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611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 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docx

101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日期:

年月日No

课题:

§10-1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

目的要求:

1、

2、

3、

4、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复习提问要点:

1、

2、

3、

教具、实验及教学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工具:

圆规、三解板、演示部分图例

作业布置:

教学反映:

在讲授该课程的学习方法时,由于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可能难以立刻理解和消化,抓不住本门课程学习方法的实质,过分强调了本门课程的学习难度。

课后分析:

在讲授学习方法时,最好不要泛泛而谈,而要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这样理论联系的讲授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

同时要求一定要培养仔细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

新课程的第一次课,无“复习”环节

作业讲评

新课程的第一次课,无“作业讲评”环节

新课导入

由简单的使用说明书、相应的工程图纸引入……

讲授新课

 

§10-1电路控制与保护装置、电线束

10.1发动机电控系统

发动机电控系统主要由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发动机电控怠速控制系统、发动机电控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对发动机空燃比和点火时刻进行控制,使发动机在最佳工况下运行,同时对发动机怠速转速、废气再循环等进行控制。

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是由传感器、控制电脑和执行器来完成整个系统工作的过程。

1、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用于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控制,它根据发动机进气量的多少来确定其基本喷油量,然后根据发动机工况来修正喷油量,同时还根据反馈信息对燃烧后所检测到的实际空燃比进行动态修正,最后将基本喷油量和修正喷油量相加得到每次喷射的实际喷油时间,如图11-1所示。

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由进气系统、燃油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由进气系统、燃油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1)进气系统

进气系统的功用是测量和控制发动机工作时进入的空气量,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提供必需的空气。

图11-2a)、b)所示为二种不同测量方式的进气系统框图。

对于质量——流量型(L型)电喷系统空气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用空气流量传感器进行测量,然后通过节气门体到达进气总管,再分配给各缸进气管。

在进气管内,由喷油器中喷出的汽油与空气混合后被吸入气缸内进行燃烧。

对于压力——速度型(D型)电喷系统空气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后,通过节气门体到达进气总管,再分配给各缸进气管,由进气压力传感器测量进气量。

在进气管内,由喷油器中喷出的汽油与空气混合后被吸入气缸内进行燃烧。

车辆行驶时,空气的流量由通道中的节气门(油门)来控制。

怠速时,节气门关闭,空气由旁通气道通过。

怠速转速的控制是由怠速调整螺钉和怠速控制阀调整流经旁通气道的空气量来实现的。

有的发动机无旁通气道,怠速转速的控制直接通过控制节气门开度实现。

 

2)燃油系统

燃油系统的功用是向气缸内供给燃烧时所需要的汽油量,其构成图如图11-3所示。

燃油系统由电动汽油泵、汽油滤清器、汽油脉动阻尼器、喷油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及供油总管等组成。

汽油由电动汽油泵从油箱中泵出,经燃油滤清器过滤后,进入燃油总管,在燃油总管上装有压力调节器和脉动阻尼器,用以调节燃油压力和减小油压波动。

然后定压的燃油经燃油总管配送给各缸喷油器和冷起动喷油器。

发动机工作时喷油器根据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电控单元(ECU)发出的指令,将适量的汽油喷入各进气歧管或进气总管。

发动机各正常工况喷油量是由安装在进气门附近的各缸喷油器(多点燃油喷射系统,简称MP系统),或位于节气门体位置的喷油器(单点燃油喷射系统,简称SPI系统)喷入的,其喷油量由喷油器的通电时间长短决定。

冷车起动时由装在进气总管处的冷起动喷油器供给额外的燃油,其喷油时间受温度时间开关控制或由温度时间开关和ECU协同控制。

目前由于汽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车辆已经取消了冷起动喷油器,冷起动增加的油量由各缸喷油器增加喷油时间来完成。

 

3)电子控制系统

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运转状况和车辆运行状况确定汽油的最佳喷射量和喷油时刻。

电子控制系统由传感器、电控单元(ECU)和执行器组成。

如图11-4所示。

传感器用于监测发动机的实际工况,感知各种信号并传输给ECU。

检测发动机和车辆运行工况的传感器有:

转速传感器、进气流量传感器(或进气压力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氧传感器等。

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来自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D型进气系统)或空气流量传感器(L型进气系统系统)的信号计算进气量,根据进气量和转速计算出基本喷油持续时间。

然后进行温度、海拔高度、节气门开度等各种工作参数的修正及氧传感器的反馈修正,得到发动机在这工况下运行的最佳喷油持续时间,精确地控制喷油量。

 

