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420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考行测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考行测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考行测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考行测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考行测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考行测方法.docx

《国考行测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考行测方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考行测方法.docx

国考行测方法

2011国家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冲刺法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每道题目平均做题时间约为50秒,时间紧,出题范围广,是考生公认的难度较大的考试。

而行测考试中的数量关系模块由于计算较多,难度较大成为众多考生的梦魇,因此必须转化思维,利用一些解题技巧来简化计算,提高解题速度。

十字交叉法在处理数学运算中的“加权平均问题”时可以明显简化运算,提高运算速度,本文就详细介绍一下十字交叉法的应用。

  一、十字交叉法简介

  当数学运算题最终可以通过下式解出解出,我们就称这类问题为“加权平均问题”。

  Aa+Bb=(A+B)r 此式可变化为

  A/B=(r-b)/(a-r)

  对于上式这种式子我们可以采用十字交叉的方法来计算,如下所示:

  A:

a  r-b

   \  /

    r  =>A/B=(r-b)/(a-r)

   /  \

  B:

b  a-r

  二、适用题型

  十字交叉法最初在浓度问题上应用广泛,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十字交叉法并没有将浓度问题有所简化,而是在以下几种题型中有更广泛的应用,解题速度也有明显提高。

  1.数量分别为A与B的人口,分别增长a与b,总体增长率为r。

  2.A个男生平均分为a,B个女生平均分为b,总体平均分为r。

  3.农作物种植问题,A亩新品种的产量为a,B亩原来品种的产量为b,平均产量为r。

  当然还有其他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质上都是两个不同浓度的东西混合后形成了一个平均浓度,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十字交叉法快速解题。

  三、真题解析

  【例1】某市现有70万人,如果5年后城镇人口增加4%,农村人口增加5.4%,则全市人口将增加4.8%,那么这个市现有城镇人口(   )

  A.30万  B.31.2万  C.40万  D.41.6万

  【解析】城镇人口:

4%  0.6%      x

            \  /

            4.8%

            /  \

      农村人口:

5.4%  0.8%     70-x

  所以0.6%/0.8%=x/(70-x),解得x=30,所以答案为A。

  【例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

  A.84分    B.85分    C.86分    D.87分

  【解析】男生:

x 1.2x-75     1.8

          \  /

          75

          /  \

      女生:

1.2x 75-x        1

  所以有(1.2x-75)/(75-x)=1.8,解得x=70,所以女生平均分为70×1.2=84,答案为A。

  加权平均这种方法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希望大家接下来要多多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最后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2011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冲刺卷片段阅读

(一)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在最后几天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集中精力复习公务员考试的各项内容,可谓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根据华图教育的教学经验针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片段阅读题型和大家谈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备考。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片段阅读题型题量分析

  2010年9月18日13省公务员考试,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北京考查篇章阅读,其余12省主要考查了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

总的来说13省联考的言语模块题型比较稳定。

这对于我们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一个指引作用,但是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模块大纲给出了基本题型,各位考生应该注意。

  针对片段阅读,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仍是主旨概括题型和意图推断题型占有较大比重,其次便是细节判断题和语句排序题。

  二、备考技巧和方法

  首先把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片段阅读题型分成梯队,第一梯队便是主旨题型、意图题型、细节题型、语句题型。

第二梯队是态度题型、标题题型。

现在距离国考还有几天时间,建议现在考生可以把复习重点放在片段阅读第一梯队的题型上,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而且效率相对高。

  针对片段阅读中的主旨题型和意图题型说一下做题要点。

  

(1)主旨题型

  主旨题型无非就是通过文段找中心、核心。

关联词和行文脉络在这种题型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1】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太相同罢了。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懂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每个人对交往和独处的喜爱程度不同

  B.喜欢交往的人往往害怕独处

  C.享受孤独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D.生活中既要擅于交际又要能耐孤独

  这是一道典型的主旨题,可以清晰的看出这段文字的行文结构即总—分—总结构,这样结合这段文字的首尾句,即说明交往和独处两种处世方式于生活都不可少,所以选择D选项

  

(2)意图题型

  意图题型无非是通过文段把握作者的说话目的和意图,这种题型我们应该对文段更深入理解一步。

  【例2】据初步统计,我国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近47万处,博物馆约2900家,粗略估计,全国文物藏品不超过2000万件。

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

英格兰面积只有我国的1/73,而受到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点达到50万处,各类博物馆3000余家。

其中大英博物馆目前就拥有藏品700万件。

建国历史仅200多年的美国,各类大小博物馆也有16000余家,其中美国斯密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就多达1.3亿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远远不够

