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452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docx

五年级古文翻译教学教材

 

五年级古文翻译

《纪昌学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

“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ì],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

“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

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

“汝得之矣!

  【注释】

  1善:

擅长,善于

  2彀弓:

张弓、拉开弓。

彀:

  3伏:

倒下,倒伏。

  4学射于飞卫。

于:

  5而巧(过)其师。

而:

但是。

过:

超过。

巧:

本领。

句译:

而且技艺超过了他的师傅。

  6尔:

  7不瞬:

不眨眼,瞬:

眨眼

  8而后可言射也。

而:

表承接。

后:

然后。

言:

谈及。

  9偃卧:

仰面躺下。

  10以目承牵挺。

以:

用。

承:

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

牵挺,织布机的梭子。

  11虽锥末倒眦。

虽:

即使。

倒:

尖向下落下。

眦:

眼眶。

句译:

即使用锥尖刺到了(纪昌的)眼眶。

  12以告飞卫:

把这件事告诉飞卫

  13未也:

还不行啊

  14亚:

次;再

  15视微如著:

微:

细小;微小。

著:

明显。

即言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

  16牖:

窗户

  17南面:

面向南。

  18旬日:

十日。

  19浸:

逐渐;渐渐。

  20以睹余物:

用这种眼光看其他的事物。

  21乃用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乃:

于是,就。

燕角之弧:

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

弧,弓。

簳:

北地蓬梗做的箭。

朔:

北方。

簳:

箭杆。

  22贯:

穿透。

  23而悬不绝绝:

断句译:

指悬虱的毛不断。

  24高蹈:

跳高。

  25拊:

拍。

膺:

胸。

  26汝:

  27得:

掌握

  28绝:

  29承:

  【翻译】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

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

“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

“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面向南朝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

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

说道:

“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持①而往?

”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

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

  ①持:

同“恃”凭借。

  ②越:

到。

明年:

第二年。

  ③顾:

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

  ④聪:

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

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⑤持:

笔者怀疑可能为误写,同“恃”。

  ⑥败:

衰弱,颓废。

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

糊涂。

庸:

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⑧限:

限制。

  ⑨之:

到,往,去

[编辑本段]译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

”富和尚说:

“您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

“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不以为然:

“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

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

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师旷论学

作者:

刘向(西汉)

   【原文】

  晋平公

(1)问于

(2)师旷(3)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4)矣.”师旷曰:

“何(5)不炳烛(6)乎?

”平公曰:

“安(7)有为人臣而戏(8)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9)安敢戏其君?

臣(10)闻(11)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1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13),炳烛之明,孰与(14)昧行(15)乎?

”平公曰:

“善哉(16)!

  【注释】

  1.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

对.

  3.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

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

为什么

  6.炳烛:

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

点.

  7.安:

怎么

  8.戏:

戏弄.

  9.盲臣:

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

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

听说.

  12.光:

这里指阳光.

  13.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

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

  15.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6.善哉:

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

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

正午太阳的阳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

怎么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

“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我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

“讲得好啊!

  道理:

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

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

美味的食物。

佳很好。

肴:

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

不 

  3.旨:

味美,好吃。

 

  4.虽:

即使。

 

  5.至道:

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

因此 

  7.知困:

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

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

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

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

自己奋发图强。

强:

使动用法,使……强。

 

  11.善:

好处 

  12.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

促进;意思是:

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歧路亡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选自《列子》) 

1.杨子:

对杨朱的尊称。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3.亡:

丢失。

4.既:

已经

5.率:

率领,带领。

6.党:

旧时指亲族,现指:

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

童仆,小仆人。

8.歧:

岔路,小道。

9.奚:

(疑问代词)怎么。

10.反:

通“返”,返回,回来。

11.戚然:

忧伤的样子。

然:

......的样子。

12.竟日:

很多天。

13.既:

已经。

14.损:

失去,损失。

15.众:

众多。

16.嘻:

叹词。

17.焉:

语气词。

  

18.移时:

多时,一段时间。

   

19,所命;教导,告知。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

“呵!

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

“找到羊了吗?

”回答:

“掉了。

”问:

“怎么会呢?

”回答: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

“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

”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破釜沉舟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谴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放钜鹿②。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③,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④,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⑤,五一还心⑥。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⑦,绝其甬道⑧,大破之,杀苏角⑨。

虏王离⑩。

涉间不降楚(11),自烧杀。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卿子冠军:

这里指宋义。

宋义是上将军,为军中之冠,故称“卿子冠军”。

“卿子”是尊称之词。

②河:

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

③陈余:

秦将。

复请兵:

又要求增援。

④釜:

饭锅。

甑(zèng):

蒸馏工具。

庐舍:

房屋。

⑤必死:

决死之心。

⑥五一还心:

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⑦九战:

经过多次战斗。

九:

泛指多数。

⑧甬道:

走廊,过道。

⑨苏角:

秦将。

⑩王离:

秦将。

(11)涉间:

秦将。

【问题】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

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①,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可。

”有间③,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此孽也④。

”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

“其飞徐而鸣悲⑤,——飞徐者,故疮痛也⑥;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⑦,故疮陨也⑧。

”——《战国策》 

[注释] 

①更羸(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

京台——高台。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

下鸟——使鸟落下。

 

③有间(jiàn)——过一段时间。

 

④孽(niè)——病。

 

⑤徐——缓慢。

 

⑥故疮——旧伤。

 

⑦引——伸,展。

这里指伸展翅膀。

⑧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全文翻译 

从前,有一位名叫更赢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赢对魏王说:

「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

「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高的水平吗」更赢说:

「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赢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

「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赢於下弓解释说:

「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

」魏王更纳闷了:

「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更赢回答说:

「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塞翁失马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精通)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

“此何遽( 就)不为(是)福乎(呢,吗)?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有很多)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 折断)其髀(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经过)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此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 保全 )。

靠近边境的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地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

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

他的父亲说: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祝贺他。

他的父亲说: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说:

“这怎么就不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边境一带的人死了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扁鹊见蔡桓公

作者:

佚名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注释

1.【扁鹊(que)】:

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

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

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立】:

站立。

3.【有间】:

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4【疾】:

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

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另解:

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

读法: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

医生;之:

的;好:

习惯;治:

医治;不病:

没有生病的人;以:

以之、用以;为,作为;功:

功绩,成绩)

8.【居十日】:

待了十天。

居:

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

更加。

10.【还走】:

转身就跑。

还(xuán):

通“旋”,回转。

走——小步快跑。

11.【故】:

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

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

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

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

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

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

没有办法了。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

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

无请,不再请求。

是以:

以是,因此。

18.【索】:

寻找。

19.【遂】(suì):

于是、就。

20.【及】:

达到。

21.【是以】:

以是,因此。

22.【应】:

答应,理睬。

23.【恐】:

恐怕,担心。

24.【将】:

要。

25.【功】:

本领,功劳。

26.【肌肤】:

肌肉和皮肤。

27.【使】:

指使,派人

28.【居】:

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

“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桓侯说:

“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说: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

“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

“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

“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