2、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

发动机电子控制点火系又被称为微机控制的点火系,它是使用无触点点火系后,点火系的又一大进步,其特点是将点火提前角的机械调节方式改变为电子控制方式,增加了爆震控制内容,能使发动机获得最佳的燃烧,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减少了排放污染。

在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点火控制包括点火提前角控制、通电时间(闭合角)控制和防爆震控制三个方面。

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统一般由电源、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点火控制模块、分电器、火花塞等组成,如图11-5所示。

发动机运行时,ECU不断地采集发动机的转速、负荷、冷却水温度、进气温度等信号,并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有关程序与有关数据,确定出该工况下最佳点火提前角和初级电路的最佳导通时间,并以此向点火控制模块发出指令,点火控制模块根据ECU的点火指令,控制点火线圈初级回路的导通和截止。

当电路导通时,有电流从点火线圈中的初级线圈通过,点火线因此时将点火能量以磁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初级线圈中电流被切断时,在其次级线圈中将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动势(15~30kV),经分电器送至工作气缸的火花塞,点火能量被瞬间释放,并迅速点燃气缸内的混合气,发动机完成做功过程。

 

目前使用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点火系统主要对点火提前角、点火线圈初级绕组通电时间和爆震进行控制。

1)点火提前角控制

在点火提前角控制系统中,根据有关传感器送来的信号,ECU计算出最佳点火时刻。

输出点火正时信号、控制点火器点火。

通常情况下,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

(1)初始点火提前角

初始点火提前角为原始设定的,也称为固定点火提前角。

对于丰田汽车的发动机来讲,其值为上止点前10°此外,在下列之一情况出现时,实际点火提前角等于初始点火提前角:

①当发动机起动时,因为这时发动机转速变化大,无法正确计算点火提前角;

②当发动机转速在400r/min以下时,原因同①;

③当故障诊断端子对地短路时;

④当发动机ECU内的后备系统工作时。

(2)基本点火提前角

基本点火提前角通常以二维表的形式储存在CPU的ROM存储器中,又分为怠速和正常行驶两种情况。

①怠速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

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怠速触点闭合时所对应的基本点火提前角。

其值还根据空调是否工作及发动机的怠速转速略有不同。

如空调工作时,随着发动机怠速的目标转速的提高,应适当地增加点火提前角,以利于发动机运转速度的稳定,此时怠速基本点火提前角定为8°。

空调不工作时,怠速基本点火提前角则定为4°。

由此可见,两种情况所对应的实际点火提前角应分别伪18°和14°。

②正常行驶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

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打开时所对应的基本点火提前角。

该值主要是依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用进气量表示)而定。

ECU根据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利用查表法从CPU的ROM存储器中找出基本点火提前角的最佳值即可。

(3)点火提前角的修正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点火系初始点火提前角与基本点火提前角后,再通过修正方可得到最终的用来进行实际控制的最佳点火提前角。

点火提前角修正一般分为暖机修正、怠速稳定修正、过热修正及空燃比反馈修正。

①暖机修正。

是指当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闭合时,微机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进行修正的点火提前角。

②怠速稳定修正。

是指发动机怠速时,由于负载的变化(如空调、动力转向等动作)会引起转速不稳。

ECU可根据转速差(实际转速与目标转速之差)动态地修正点火提前角。

以利于怠速的稳定。

③过热修正。

是指发动机处于正常行驶运行工况(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无怠速信号输出)时,若冷却水温度过高,为了避免爆震,应适当的减小点火提前角。

④空燃比反馈修正。

是指对装有氧传感器的电在燃油喷射系统进入闭环控制时,ECU通常根据氧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对空燃比进行修正。

2)通电时间控制

对于常见的电感放电式点火系,当点火线圈的初级电路被接通后,其初级电流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

初级电路被断开瞬间初级电流所能达到的值(断开电流)与初级电路接通的时间长短有关。

只有通电时间达到一定值时,初级电流才可能达到饱和使次级电压达到最大值,因此必须保证通电时间足够。

但如果通电时间过长,点火线圈又会发热并使电能消耗增大。

最佳通电时间控制要兼顾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当蓄电池的电压变化时,也将影响初级电流。

如蓄电池电压下降时,在相同的通电时间里初级电流所达到的值将会减小,因此必须对通电时间进行修正。

3)爆震控制

汽油发动机是利用火花塞提供的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使火焰在混合气内不断传播进行燃烧的过程。

