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883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模拟卷1.docx

高三历史模拟卷1

南海高中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

(1)

A卷历史试卷(90分钟,100分)

1、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答案从第一题涂卡)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君权至上的后果  

 C.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恩格斯说:

“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

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

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

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3.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

“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

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

”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4.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5.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国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6.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

”列宁的意图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

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別梁红玉的芳尘。

这主要反映了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民族平等思想深人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D.民权意识的增强

8.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B.“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9.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

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

“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问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1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说:

“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一种新局面,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者的互竞侵略,变为协同的侵略。

”这一认识使中国共产党(  )

A.揭示了华盛顿会议的侵略本质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D.明确了反封建必须与反帝相结合

12.古斯塔夫·勒庞在《革命心理学》中说:

“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评价往往有天渊之别……研究法国大革命这一题材的所有作家都相信自己对法国大革命过程的叙述是客观公允的,但他们用以支撑其岐义百出的理论方式一般都是惊人的简单。

有关的文献汗牛充栋,而且内容相互矛盾,他们有意无意的选择,很容易使他们各自的理论得到证明。

”材料说明

A.历史事件有其固有评价B.历史研究应史论结合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D.历史评价应客观公允

二、材料题

13、(25分)中国近代的外交是屈辱的。

但是,随着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外交也逐步走向自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抗战支援了苏联和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使他们有可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场先战胜希特勒。

在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更是起了不容抹杀的巨大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在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的参加,是难以真正解决的。

——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1955年4月24日,亚非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10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亚非会议是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里程碑。

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亚非国家汇成一股新型的政治潮流,为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

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中国取得世界大国地位的原因,并概括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体现。

(4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并分析其实行的国内背景。

(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万隆会议中作出的外交贡献(4分);概括万隆会议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

(9分)

 

14.(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

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

西周分封制

(1)背景:

(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

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

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

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

(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

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卿..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15.(15分)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

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

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

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6分)

 

南海高中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4)

B卷历史试卷(90分钟,100分)

2、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答案涂卡从13题开始涂)

1.《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

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

这反映了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2.宋代有人说:

“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

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

有田方为福。

”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

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恩格斯说,古希腊某执政官的改革使“雅典”这一“民主共和国”,“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

”恩格斯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该该执政官规定

A.公民依据财产多寡参政B.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C.陪审法庭有最高立法权D.公职面向所有阶层开放

4.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13名阁员,在当时居平均水平;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14名阁员,1874年迪斯雷利内阁减至12人;但1905年的坎贝尔——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18人,从此至今总在20名左右浮动。

以上情况说明:

A.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B.英国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C.英国议会的地位不断提高D.英国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张

5.有学者认为: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

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6.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说:

“现在是搞建设,搞建设对于我们是比较新的事情。

早几年在中央范围内就谈过,我们希望建设中所犯的错误,不要像革命中所犯的错误那么多、时间那么长。

我们搞建设,是不是还要经过十四年的曲折,也要栽那么多筋斗呢?

我说可以避免栽那么多筋斗。

因为过去栽筋斗主要是个思想问题,是不认识、不觉悟的问题”。

材料中的“十四年”是指

A.1921-1935年B.1927-1941年C.1931-1945年D.1942-1956年

7.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

“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

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

待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B.分阶段逐步展开C.直接参与国事D.保障人民的权利

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

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A.内外因辩证观点B.西方中心观点C.文化全球化观点D.文化多元化观点

9.“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

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D.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

1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11.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

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

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

以上数据说明: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12.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

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

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其中,多极化趋势在政治领域的新发展是指(  )

A.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B.“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C.国际关系民主化进入新阶段D.受经济全球化推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材料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

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

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

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

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

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

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1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什么是社会结构?

人们常用它来表示社会组织方式。

我们则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经济结构是指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组织方式,政治结构是指国家和政治组织形态,而文化结构则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来代表……当一个系统不稳定时,系统由于其不稳定性会自动调整其内部参数,以使整个耦合系统达到新的稳态。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据材料提取作者关于社会结构诸要素关系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论证。

(12分。

要求:

①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②也可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1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家庭。

1867年被送往英国、德国学习科学、哲学、文学等,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1881年,完成学业的辜鸿铭,埋头研究中华文化。

从1885年,他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陆续将《论语》、《中庸》、《大学》译成英文,在海外刊载和印行。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认为:

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的冷酷;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他用几乎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他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宋炳辉编《辜鸿铭印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辜鸿铭“不遗余力宣传国学”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辜鸿铭宣扬国学的意义。

(9分)

A卷答案:

1.B

2.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由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的自由民不愿意从事手工业,从而导致大量的自由民越来越贫穷,进而使他们的民主意识淡化,最终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灭亡,故选择C项。

A、B两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3.C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

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再撞车”是指法德之间经常爆发战争;二战后,法德和解,共同致力于欧洲一体化建设,就“不再撞车了”,所以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故选C项。

4D

5.C

6.B 本题考查俄国的十月革命。

材料出自列宁的《四月提纲》,列宁提出“由苏维埃加以监督”,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答案为B。

7.D

8.C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这一转移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答案为C。

9.C

10.【知识点】F1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答案解析】B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解读材料信息,“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说明A项错误;1953年正处于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封锁、孤立的外交政策,C、D项表述错误。

材料中“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问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说明其观点是“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11.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二大”的主要功绩。

题干突出的是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因此中共认识到反封建必须与反帝相结合。

答案为D。

12.C

13

(1)原因: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2分)

体现: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2分)

(2)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分)国内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新中国诞生。

(2分)

(3)贡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引申发展为10项原则。

(4分)

影响:

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4分)

(4)发展:

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并且承担了诸如军控等更多的责任。

(3分)

国内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际背景: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潮流;联合国逐渐摆脱美苏控制。

(任意回答三点得6分)

14.评分标准

每个名词分为四个要素,每个要素3分,其中

(1)背景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回答,只答一个角度得1分。

(2)内容要至少答出其中两项,若只答出一项内容得1分。

影响或评价:

“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启蒙运动”必须有对自身和对其他国家两个方面,若只答出一个方面得1分。

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找对相关概念得1分,说出正确的关系得2分。

上述所有内容,必须在知识正确的前提下方可得分,答出了角度但表述错误不得分。

另附三个名词的相关内容,供老师阅卷时参考。

启蒙运动:

⑴背景: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首先从英国开始,高潮在法国,后传播到美洲、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

⑵主要内容: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封建王权、教权、等级特权,提倡民主、平等、自由。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⑶影响或评价: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一次反封建斗争,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政治蓝图;成为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传播到亚洲后,也成为亚洲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

⑷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的体现,并出现了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先声。

美国1787年宪法:

⑴背景:

美国独立以后,新成立的邦联政府松散、无权,无法保障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

因此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