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21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强化训练

七下第2章第1-3节强化训练

基础强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其中的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没有火锅的浓

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

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3.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1]听小骨B.[2]半规管C.[3]耳蜗D.[4]鼓膜

4.人突然从低

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觉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等来缓解,原因是(  )

A.分散注

意力,放松鼓膜B.疏通咽鼓管,改变中耳压力

C.缓解不适,放松咽喉部肌肉D.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压力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7.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1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

能听到的

8.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9.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10.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B.防止次声波对人

耳的伤害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11.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球形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韩红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B.根据音调可以判断出是韩红的歌声

C.韩红的歌声不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D.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12.电视台举办了这样一套综艺节目,众多知名歌手戴着各种面具蒙着脸在舞台上演唱自己从未唱过的歌,观众只凭声音来猜测演唱的是哪一位歌手,由于歌手故意将自己的声音进行了“包装”,观众猜测的难度较大.节目中,观众往往容易猜出自己最熟悉的歌手,是因为观众熟悉歌手唱歌时发出的声音的(  )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

13.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14.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放置在A、B两处,录制到鲸鱼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A处装置录制到的声音既有高音又有低音,而B处装置录制到的声音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

在海洋中传播距离较远的声音是(  )

A.响度较小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频率较低的

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

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6.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1)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盲人是用来感知“象”的形状,“象”的形状的形成部位是。

(2)如图,聋哑少女听不到声音而能展现优美的舞姿,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

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响、舞台产生,从而使靠在音响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17.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小刚利用一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明蒙上眼睛后,小刚用针轻轻触动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

皮肤部位

有触觉的百分率(%)

手臂

50

手掌

85

指尖

100

前臂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未感觉到针触,原因是。

18.如图是人体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同学们!

你们能够听到上课的铃声,是因为外界声波先引起[]的振动,再经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进而刺激了[]内的听觉感受器,所产生的与听觉有关的信息最终上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了听觉。

1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

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是。

20.如表列出了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请你至少写出两条信息:

(1);

(2)。

21.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

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来的。

(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22.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

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2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能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音调、音色、响度);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

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24.最近微信上流传的风哥说段子中“会说话的宠物猫”如图所示,很受网民的喜爱,它模仿人的腔调学舌,非常有趣.虽然和人说出的话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中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5.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

2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

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响度

较响

较响

27.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20

0.3

40

0.5

尼龙丝

30

0.5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四、解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28.为了探究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林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另一名同学用碳素笔敲打桌面,他听到了清晰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华却认为小林听到的声音可能是由空气传播的,不能说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你用桌子、碳素笔通过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并对实验进行简要分析。

 

29.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

331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能力强化

一、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

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戊:

将两张课桌紧紧在挨在一起和将两张课桌隔

开,一位同学分别在一张桌子敲一下,另一位同学在两种情况下听到声音的时间不同。

(1)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实验是       ;

(2)甲实验说明了                        。

(3)戊实验说明了                        。

2.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如图所示,甲

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D补充完整:

A.量出200m的直线距离s并做记录;

B.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记时;

C.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D.乙同学                 

E.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F.重复做上述实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v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v′.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

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

             。

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

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宄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点,最低的是按住点。

4.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

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5.0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根据表中数据,小明认为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你觉得他的理由是什么: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明又进行了如图的探究,他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鼓声越大且乒乓球跳动的高度越高,这说明

二、解答题(第5题、6题各6分,第7题8分,共20分。

5.虽是金秋的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

小枫走到自家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赞叹:

“真香啊!

”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枫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小枫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小枫在橘园呆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味道之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橘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6.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      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7.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某农村中学8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

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

(请写出计算过程和对结论的分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