火焰在传播途中,如果压力异常升高时,一些部位的混合气不等火焰传到,自己就着火燃烧,造成瞬时爆发燃烧,这种现象称为爆法。

要消除爆震,常采用抗爆性能好的燃料、改进燃烧室结构、加强冷却液循环、推迟点火时刻等方面的措施。

尤其是推迟点火时刻对消除爆震有明显的作用。

3、怠速转速系统

所谓怠速转速,通常是指发动机在无对外功率输出(不向传动系输出动力)情况下的稳定运转速度。

1)怠速控制的目的

怠速转速过高,会增加燃油消耗量,因此怠速转速应尽可能降低。

同时怠速转速不应过低,这是因为怠速使用条件下,如起动状态、冷机运转、空调制冷装置使用、自动变速器或动力转向何服机构的接入以及电器负荷增大等情况,它们都会引起怠速转速变化,使发动机运转不稳甚至引起熄火现象。

电控发动机处在怠速工况时,节气门处于全关闭状态,空气通过节气门缝隙及绕过节气门的怠速调节通道进入发动机,由空气流量传感器(或过气压力传感器)检测该进气量,并根据转速及其他修正信号控制喷油量,使输出转矩与发动机本身内部阻力短相平衡,保证发动机在怠速下稳定运转。

当发动机的内部阻力矩发生变化时,怠速运转转速会发生变化,发动机怠速控制系统的功能就是由ECU自动维持发动机怠速稳定运转。

2)怠速控制原理和内容

如图11-6所示,控制电脑首先需要用怠速开关信号、转速信号等来检测怠速状态,并且只能在这种状态下才实施怠速控制。

控制时控制根据从各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所决定的目标转速与发动机的实际转速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得出的差值,确定相当于目标转速的控制量,去驱动控制空气量的执行机构。

除上述最基本的稳定怠速控制之外,怠速控制一般还包括:

起动后控制、暖机过程控制、负荷变化预控制、电器负荷变化控制等几方面内容。

总之怠速控制的实质就是对怠速工况的过气量进行控制,以控制怠速转速。

 

3)怠速控制执行机构

怠速控制系统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控制节气门旁通空气道中空气流量的旁通空气式;二是直接控制节气门关闭位置(节气门最小开度)的节气门直动式,如图11-7所示。

两种类型都是通过调节空气通路截面的方法来控制空气流量的。

其中旁通空气式的控制方式有:

步进电机式怠速控制系统、旋转滑阀式怠速控制系统、附加空气阀式怠速控制系统等。

 

4、废气再循环系统

1)废气再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在排放法规中规定了汽车排出气体中氢氧化合物(NOx)的排放量。

NOX是混合气在高温下燃烧时,混合气中的N2和O2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

燃烧温度越高,排出的高浓度NOx越多,汽油机排放的NOX主要是NO。

废气再循环(EGR)就是把一部分排气引入进气系统中,和混合气一起再进入气缸中燃烧,废气的加入,能有效地抑制燃烧温度的升高,NOX的排量随着燃烧温度下降急剧减少。

废气再循环作为降低NOX排放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广泛使用。

2)废气再循环的控制

由于采用EGR而使混合气的着火性能和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因此,应进行适量的EGR控制。

EGR的控制量指标大多采用EGR率,即控制再循环废气量与进气总量(吸入空气量和再循环废气量之和)的比值。

过度的废气再循环将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在怠速、低转速小负荷及发动机处于冷态运行时,再循环的废气将会明显降低发动机性能。

因此应根据工况及工作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

根据发动机结构不同、进入进气歧管的废气量一般在6%~23%之间变化。

进行EGR控制时,ECU根据各种传感器信号控制EGR率,在降低排气污染的同时保证发动机的性能。

具体地说:

①在低速、低负荷时,由于供油量少,燃烧易变得不稳定,应降低EGR率;在高速、大负荷时,为了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也应降低EGR率。

②怠速时,燃烧温度不高,NOX的排出量不高,一般关闭EGR阀。

否则发动机工作不稳定。

③水温过低时,混合气供应不均匀,燃烧不稳定,而且燃烧温度低,一般关闭EGR阀,并随着水温升高逐渐使EGR率增大。

④在发动机起动时,一般关闭EGR阀,保证发动机顺利起动到稳定工况。

⑤空气温度也会影响EGR率,空气温度过低也应适当降低EGR率。

3)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

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的原理是采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发动机工作工况,将之输入发动机控制电脑,由发动机控制电脑计算出在此工况下的EGR循环率,通过执行器控制EGR阀的开度来确定废气再循环量,原理如图11-8所示。

目前车辆上采用的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有普通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可变EGR率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式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三种。

(1)普通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

普通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由传感器、发动机的ECU、废气再循环控制阀、废气再循环电磁间等组成。

这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发动机工作时,ECU根据各传感器,如曲轴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点火开关等送来的信号,确定发动机目前在哪一种工况下工作,以输出指令,控制废气再循环电磁阀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打开或关闭。