  B.政府应该成为保护文物的中坚力量

  C.我国应加大对文物的发掘和管理力度

  D.各国对文物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

  这是一道典型的意图题,文段通过中国和英格兰以及美国文物数量对比,作者想说明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物藏品数量少,即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远远不够。

2011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测查重点与备考策略

  一、考试大纲的变化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的临近,相信广大考生也越来越感觉到备考的紧迫。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

备考固然很重要,但不要忘记在埋头前行时还要关注一下前面的"航标"--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事实上,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内容变化较大。

其中,又以"行政能力测试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变化最大,比如:

突然增加了"语句表达"这一题型的测查。

其实,这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因为,省级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基本都在向国家公务员考试靠拢,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改革也必然吸收或借鉴各地省级公务员考试命题的思路或新题型;而"语句表达"这一题型,在全国如河北、河南、山西等很多省份的省级公务员考试、选调、村官、基层政法干警等的考题中出现过。

那么,下面华图笔试事业部的老师就针对新大纲,对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部分有可能出现的考点(测查的主要内容)、题型、题量等为大家作一个系统的分析。

  二、预测测查内容

  前面已经提到,省级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基本都在向国家公务员考试靠拢,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改革也必然吸收或借鉴各地省级公务员考试命题的思路或新题型。

对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考题中没有出现过的新题型,命题人必定也会借鉴省级公务员考试考题中"语句表达"部分的测查内容--主要是测查病句和歧义句。

  三、预测测查重点

  只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考查"语句表达"的省份的考题,不难发现:

各省的考题中凡是涉及到"病句和歧义句"考查内容的,基本上都主要集中在病句中的"搭配、句子成分、语序"问题以及歧义句中的"语法歧义"的考查上。

四、预测测查题量

  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改革是继2006年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总题型和各部分题型的题量应该是延续的同时又有调整--稳重求变。

所以,"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量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还是40题;但是根据今年"新大纲"的变化,"言语理解与表达"有可能会是四部分内容:

片段阅读、篇章阅读、逻辑填空(以前叫选词填空)和语句表达。

这样一来,"语句表达"的题量就要受到总体量40题的制约而不可能一下大量出现:

预计在5道题左右的可能性最大;如果超出5道题的话,也绝对不会超出10道题。

  五、备考策略

  针对"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考查题型的变化,广大考生朋友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备考工作。

  1)"片段和填空"题仍然以国家公务员考试题为主,认真分析、研究、总结。

  2)"篇章阅读"也有可能出现,可以参考2003年以前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篇章阅读的思路,以北京市等公务员考试试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篇章阅读为备考的试题来分析、研究,科技说明文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3)"语句表达"的复习,考生可以参阅河北、河南等省级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的这一题型的"真题"为主要的复习资料,重点复习出病句--"搭配、句子成分、语序"、歧义句--"语法歧义",同时,对于考题出现过的其他考点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了然于心。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对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所作的一个梳理,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最后,祝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阅读技巧“联想跳跃法”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即将进入倒计时的备考阶段,广大“备战”的考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技巧和方法了。

在此,华图教研中心将针对“国考”推出“技巧系列”以供广大考生朋友参考、借鉴,使大家在“国考之路”上少走弯路。

本文重点阐述“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断阅读”的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技巧之联想跳跃法】

  在“国考•大纲”中对“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类题型的测查目的和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

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这里的“迅速”主要是测查“阅读和解答的速度”,“准确”测查的是对“阅读、解答的方法和技巧”的洞悉和熟练运用,二者是互为前提,密切相关。

  人的正常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200字,而近年的“言语”材料较之以前有增长的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备考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赢得时间”,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基于此,本文主要阐明的“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是“联想跳跃阅读法”--对于给定的材料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读”,而是根据给定的“材料的特点”或者“提示性信息”通过“联想”达到的一种“跳跃式”阅读的方法。

  【例题讲解】

  例题一:

按照近代政治学理论观点,共和含义比较广泛,涵盖着民主概念。

具体来说,共和国相对于君主国而言,凡是非君主制国家便是共和国,共和国在历史上分成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

应当说,这种政治理论观点可能适用于近代国家情况,但不合乎古代政治观念。

共和国概念源于古罗马,在西塞罗的著作中共和国基本上相同于城市国家,用来表示一种国家形态。

  对这段文字主体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和含义比较广泛,涵盖着民主概念

  B.共和国的概念在古今有所不同

  C.凡是非君主制国家便是共和国

  D.共和国在历史上分成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

  对比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然后,看到材料一开头就提到了“近代”--这是一个表示“时间、时期”的词语,考生朋友应该立即联想到材料中有没有“现代或者古代”?

