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163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宁夏银川二中三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陈绍举

土司制度的源头是两汉时期的羁縻制度【注】。

汉朝推行的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让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元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当时只在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设置土司机构。

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明袭元制并大为开拓,将土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区、遍设土司,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

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区的大小、土司区的分布和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如土司管辖区的缩小、土司势力的减弱、贡赋制度的严密、征调的频繁、奖惩的严厉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

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只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的统治;同时又规定各民族首领必须承认其辖境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比羁縻制度更加严密。

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唐、宋各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不断往来,社会发展很快,元朝在总结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

设立各种土司职务,任用各级土司土官,规定土司义务。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

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中央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在产生的初期无疑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还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8期,有删改)

【注】羁縻制度:

我国古代统治者用以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

羁縻,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羁,马络头也。

縻,牛缰(牛绳)也”,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縻制度是土司制度的初始阶段,起源于两汉时期,到唐代发展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的中央王朝开始让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B.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管理制度,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王朝的爵位,服从中央的管理,统治当地原有的民众。

C.土司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某一个区域的大领主,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依靠中央王朝划疆分治,由中央王朝册封的爵位还可以世袭。

D.土司制度的衰败是因为土司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当地人民群众不断的反抗斗争,以及土司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对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的羁縻州府县制任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担任首领并授予他们各种官职名号的方法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B.清朝的结束也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终结,虽然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于明末大致相同,但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以致到了清末土司制度彻底消亡。

C.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在总结汉、唐、宋的羁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为了克服羁縻制度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D.土司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促进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文化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大力发展、完善,最终使土司制度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成为明朝统治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制度。

B.土司接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规定的贡赋,还承担政治、经济、军事等工作。

C.土司是土地的绝对拥有者,掌握着辖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大权,也有诉讼、刑罚的权力,对辖境民众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D.土司制度在最开始是进步的,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央王朝与当地的和平友好关系,巩固了边疆的统一。

1.A2.B3.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也。

少慷慨,有志功名。

侯景之乱,于乡里聚徒。

是时张彪为吴郡太守,引为将帅。

彪徙镇会稽,子隆随之。

及世祖讨彪,彪将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皆降,而子隆力战败绩。

世祖义之,复使领其部曲。

板为中兵参军。

世祖嗣位,子隆领甲仗宿卫。

天嘉元年,封益阳县子,邑三百户。

二年,除明威将军、庐陵太守。

时周迪据临川反,东昌县人修行师应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锋甚盛。

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四年,周迪引陈宝应复出临川,子隆随都督章昭达讨迪。

迪退走,因随昭达逾东兴岭,讨陈宝应。

军至建安,宝应据建安之湖际以拒官军,子隆与昭达各据一营,昭达先与贼战,不利,亡其鼓角,子隆闻之,率

兵来救,大破贼徒,尽获昭达所亡羽仪甲仗。

晋安平,子隆功最,迁假节、都督武州诸军事,将军如故。

华皎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

及皎败于郢州,子隆出兵以袭其后,因与王师相会。

进爵为侯。

寻迁荆州刺史。

是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绥集夷夏,甚得民和,当时号为称职。

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

太建元年,进号云麾将军。

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赠散骑常侍,谥曰威。

子之武嗣。

之武年十六,领其旧军。

随吴明彻北伐有功,官至王府主簿、弘农太守。

明彻于吕梁败绩,之武逃归,为人所害,时年二十二。

子隆弟子才,亦有干略,从子隆征讨有功,除南平太守,封始兴县子,邑三百户。

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四十二。

(节选自《陈书·列传十六》,有删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B.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A.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A.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为表字。

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

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

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

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子隆坚守节操,受到重用。

侯景叛乱时,他在家乡召集徒众,后随张彪镇守会稽。

世祖讨伐张彪时,其余部将都投降了,只有陆子隆奋力作战。

虽然失败了,却被世祖委以重任。

B.陆子隆足智多谋,战功卓著。

二年,周迪造反时,修行师响应,攻击子隆,遭遇埋伏,大败;四年,子隆抓住战机,大破陈宝应;华皎在郢州战败,子隆出兵击其后背,亦胜。

C.陆子隆治理有方,深得民心。

在治理荆州时,陆子隆积极修建城郭,安抚民众,与百姓和睦相处,当地百姓认为他很称职。

后来当地官吏和百姓上表请求为他立碑,称颂其功绩。

D.陆子隆死后得到追赠,泽被后代。

由于他生前功劳巨大,弟弟陆子才被任命为南平太守,儿子陆之武官至王府主簿、弘农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华皎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

(5分)

(2)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

(5分)

4.A5.D6.D

7.

(1)华皎造反,因为陆子隆所居之地正是他心腹之地,华皎非常忧虑,一再派遣使者招求引诱,陆子隆不顺从。

(得分点:

“以”“愚”“招诱”三处每处1分,句子通顺2分。

(2)三年,官吏和民众到京城上书朝廷,请求立碑颂扬赞美陆子隆的功绩,皇帝下诏令许可立碑。

(得分点:

“诣”“颂美”“许”三处每处1分,句子通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别贾岛

姚合

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

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8.这首诗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歌的尾联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8.这首诗塑造了贾岛“苦吟诗人”的形象。

(2分)首联,写他出身低微,因为家贫而被迫赁身寺庙;志向远大,不愿作一住山之人颔联,写他读书勤奋,因博览群书而下笔有分量;读书夜以继日,睡眠很少。

颈联,写他潜心苦吟,粗野鄙陋的人不与他来往;身体瘦削,形容枯槁。

(3分,每点1分)

9.

