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96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必记总结图表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概念的形成——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认识并形成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的内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

2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

增加淋巴循环图,以便于学生构建出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空间上的联系,

 

 

要点分析 

一、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1.体液

2.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也是液体,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图1-1

4.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1)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无机盐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和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

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

(3)淋巴

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

与血浆相比,淋巴中水分的含量明显较多,另外,由肠道吸收的脂质绝大部分是经过淋巴运输而进入血液的。

(4)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液渗透压越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二、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

图1-2

课外讨论  

问题:

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不正常的呼吸方式可以导致血液中酸—碱的不平衡,导致呼吸酸中毒(pH过低)和呼吸碱中毒(pH过高)。

血液中存在三种缓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缓冲体系。

可以表示为:

H2O+CO2肺H2CO3血液H+HCO-3

你知道如果呼吸太快、太深或者太浅会出现什么情况?

例题精解  

例1.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例3.人体内的体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根据图解回答:

(1)C液体和D液体分别为________。

(2)A和B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的________结构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通过________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图1-3

、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

Na+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K+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抗利尿激素对水平衡的调节和醛固酮对血钾、血钠的调节,无不体现了反馈调节的机理。

四.血糖的调节

第二节免疫

提醒

①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②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在血糖浓度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1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不提也罢)、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吞噬细胞等。

2免疫器官:

中枢,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神经,淋巴结、脾等—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概念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第三章

理解要点

具体内容

两个要素

同一物种

种群内的个体均属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可见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集合体

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全部个体

两个条件

时间和空间

即物种必须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三个具体单位

①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

②种群是物种的具体繁殖单位。

③种群是物种的具体进化单位。

两个方面

内涵

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一系列特征。

外延

有复杂的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群的特点

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考点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几种种群特征的比较

项目

特征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

密度

单位空间或单位面积中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迁入率

迁出率

种群中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数量的比例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重要因素

年龄结构

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1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退型

②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趋势

性比率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相对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相互关系

注意:

①预测未来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研究种群密度意义: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

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考点3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存活曲线

种群的存活曲线

考点4种群数量的增长

一)“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

1.曲线间的转化

K值变动的原因与调节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

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偏离

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

升。

综合动物生命活动与免疫调节

一、动植物激素的比较

 

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

产生

特定的内分泌腺

一定部位合成(无特定的腺体)

化学

本质

多肽、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脂质

非蛋白质类物质,如吲哚乙酸、乙烯

作用

部位

随血液循环运至相对特定的组织器官

一般无相关特定的部位

相同点

①均起调节作用

②均具微量高效性

③都需由产生部位运至作用部位

二、下丘脑的组成及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下丘脑的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高低、水和盐平衡、内分泌活动、情绪反常等生理过程。

人体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

②分泌:

在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

时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③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

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

生渴觉。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判断

1.神经调节

(1)从结构上看,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存在完整的反射弧。

(2)从反应上看,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1)从调节物质上看,有激素、CO2、H+、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参与

(2)从反应上看,反应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3.神经—体液调节

此种调节方式中反射弧的效应器往往是内分泌腺,神经调控激素的分泌。

如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分泌:

方法技巧

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类别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 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体

液调节

 

观看爱情片时,引起体内性激素水平提高

体液—神

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作用特点

(1)分级调节:

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反馈调节:

其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调节的效果有的可作为

信息反馈给垂体、下丘脑,使其分泌相应的激素增多或减少,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量发生变化。

注意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即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②反馈调节机制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生命系统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如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