使排气再循环进行或停止。

 

(2)可变EGR率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

可变EGR率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用在开环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量。

图11-9中真空控制阀是一个真空调节阀。

当打开电磁阀时,使大气与定压阀室相通,使得EGR阀的真空度变小,使EGR阀开启量变小,EGR率减小。

于是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启时间来控制EGR阀的开启量,也就能控制废气再循环量。

 

(3)闭环控制式废气再循环系统

在开环控制式废气再循环系统中,EGR率只受ECU预先设置好的程序控制,不检测发动机各种工况下的EGR率,因此无反馈信号,而在闭环控制式废气再循环系统中,ECU以EGR率作为反馈信号实现闭环控制。

在这种系统中,在EGR控制阀上增加了一个EGR位置传感器,并利用电位计将EGR阀的开度(位置)转变为相应的电压信号,反馈给ECU作为控制废气再循环的参考信号,以便ECU精确地控制EGR率。

10.2汽车安全气囊电控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是轿车上的一种辅助保护系统,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十分有效的防撞保护。

当车辆时速超过30km/h并受到来自在车辆纵轴线左右30°范围内发生碰撞事故,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气囊立即接通充气元件中的电雷管引爆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气囊就会迅速充气膨胀,冲破缓冲垫(装饰板),在30ms内迅速在乘员与车辆之间形成一道柔软的弹性屏障,使乘员免受伤害。

当撞击发生后,气囊随即自动放气,它不会妨碍车内人员出逃,也不影响他们的视线。

安全气囊系统有下列几种形式:

安装在方向盘内的驾驶员安全气囊,安装在仪表板内的副驾驶席安全气囊,安装在车门上的侧面安全气囊,安装在前排椅背上的后排座椅安全气囊。

它们分别用来在汽车碰撞时保护驾驶员、副驾驶员及乘客。

汽车安全气囊电控系统主要由碰撞传感器、SRS控制电脑、SRS指示灯和气囊组件四个部分组成。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范围内的高速碰撞时,安装在汽车前端的碰撞感知器与SRS控制电脑安装在一起的防护碰撞传感器检测到汽车突然减速的信号,使其两传感器的触点闭合,将减速信号传到SRS控制电脑,通过计算和逻辑判断后,立即向SRS气囊组件内的点火器发出点火指令,点火剂引爆迅速产生大量热量,气体发生器内的充气剂受热释放,将气囊膨胀,隔开人体与车内构件变成弹性碰撞,达到保护人体的目的。

1、安全气囊的组成

安全气囊主要由安全气囊传感器,安全气囊组件和电子控制装置组成。

图11-10所示的是某种双气囊系统的组成部件布置。

主要装置及功能如表11-1所列。

 

图11-10安全气囊组成图

安全气囊装置及功能表11-1

 

2、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1)基本原理

安全气囊控制原理如图11-11所示,安全气囊的作用过程如图11-12所示。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安全传感器和中央碰撞传感器(装有前碰撞传感器时,由安全传感器和中央碰撞传感器或前碰撞传感器)同时检测到的车速突然变化(车辆减速度)信号,在0.01秒之内迅速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

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碰撞强度超过其规定值时,立即引爆安全气囊包内的发火极(即电雷管),使其发生爆炸,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

发火极引爆之后,充气器中的固态氮粒(叠氮钠)迅速气化,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囊,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气囊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完全展开。

在乘员压向气囊的同时,气囊内部的氮气就会因受压而从气囊上的小孔排出,从而减缓撞击力。

如此,缓冲了乘员的冲击,避免了硬碰撞,保护了乘员。

如果膨胀的气囊在受乘员压迫时不泄气,就会将乘员反弹回去,形成第二次碰撞而

 

图11-11安全气囊控制原理图

 

图11-12安全气囊作用过程

2)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过程

如图11-13所示,当点火开关闭合接通仪表电路后,安全气囊系统就开始工作,自检子程序对电器元件进行逐个检查,如有故障,安全气囊故障警示灯将闪亮不熄,提示驾驶员要读取故障码,查出故障进行排除。

如无故障,起动传感器子程序,对传感器进行巡回检测,如果没有碰撞发生,则又返回自检子程序,若一直无碰撞,程序就这样循环下去。

如果汽车发生碰撞,碰撞强度能使传感器输出电信号而没达到使电控装置发出引发气囊膨胀的指令时(碰撞时汽车速度大约为20~30km/h),电控装置就发出引发安全带预紧器的指令,使安全带拉紧,保护乘员。