(1)点明离别的时间。

时当秋季,秋风萧瑟,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更增添了别理的悲伤。

(3分)

(2)点题,作者因为贾岛要去千里之外的远方,想到“谁与我相亲”,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鹏是由鲲演变而来的,鹏在腾飞之时,力大无比,“____,____”两句描写了鹏南徙起飞时的壮观情景。

(2)壶口瀑布飞流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气势雄伟。

《蜀道难》中与之情景相近的两句是:

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自叙嫁人后辛勤劳作,起早睡迟,没有一日懈怠的两句是:

____,____。

10.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

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

一般人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

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挑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

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

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

“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

”王十二说:

“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灵光一闪,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进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

“把眼睁大!

”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

“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

”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

店员说:

“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

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它吸铁石。

”原来王十二是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神不神?

神医吧。

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上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

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

有人朝他喊:

“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

“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

”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

“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

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

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被撞断了,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

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大汉叫着:

“快救我呀!

”声音大得震耳朵。

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

“别动,我来。

人们扭头一瞧,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

“有救了。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顺手从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

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毛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把滚烫的湿毛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

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地赛猪嚎。

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

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

“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

“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

”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

只有一位老人看出门道,说:

“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

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

”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

“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天津卫码头人才济济的背景,在天津卫打拼的人要有能耐、有绝活儿,否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出对神医王十二的描写。

B.神医王十二的两段故事,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这是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同时也说明神医王十二的病人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百姓。

C.文中写铁匠的“纳闷”,目的是引出对吸铁石以及王十二能够使用吸铁石给铁匠治眼的具体原因的介绍,以此表现神医王十二的特点:

急中生智,手到病除。

D.被马车撞的大汉是一个比较莽撞的人,加上酒喝多了,没有躲避而被撞飞到街边的墙上,获救之后他用“老子活了”来表达对王十二的感谢之情。

E.文章十分口语化,作者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面对面向听众讲述故事。

比如“神不神?

神医吧。

再一段更神”,用询问的口吻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下文。

(2)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在刻画神医王十二的形象时,具体使用了哪些手法?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神医王十二给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8分)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

(1)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交代了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王十二治疗病人的故事。

(2分)

(2)体现了主人公王十二的高明的医术。

王十二在天津卫被称为“神医”,是因为其医术高超。

(2分)(3)明确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情节紧紧围绕“神医王十二”展开,描述了他两次救人的故事。

(2分)

(3)

(1)反衬(对比)手法。

用天津卫城里城外能够“妙手回春”的名医之多来反衬“神医”之少、之绝。

(2分)

(2)侧面描写。

在医治铁匠、醉酒者时,用周围的人的反应来表现王十二医术的高明。

(2分)(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通过治病时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神医王十二做事干脆利索、思维清晰敏锐、为人豪爽稳重的形象。

(2分)

(4)

(1)对工作精益求精。

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2分)

(2)乐于助人的品格。

无论是救治铁匠还是救治被马车撞伤的醉酒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

(2分)(3)热爱新鲜事物。

神医王十二十分喜爱新鲜事物,在去除铁匠眼中的铁屑时就使用了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吸铁石。

(2分)(4)善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神医王十二都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对眼中有铁屑的铁匠,他用吸铁石;对肋骨插入墙缝的醉酒者,他用热毛巾捂其口鼻,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肋骨拔出来(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路明

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

1937年年末,乌镇沦陷。

当时木心10岁,“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

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

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有的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木心和茅盾是远亲,孙家花园和茅盾故居在一条街道的两端。

茅盾到上海做事,在乌镇留下一屋子欧美文学经典。

年少的木心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得了‘文学胃炎症’”。

书读多了,他便尝试着创作。

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家人看了他的诗,商讨:

“弟弟年纪这样轻,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

”木心写道:

“我知道他们的忧虑。

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做和尚的。

19岁时,他借口养病,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

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专心读书、写文章。

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

从夏初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雪化时,交出三大篇论文-—《哈姆莱特泛论》等,不为发表,不求成名。

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

“人家出洋留学,我只见过平静的湖。

人家打过仗,我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

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1948年,木心短暂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巨幅画像。

后因此事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

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大陆。

不久他在解放军部队中做宣传工作,因自小患肺结核,一边咯血,一边扭秧歌、打腰鼓。

“文革”时,他先是在本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

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

后来被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

某夜他乘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自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

他在烟纸背后写,在写交待材料的纸上写,夜里没有灯,就盲写。

他前后写下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他藏在破棉絮里带出来。

这65万字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有的只是他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以及断续写下的诗。

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木心说,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1982年,木心旅居美国。

在纽约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里,他以绝笔的心情日日写作,写出了大量的论文、随笔、小说和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为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

后来,陈丹青整理了那五年的五册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而是木心的个人文学记忆,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

这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也是文学的福音书。

2006年,在孙家花园的废墟上新建起一座二层小楼,周围香樟、榆树丛生,名曰“晚晴小筑”,那是木心晚年隐居之所。

此时他在乌镇已无一个亲人,他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

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

用木心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合适的:

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

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

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

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木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木心小时候的文笔特别素净,这与他大量阅读形成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这种素净的文笔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以及他一生的命运。

B.木心在19岁时就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以养病为名一个人在莫干山专心读书、写文章,将近一年时间中写了三大篇论文,但不是为了发表和扬名。

C.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是木心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在动荡的年代太过安逸是一种原罪,是需要改正的,于是他积极加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行列。

D.“晚晴小筑”是木心最后的归宿,作为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他就如自己喜爱的陶潜一样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孤独无助地去世。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肉体上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一直是古希腊、意大利文明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木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请结合文本概括。

(6分)

(3)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中“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这句话的作用。

(6分)

(4)为什么说“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是读木心合适的总结?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究。

(8分)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想法:

小时候认为写诗要像杜甫那样。

(2分)

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