因为汉语表达的习惯--提到“时间”要么是陈述事实、引入话题,要么想表示“对比”。

而在“公考o言语o片断阅读”给定的材料中,所给的时间词多数表示“前、后”情况的“对比”。

所以在例题一中,看到“近代”这个词,应该马上联想到材料中应该有“现代或者古代”,果然“联想式跳跃”到下文中的表示时期的时间词--“古代”,这时就很快判断出材料的逻辑结构--由“近代”和“古代”两个时间词引导的一个“并列”的行文结构,答案也就很快选出来B。

例题二:

孔子尝曰:

“未知生,焉知死?

”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

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原文中的第一句话:

“孔子尝曰:

‘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的问题”还不清楚,怎么研究“死”呢?

意即对“生”的问题的关注、研究,是关注、研究“死”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材料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主题显然是围绕“生、死”并侧重了对于“生”的问题的关注。

四个选项中,选项A、B、D三个选项中的“生、死”都是并列结构,即两者都关注;而选项C中“生、死”中侧重于“生”--与材料的第一句话吻合,答案直接选C即可。

300字左右的材料,大家只需要读10个字,并弄懂“未知生,焉知死?

”的意思即可;其他的内容都是在“联想(后面的内容一定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跳跃(大致浏览一下,意思没有跑偏即可)阅读”中--大概10秒钟左右完成的。

  综上所述,阅读时一定要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目标,进而掌握、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联想跳跃阅读”的方法,在备考中不断实践、分析、总结、提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惊喜的收获!

2011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冲刺技巧

  一、逻辑填空题的重要性

  逻辑填空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重要题型之一,也被很多考生认为是言语理解中最难的题型。

应对逻辑填空题,平时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掌握做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华图教育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应对逻辑填空题的技巧,帮助广大考生攻克这类题型。

  逻辑填空重点考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近义词的辨析,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攻克这类题:

一是充分了解词义,二是结合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现将技巧总结如下:

  二、借题讲解重点技巧

  技巧一:

辨析词义侧重点

  很多近义词里含有相同的成分,这时我们只需比较不同的成分,即可分析出两个词的侧重点。

  【例1】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________,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我们必须________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________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差距 制定 物力    B.差别 明确 精力

  C.区别 实现 财力    D.差异 确定 人力

  【解析】本题选B。

比较“差距”“差别”“差异”这三个词,可以从比较“距”“别”“异”入手。

“距”有距离之意,“差距”强调“事物之间差别的程度”;“别”“异”都是不同的意思,这两个词是同义词,强调“事物不同”。

再看“差别”和“区别”,“差”意思是“不同”,“区”的意思是“划分”,“区别”强调的是“认识、比较事物之间不同的地方”。

文段中是“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________”强调的是不同,所以可排除A和C,B和D都可以。

再看,“精力”和“人力”,“精力”包含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所以答案是B

技巧二:

辨析口语与书面语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而这些文字材料大部分都是书面语,所以言语试题中的片段材料往往选自书面语材料。

此时明确词语的语体色彩是做题的突破口。

  【例2】自张爱玲在大洋彼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________告别人世至今,张爱玲研究已经________,海峡两岸三地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张爱玲研究专著和张爱玲评论汇编接连不断。

  填入横线部分最为恰当的是(   )

  A.悄然  蔚为大观    B.悄悄  汗牛充栋

  C.悄然  汗牛充栋    D.悄悄  蔚为大观

  【解析】本题选A。

“悄然”书面语词语,“悄悄”是口语词汇。

文段内容是张爱玲离开人世,充满书面色彩的文字。

所以排除B、D。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多,蔚为大观形容场面盛大。

故选A。

  技巧三:

词语搭配

  【例3】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既要盯着市场做文章,_____文化生产部门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文化产品增值;又不能唯市场是从,一味______市场低层次需求,让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扩大 限制         B.维护 满足

  C.提高 降低         D.增强 迎合

  【解析】本题答案是D。

四个选项中,只有“提高”“增强”与“能力”相搭配,故排除A、B;而“降低”不能与“低需求”相搭配,故选D。

技巧四:

辨析词语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角度分析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4】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_____。

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部就班        B.墨守陈规     C.人云亦云       D.步人后尘

  【解析】本题选A。

此题中B、C、D都是贬义词,A是中性词,而文段中没有体现对“很多大学生”贬斥之意,故选A。

  技巧五:

分析语境,寻找关联词

  【例5】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样____的,而且在我们的身上还附带着许多不好的东西。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这便种下了___的种子。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善良  愚昧              B、天真   好胜

  C、聪明  狡猾              D、平凡   堕落

  【解析】本题选D。

文段中含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递进关系中,两个分句前后语义方向一致,“而且”后是消极语义,所以前一分句里的词语不应该表示积极语义,四个选项中只用“平凡”合适,故选D。

