)曛(xūn)

选聘(pìn)至死不懈(xiè)邓稼先(jià)铤(tǐng)

殷红(yān)妇孺皆知(rú)无垠(yíng)萦带(y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

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

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瘁:

辛劳。

已,止。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

穷,穷尽。

3.作者链接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5.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大声吟诵,感受激情。

3.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

默读课文,可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来说。

【交流点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国内环境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

“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奇”在他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邓稼先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

指导学生诵读《中国男儿》,读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崇敬。

四、板书设计

邓稼先

巨大贡献

奇丈夫永恒的骄傲

无私精神

五、拓展延伸

 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九号”飞天成功,长眠于地下的您安息吧!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再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交流点拨】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交流点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交流点拨】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交流点拨】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文章主要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势必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语言赏析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交流点拨】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我不能走’”部分的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交流点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墨海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精彩开篇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

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赫然(hè)仰之弥高(mí)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淋漓(lí)目不窥园(kuī)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迭起(dié)沥尽心血(lì)迥乎不同(jiǒng)

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校订(jiào)弹壳(ké)宝藏(zànɡ)行列(hánɡ)

校壳藏行

校规(xiào)地壳(qiào)躲藏(cánɡ)行动(xínɡ)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兴起。

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目不窥园:

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

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

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潜心贯注:

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

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

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点拨】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方面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和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交流点拨】

1.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

“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

闻一多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闻一多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此处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

“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

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4.我认为“不动声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的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5.我认为“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一多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

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三、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唐诗杂论》

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

《古典新义》

闻一多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

起草政治传单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革命家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

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交流】比如:

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臧克家:

《老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点拨】

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

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三、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形象的描述

写作严谨的结构

特色选材的巧妙

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

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精彩开篇词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