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反思.docx
《赤壁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3.回顾“赋”的文体知识。
(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检查预习效果:
(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5.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
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
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
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三)第二课时
1.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主乐客悲。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⑴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⑵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
⑷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2.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
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
3.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请学生回答)(即事而议,自然之理)
明确: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适时加以点拨。
)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
4.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5.板书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6.布置课后背诵课文
(四)第三课时
1.检查背诵效果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
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
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
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3.继续阅读课文,加深感受,争取在课堂消化所学知识,熟读成诵,提高学习效率。
4.课后参考作品:
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5.作业:
背诵
《赤壁赋》教学反思
这堂诵读课,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上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诵读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必不可少要想调动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关的诵读体会和感悟,这些都需要老师渐进式指导,在这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当然,考虑到学生学情和课堂容量,在诵读指导方面,只是强调了声音方面的三种诵读感悟,没有涉及到诵读的重音、停连、节奏等其他方面
3、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敢于舍弃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和导学案,都设置了初高中衔接环节,计划先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三段诵读,让学生感悟出不同的景物特点、不同的思想情感,要运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表现,这样得出的诵读感悟就会更自然,但一节课四十分钟,课堂容量太大,就影响了《赤壁赋》的诵读只能忍痛割爱篇二: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一:
赤壁赋>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
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
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
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篇二:
赤壁赋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
”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
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
”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
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
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
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
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
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
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
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篇三:
赤壁赋教学反思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
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
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
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
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篇三: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进玉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4、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
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课文精美典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今天大家将要学习的就是《前赤壁赋》。
(展示课题)
二、介绍作品背景与解题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曾写诗讽刺,有人故意扭曲诗
句大做文章,使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他降职为黄州
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此时
的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
“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
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解题
(1)赤壁——明确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是作者触景
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是着力于铺陈事物,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全班分四组,一组读一段,最后一段老师读。
一组读书后,其余三组要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教师点拨文章思路:
夜游赤壁的情景——乐
悲凉萧声的伤感——转折点——萧声起,悲意生
人生无常的感慨——悲
旷达乐观的态度
忘情尘世的洒脱
四、品读第一、二段
疏通文义,明晰作者心路历程。
(ppt展示解读)
第一段
1时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
赤壁人物:
苏子与客事件: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问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用原文回答,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再描绘)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解读提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水。
扣“泛舟”二字,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扣“七月既望”,又与后文词人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相连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后置][一轮明月应作者的召唤,冉冉升起了。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经月亮银辉的浸染,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着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纵一苇之所如[一苇,喻小舟。
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凌,越过;茫然,浩荡渺远]。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冯虚,凌空,凭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小结:
第一段以景抒情,先写作者与客在烟波浩淼的水月世界里,任船只在万顷碧浪中
自在独行。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不禁飘飘欲仙,产生了夜游泛舟之乐,从而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
1、问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悲:
客的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解读提示: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扣舷而歌之[而,表修饰;之,凑音节]。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泝,同溯.逆水而上。
][倒装句]
客有吹洞萧者,倚[依,循。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兴由己出,而是完全领略了此时作者的心情。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比喻]。
3、小结:
第二段由景生情,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萧声起,悲意生,一曲洞箫,凄切婉转,主客触景生情,有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
背诵1、2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
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
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第二课时
一、品读3—5段。
问1:
第3段感情如何?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
“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问2:
第4段感情如何?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问3:
结尾段感情如何?
明确:
“客”心悦诚服。
心情更加喜悦。
“喜而笑”、“相与枕藉”。
问4: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问5:
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明确:
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
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问6:
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明确:
(1)引出赋的特点。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
的《两京赋》等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
“主客问答”,“抑客为主”。
形式上:
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二、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
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刘勰在《文心雕龙?
诠赋》中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
写一篇评论文章500字以上。
本课教学反思:
《赤壁赋》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
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因此教授此文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教后细细反思,觉得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成功之处
1、导语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出课文。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
由此引出赤壁,引出苏轼游赤壁写下《赤壁赋》。
由于学生对“火烧赤壁”比较熟悉,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兴趣。
顺利地导入了课文。
2、把握文章及结构方法较好
学生在诵读,学习注解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理解赏析。
在把握结构方面做得很好。
尤其是第一段。
我出示了第一段的结构思路板书。
时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
赤壁之下
人物:
苏子与客
事件:
游
初游景物(环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景物(环境):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人物活动:
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