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133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docx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

学案博苑

2012-01-140734

5d56b7b40102du21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复习学案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许多记者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例示

    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④凤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