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985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docx

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

2018年护士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知识点储备

静脉输液法: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

  3.输入药物,达到控制感染、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各种中毒、严重感染等病人。

  4.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常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5.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常用溶液和作用

  1.晶体溶液

  2.胶体溶液

  3.静脉营养液用于供给病人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

常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

  1.周围静脉输液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2.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法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较固定,且行径表浅,易于穿刺,可以输液,但不宜多次穿刺。

  (四)输液速度的调节

  1.调节输液速度的原则2.输液速度的计算3.输液泵的使用

  (五)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

  1.溶液不滴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4.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3.静脉炎4.空气栓塞

 静脉输血法:

  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称为静脉输血法。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于失血、失液导致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

  2.补充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

常用于严重贫血病人。

  3.补充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常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等。

  4.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

常用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利于止血,可预防及控制出血。

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1.全血

  2.成分血是指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加工成各种高浓度的血液制品,再根据病人治疗需要,有针对性地输入有关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输血方法。

  (三)静脉输血法

  1.输血前准备2.直接输血法3.间接输血法将抽出的供血者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给病人的方法称为间接输血法。

4.注意事项

  (四)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大量输血后反应5.其他反应

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领取

  

(1)病区设有药柜,应备有一定数目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

  

(2)剧毒药和麻醉药,病区也备有固定数目,应凭医生处方和空安瓿领取补充。

  (3)病人日常口服药,一般根据医嘱由中心药房负责核对、配药,病区护士负责领取,经再次核对后发药。

  二.药物治疗原则

  1.应根据医嘱给药护士必须严格遵医嘱给药,但也不可盲目执行;对有疑问的医嘱,应确认无误方可给药;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正确实施给药

  4.密切观察

  5.作好用药指导

  三.给药的途径

  给药的途径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治疗需要而决定的。

给药途径包括:

口服、吸入、舌下含化、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等。

  【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既经济又安全的给药方法。

  

(一)方法

  1.备药

  

(1)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核对服药本及小药卡,无误后按床号顺序将小药卡插入发药盘内,放好药杯。

  (3)根据服药本上的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按床号顺序,进行配药。

  (4)认真检查药物质量,根据药物不同剂型采取相应取药方法。

一般先取固体药,再配液体药。

一个病人的药配好后,再配另一病人的。

  2.发药

  3.发药后处理

  

(二)注意事项

  1.发药前应了解病人有关资料,如病人因特殊检查或手术而禁食,或病人不在,不能当时服药,应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进行交班。

  2.发药时,如病人提出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再耐心解释,协助服药;如更换药物或停药,应及时告知病人。

  3.根据药物性能,指导病人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雾化吸入疗法】:

  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

特点:

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以下,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1.目的

  

(1)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帮助祛痰,改善通气功能。

常用于气管切开术后、痰液黏稠等。

  

(2)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以消除炎症,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用于胸部手术前后、呼吸道感染等。

  (3)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状况。

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等病人。

  (4)治疗肺癌,可间歇吸入抗癌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2.超声雾化吸入器的结构

  

(1)超声波发生器

(2)水槽和晶体换能器(3)雾化罐和透声膜(4)螺纹管和口含嘴

  3.原理

  4.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5.操作方法

  6.注意事项

  【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的方法。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6.注射药液应现用现配

  7.排尽空气

  8.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9.注药前检查回血

  10.减轻病人疼痛的注射技术

  

(二)注射前准备

  1.用物准备2.药液抽吸法

  (三)各种注射法

  1.皮内注射法2.皮下注射法3.肌内注射法4.静脉注射法5.股静脉注射法

药物过敏试验法: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易引起过敏反应,人群中约有5%~6%对青霉素过敏,而且任何年龄、任何给药途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时间,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制剂前都应先作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

  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系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2.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

  3.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方法

  4.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

(2)血清病型反应(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二)其他药物过敏试验法

  1.链霉素过敏试验法链霉素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但病死率较青霉素高,故应引起重视,使用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

  2.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间隔超过1周者,如再使用,应重作过敏试验。

  3.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普鲁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极少数病人用药后可发生过敏反应,故首次使用普鲁卡因前,应作药物过敏试验。

  4.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细胞色素C是一种辅酶,可引起过敏反应,在用药前应先作过敏试验。

  5.碘过敏试验法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作肾脏、膀胱、胆囊、支气管、心血管、脑血管造影,在造影前1~2天应先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作碘造影检查。

排泄护理

  排尿的护理:

  

(一)尿液的评估

  1.正常尿液的观察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苦,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

  2.异常尿液的观察

  

(二)影响排尿的因素

  1.年龄和性别2.饮食与气候3.排尿习惯4.治疗因素5.疾病因素6.心理因素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潴留2.尿失禁

  (四)导尿术

  (五)导尿管留置术

  1.概念指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以引流尿液的方法。

  2.目的

  3.操作方法

  4.护理措施

  排便的护理:

  

(一)粪便的评估

  1.正常粪便的观察2.异常粪便的观察

  