当碰撞强度很大(碰撞时汽车速度>30km/h),则引爆安全气囊,使之膨胀展开。

若碰撞强度太大使主电源线断路,则备用电源电路仍可保证引爆安全气囊膨胀的用电需要,并使报警灯也同时闪亮。

 

3)安全气囊起安全保护的时间过程

①汽车碰撞0~30ms,电子控制装置接收到传感器电信号并进行判断,若此信号达到或超过引爆的最低数值时,则电子控制装置发出使驱动电路引爆传爆管指令,点燃火药,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此时乘员因惯性和汽车还没产生相对位移。

②汽车碰撞后30~40ms,大量气体经冷却过滤后迅速使气囊膨胀,乘员逐渐向前移动,安全带被拉长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乘员已紧贴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吸收了乘员的惯性冲击能量。

③汽车碰撞后60~110ms,乘员压向安全气囊并使气囊压紧变形,气囊则进一步吸收惯性冲击能量。

由于安全气囊上的排气孔排气,使气囊变软,乘员进一步沉向气囊中,使缓冲作用更加良好。

汽车碰撞后100ms,乘员惯性冲击能量已减弱,危险期已过。

④汽车碰撞后110ms,乘员惯性冲击能量消失,在安全带作用下将其拉回座椅上,气囊中气体也排出大部分,整个过程基本结束。

从汽车碰撞到乘员因惯性与车身产生相对位移后而碰撞受伤的时间间隔大约为50ms,而安全气囊也正好抢在这50ms之前,大约只为30ms的时间,在乘员与车身之间形成一道柔软的弹性保护气囊,减少受伤程度。

3、防止安全气囊误开的措施

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及其乘员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高速运动到静止,急需安全气囊来吸收缓冲由此产生的巨大惯性力。

但在正常运行时,若安全气囊不适时的错误打开,也会给乘员和安全行驶造成伤害,所以安全气囊系统都必须设有防止安全气囊误开的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①配备多个安全气囊传感器。

在汽车前部不同的位置设有多个安全气囊传感器,只有全部的传感器所感知的碰撞强度都达到或超过设定强度后,都向电子控制装置输入电信号时,才能使电子控制装置开始工作,缺一不可。

②存储安全气囊引爆展开的最低碰撞强度信号。

碰撞强度大,也就是汽车的减速度值大。

为避免误膨胀必须要保证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紧急制动时,安全气囊不会打开。

因此,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最小减速度值要大于紧急制动时的减速度值。

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最小减速度值(最小碰撞强度信号值)都存储在电子控制装置的程序中。

不同的国家生产的汽车,因国情不同,各自法规不同,这一数值有所不同。

但确保乘员安全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要掌握不同数值的真正含义,按要求规范使用安全气囊。

4、容易引起安全气囊误膨开的因素

在以下条件下会引起安全气囊误开,必须防范。

①温度过高,引起火药燃烧而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②电磁波信号干扰,引起电子控制装置误动作,如车内使用大功率移动电话等也可能使安全气囊展开。

③进行汽车维修作业时,操作不规范,也会引起安全气囊误展开。

5、安全气囊作用注意事项

1)安全气囊的正确使用

①安全气囊必须和安全带配合使用。

安全气囊属于辅助性防撞装置,只有和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驾驶员和乘客在汽车运行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②及时排除安全气囊的故障。

发现安全气囊系统故障,必须即时排除,绝对不能带病运行,否则会产生两种严重后果。

一种是若汽车发生重度碰撞时,需要安全气囊膨胀展开起安全保护作用,它却不能工作。

另一种则是在汽车正常运行安全气囊不应工作时,它却突然膨胀展开,给司机和乘客造成不应有的意外伤害,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③不要人为碰撞安全气囊传感器。

安全气囊传感器对碰撞冲击很敏感,所以在对汽车进行维修作业,若有可能对传感器造成碰撞冲击时,应先将传感器拆下,以免安全气囊不必要的突然展开,待维修竣工后,再装好传感器。

④按规范保管好安全气囊系统元器件。

因安全气囊系统中有火药、传爆管等易燃易爆物品,所以其运输保管必须严格按规范进行,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安全操作规范

①安全气囊系统元器件要保证原厂包装、单独、恰当的运输,妥善保管。

②非安全气囊专业维修人员不得进行安全气囊的检查、维修工作。

③不能使安全气囊的元器件受85℃以上的高温。

④不能任意改动安全气囊系统的线路和元器件结构。

⑤不能在装有安全气囊的部位粘贴饰物、胶条及摆放任何物品。

⑥未成年儿童和身材短小乘员,乘坐有安全气囊的车辆时要坐后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