技巧六:

分析语境,寻找相关信息

  片段中前后语句在语义上有关联性,如语义前指和语义后指,通过语义关联性共同表达一定的内容,构成一个文段。

  【例6】如今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已超过千部,但与这种发展相________的还有人们“力作乏陈”的呼喊声。

在我看来,中国文学目前的整体发展缺乏一种________性,对诺贝尔奖的看重,可能源于一种在茫然中寻找航向的期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矛盾独立    B.伴随方向

  C.冲突规划    D.始终超越

  【解析】本题选B。

此题的突破口是“航向”一词,由此看出上一句中应填“方向”。

  技巧七:

寻找切入点,利用排除法做题

  近年来,逻辑填空题的形式倾向于一题多空,也就是说在一道题中包含了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空,这些空的难度不同,我们要选择较容易地作为切入点,结合排除法做题。

  【例7】颜真卿“守其正,全其节”的气节备受后世________,人见其书,往往_______他的人品,欧阳修称“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即使对其楷书有些________的米芾,也感到颜体具有一种“昂然不可犯之色”。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称颂  认同  不满    B.赞誉  映照  非议

  C.推崇  联想  微词    D.仰慕  追怀  保留

  【解析】本题选C。

第一个空的四个词词义相近,很难排除,可以从第三个词入手,“不满”、“非议”感情色彩较重,“保留”是动词,与“有些”搭配不当。

故选C。

国家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有心圆的解题技巧

  图形推理原本一直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特色题型,每年题量都在五道以上,但2008~2010年期间,全国很多地区的公务员考试都会尝试在试卷中引进一道图形推理题,这其中又以有心圆圈题考的最多,因此,对于有心圆圈类图形推理题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有心圆圈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基本介绍

  有心圆圈题具体题型如下:

其基本做法是四周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得到中间的数据,图形中的运算规律可能不止一种,但是同一种运算规律必须能够同时满足前两张完整的图形,而只要找到一种运算规律能够满足前两张图形,那么就可以直接应用这种运算规律代入第三张图形中进行推算。

  【例1】【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考试07年】

   

  A.39    B.49    C.61    D.140

  二、解题技巧

  对于有心圆圈题四周的数据如何通过四则运算得到中间的数据,其观察角度一般有上下、左右和交叉(其中交叉方法最常见)。

对于四周数据时通过加减法还是乘除法得到中间的数据,主要通过观察图形中的数据的奇偶性来判定,在前两个图形中,若每个图形中的五个数据中有偶数个奇数,则优先考虑加减法;若其中任一图形中的五个数据是奇数个奇数时,那么这道题通常无法仅通过“加减”来完成,要考虑乘除法,优先考虑乘法。

三、真题演练

  【例2】【福建08年秋】

    

  A.11    B.2    C.4    D.5

  解析:

有心圆圈题,第一个图形的五个数据中有三个奇数,为奇数个奇数,所以考虑乘除法,可得(3+4)×(5-3)=14,(6+2)×(7-3)=32,所以第三个图形应该是(8+3)×(9-x)=55,解得x=4,所以答案选C。

  【例3】【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考试06年】

    

   A.20    B.30    C.61    D.110

  解析:

有心圆圈题,前两个图形中的数据均为偶数,奇数为零个,所以优先考虑加减法。

可得4+4+4+4=16,10+2+4+8=24,所以第三个图形应该是9+11+5+5=30,所以答案选B。

  以上是利用考察图形中数据的奇偶性来解有心圆圈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解题速度快,易看出图形的规律,希望考生下去多做练习。

最后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国家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秒杀利器之因子特性

  在备考和考试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关注自己的答题速度,数字特征法恰恰可以满足速度的需求,而数字特征法的“因子特性”又堪称数学运算的“速度直通车”,不仅可以进行快速秒杀,而且适用范围非常广。

  一、“因子特性法”的含义

  “因子特性法”即利用式子中是否包含某些特定因子来进行答案的排除及选择的一种方法,其应用的核心在于“见到乘法想因子”。

包含两种情况:

  “若等式一边包含某个因子,则等式另一边必然包括该因子。

  ”若等式一边不包含某个因子,则等式另一边也必然不包括该因子。

  同时,所选“因子”需同时具备如下性质:

  “易区分性:

即因子在选项中具有区分性。

如利用某因子可以排除掉更多选项,则该因子就更具有区分性。

  ”易判断性:

即易于判别是否包含该因子。

比如判断是否包含3因子就比判断是否包含7因子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3因子比7因子具有更易判断性。

二、典型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