(二)影响排便的因素

  1.年龄2.饮食3.排便习惯4.活动5.心理因素6.治疗因素7.疾病因素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1.腹泻

  

(1)概念: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不成形,甚至呈水样。

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肠鸣、里急后重等症状。

  

(2)护理措施

  2.大便失禁

  

(1)概念:

指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受意志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2)护理措施

  3.便秘

  

(1)概念:

指排便次数减少,无规律性,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

常伴有头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疲乏无力等症状。

  

(2)护理措施

  (四)灌肠法

  灌肠法分为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两种。

不保留灌肠法包括:

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

现分述如下:

  1.大量不保留灌肠

  2.小量不保留灌肠常用于腹部、盆腔手术后,以及保胎孕妇、危重病人、病儿及年老体弱病人等。

  3.清洁灌肠 是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

  4.保留灌肠 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五)排气护理

  1.肠胀气病人的护理2.肛管排气法

冷热疗法

  冷疗法:

  

(一)冷疗的作用

  1.控制炎症扩散冷可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减慢,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的活力,限制了炎症的扩散。

适用于炎症早期的病人。

  2.减轻疼痛冷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

冷也可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减轻由于组织充血、肿胀而压迫神经末梢所导致的疼痛。

临床上常用于牙痛、烫伤等病人。

  3.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减慢,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出血。

常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局部软组织损伤早期的病人。

  4.降低体温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蒸发等物理作用,来降低体温。

临床上常用于高热、中暑等病人。

对脑外伤、脑缺氧病人,可利用局部或全身用冷,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需氧量,以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二)冷疗的影响因素

  (三)冷疗的禁忌证

  (四)冷疗的方法

  热疗法:

  

(一)热疗的作用

  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利于组织中毒素的排出;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因而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因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从而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及组织修复,使炎症局限。

  2.缓解疼痛

  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体表血流增加,因而相对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4.保暖

  

(二)热疗的影响因素

  1.用热方式2.热疗的部位3.热疗面积4.热疗时间5.温度差6.个体差异

  (三)热疗的禁忌证

  (四)热疗的方法

  热疗的方法有干热法和湿热法两种,干热法包括热水袋、红外线、鹅颈灯等;湿热法包括湿热敷、热水坐浴、温水浸泡法等。

病人饮食的护理

  医院饮食:

  医院的饮食通常可分三大类,即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一)基本饮食

  基本饮食包括:

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

  1.普通饮食

  2.软质饮食

  3.半流质饮食

  4.流质饮食

  

(二)治疗饮食

  医院治疗饮食种类很多,介绍如下:

  1.高热量饮食

  2.高蛋白饮食

  3.低蛋白饮食

  4.低脂肪饮食

  5.低盐饮食

  6.无盐低钠饮食

  7.少渣饮食

  8.高膳食纤维饮食

  9.低胆固醇饮食

  10.要素饮食

  (三)试验饮食

  饮食护理:

  

(一)影响饮食的因素

  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病理因素

  

(二)饮食护理措施

  1.促进病人食欲2.协助病人进餐根据病情

  鼻饲法:

  

(一)概念和目的

  1.概念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经管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及药物的方法。

  2.目的供给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流质食物、水分及药物。

适用于昏迷、口腔疾患、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拒绝进食的病人,以及早产儿、病情危重的婴幼儿和某些手术后或肿瘤病人。

  

(二)操作方法

  1.插入胃管的方法2.拔出胃管的方法3.注意事项

  出入液量的记录:

  

(一)目的

  正常人每昼夜的液体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

记录病人24小时出入液量,可以了解病情,为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适用于休克、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以及心脏病、肾病、肝硬化伴腹水等病人。

  

(二)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1.每日摄入量2.每日排出量

  (三)记录方法

  1.出入液量可先记录在出入液量记录单上,晨7时至晚7时,用蓝笔;晚7时至次晨7时,用红笔。

  2.晚7时,作12小时的小结;次晨7时,作24小时总结,并记录在体温单相应栏内。

  3.记录要求准确、及时、具体,字迹清晰。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产生与生理调节

  

(1)体温的产生:

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2)体温的生理调节: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散热方式

  2.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体温

(2)生理性变化

  3.异常体温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

  1.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的种类:

包括口表、肛表、腋表,分别用来测量口腔、直肠、腋下温度。

  

(2)其他:

如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

  (三)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脉搏的评估

  1.脉搏的概念 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动脉这种有节律的搏动称为脉搏。

  2.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脉搏

  1.异常脉搏的观察2.异常脉搏的护理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1.测量部位 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

常用的是桡动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2.测量方法 触诊法,以桡动脉为例。

  3.注意事项

  

(1)诊脉前,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20~30分钟后再测。

  

(2)不可用拇指诊脉,以防拇指小动脉搏动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3)为偏瘫病人测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口腔护理:

  特殊病人口腔护理适用于高热、昏迷、禁食、鼻饲、口腔有疾患、大手术后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人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防止口臭、口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黏膜、舌苔的变化,以及有无特殊口腔气味,以提供病情观察的动态信息。

  

(二)用物

  1.治疗盘治疗碗、漱口溶液浸湿的棉球,弯止血钳1把,镊子1把,压舌板1个,小茶壶或杯子(内盛漱口水),弯盘,吸水管,漱口溶液,手电筒,治疗巾,必要时备开口器;液状石蜡、冰硼散、西瓜霜、制霉菌素甘油、金霉素甘油等外用药。

  2.常用漱口溶液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头发护理:

  

(一)床上梳发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护士协助梳发。

  1.目的

  

(1)梳发可按摩头皮,促进头皮血液循环。

  

(2)除去头发污秽,使病人整洁、舒适、美观。

  (3)维护病人自尊、自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用物治疗巾、梳子、30%乙醇和纸1张(用于包脱落的头发),必要时备橡皮圈或发夹。

  3.操作方法

  

(二)床上洗发

  (三)灭头虱、虮法

  1.常用灭虱药液

  2.操作方法发现病人有头虱,应及时杀灭。

  3.注意事项

  皮肤护理:

  

(一)淋浴和盆浴

  适用于病情较轻,生活能自理,全身情况良好的病人。

  1.目的2.操作方法3.注意事项

  

(二)床上擦浴

  适用于病情较重,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1.目的2.操作方法3.注意事项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一)概念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又称为压力性溃疡。

  

(二)压疮发生的原因

  1.力学因素

  2.理化因素刺激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床单皱褶、床上碎屑等,损害皮肤。

  3.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的病人皮肤组织较薄,抵抗力弱,一旦受压,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易导致皮肤破损。

常见于长期发热、年老体弱、水肿、瘫痪、昏迷及恶病质等病人。

  4.受限制的病人使用石膏绷带、夹板及牵引时,松紧不适,衬垫不当,均可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三)压疮的好发部位

  (四)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五)压疮的预防

  (六)压疮的护理

 晨晚间护理:

  

(一)晨间护理

  晨间护理一般在清晨诊疗工作前完成。

  1.目的

  

(1)使病人清洁舒适,预防压疮及肺炎等并发症。

  

(2)保持病室及病床的整洁、舒适、美观。

  (3)观察和了解病情,为制订诊断、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4)进行心理护理及卫生宣传,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

  2.护理内容

  

(1)问候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留取标本,更换引流瓶,必要时关闭门窗,遮挡病人。

  (3)放平床上支架,协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帮助病人梳头,协助病人翻身,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擦洗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

  (4)整理床单位,酌情更换床单、被罩、枕套及衣裤。

  (5)注意观察病情,了解病人夜间睡眠情况,并进行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

  (6)整理病室,酌情开窗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二)晚间护理

  1.目的

  

(1)保持病室安静,病床整洁,使病人清洁、舒适,易于入睡。

  

(2)注意观察病情,了解病人心理需求,作好身心护理,预防并发症。

  2.护理内容

  

(1)协助病人排便,进行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帮助病人梳头、热水泡脚,为女病人清洁会阴部。

  

(2)检查病人皮肤受压情况,擦洗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及骨隆突处,协助病人翻身,安置舒适卧位。

  (3)整理床单位,需要时更换床单、被罩、枕套及衣裤。

必要时增减毛毯及盖被。

  (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酌情开关门窗,保持病室安静,消除噪声,调节室内光线(关大灯,开地灯),保持病室光线暗淡。

  (5)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睡眠情况,注意观察病情,酌情处理。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概念

  实际工作中,医院内感染多使用狭义的概念,即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是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二)分类

  医院内感染按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病人所引起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

在病人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致病;当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时,引起的机体感染。

  (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

  2.环境污染严重,病原体来源广泛。

医院是病原体汇集的场所,如卫生设施不足或处理不当,感染机会会增加。

  3.易感人群增多。

住院病人中的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的比例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某些治疗方法如化疗等又可降低病人对感染的防御能力。

  4.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病人正常菌群失调,从而耐药菌株增加,使内源性感染增加。

  5.介入性诊疗手段的增多,使因器械污染、皮肤黏膜损伤所致感染的机会增多,如各种导管、穿刺针、内镜等的使用。

清洁、消毒和灭菌:

  

(一)概念

  1.清洁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2.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达到无害化。

  3.灭菌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细菌的芽胞。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

  2.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无菌技术:

  

(一)概念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措施。

  

(二)原则

  1.环境 环境要宽敞,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及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土飞扬。

  2.工作人员 要求着装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操作前要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操作 首先要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隔离技术:

  

(一)概念

  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1.隔离区域的设置

  2.隔离区域的划分

  (三)隔离消毒原则

  1.一般消毒隔离

  2.终末消毒处理

  (四)隔离技术操作法

卧位:

  

(一)卧位的性质

  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卧位通常分为:

  1.主动卧位病人自主采取的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改变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瘫痪等病人。

  3.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有改变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如支气管哮喘病人发作时,因呼吸困难而采取端坐卧位。

  

(二)常用的卧位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2)中凹卧位

  (3)屈膝仰卧位

  2.侧卧位

  3.半坐卧位

  4.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