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75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docx

作文范文之浙江学考语文作文

浙江学考语文作文

【篇一:

2016年4月语文学考详解及两篇优秀作文】

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題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雾霾治理绿水清山b.风驰电掣眼花瞭乱

c.辐射效应经济转型d.风度翩翩实至明归

2.解析:

选c。

a项,青山;b项,缭乱;d想,实至名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

....

b.有些学生书写状况很糟糕,他们经常文不加点,字迹潦草,以致文章不堪卒读。

....

c.从共享改革成果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

d.城市改造要谨小慎微,改造如何与保护相协调,是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

3.解析:

选c。

a项,“推波助澜”为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

b项,“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好,不用修改,此处望文生义。

d项,“谨小慎微”形容为人处世谨慎,形容城市改造,对象不恰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小镇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

b.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与立法,并不是禁用网格语言,而是要促其健康、合理的发展。

c.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要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增强长期期发展思路。

d.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家庭小型等现象都要求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出台。

4.解析:

选b。

a项,缺主语,去掉句首“由于”;c项,“增长思路”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

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

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

荷兰画家伦勃朗次喜欢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喜欢拿死尸一类的事物做诗题,雕塑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自然界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

a.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b.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c.艺术美与自然丑关系密切融艺术美于自然丑

d.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融自然丑于艺术美

5.解析:

选d。

根据前后语境判断。

“丑葫芦”变成“杰作”,体现的是“自然丑”可以化为“艺术美”;“丑人”“丑物”可以入诗入画,是将“自然丑”融于“艺术美”的体现。

6.下列公益广告,修辞方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爱他人)

a.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节约用水)

b.生命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所以她微笑,你皱眉所以她皱眉。

(热爱生命)

c.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

(关爱留守儿童)

d.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保护动物)

6.解析:

选b。

难度较大。

例句运用比喻修辞,但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出现喻体,“玫瑰”

比喻“善待他人”,“余香”比喻“自我良好的精神”。

a项,夸张;c项,对比;d项,拟人、比喻。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菜芰荷。

(贺知章)

b.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志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帏栩)

7.解析:

选a。

由后半句“菜芰荷”可知是夏季。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养生丧死无憾....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8.解析:

选d。

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况且世上的人都称赞他,却不加以劝诫。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吴郡的贤士大夫们跪在路边请求。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9.解析:

选a。

b项,“却不加以劝诫”错;c项,“在路边”错;d项,“李牧连连退却”错。

10.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a.深化与夸张融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做衬,极写山势高危险峻。

b.仰胁息、抚膺长叹等细节,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诗人攀登蜀道的豪情。

c.借“问君”引出描述,情境真切,把读者带入令人惊悚的蜀道深处。

d.“悲鸟号古木”“子规愁空山”等句渲染了蜀道荒凉、悲凄的氛围。

10.解析:

选b。

“诗人攀登蜀道”说法不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

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妪又曰:

?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

等到.

b.客逾庖而宴逾:

越过.

c.乳二世乳:

喂养.

d.吾家读书久不效效:

仿效.

11.解析:

选d。

“效”这里指“中功名”。

1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余居于此b.鸡栖于厅..

c.室西连于中闺d.而母立于兹..

12.解析:

选c。

此句中“于”为介词“和”,其余几个为介词“在”。

1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b.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罗的浓浓悲伤。

c.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d.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

13.解析:

选d。

“母亲往对自己的期待和叮嘱”说法不对。

14.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

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

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a.鲁侍萍否定梅姑娘“很贤惠,也很规矩”,暗讽了周朴园的虚伪。

b.鲁侍萍以局外人身份叙说梅姑娘的故亊,揭开了二人过往情怨。

c.“汗涔涔地”,说明周朴园痛苦、羞愧,无顔面对眼前这个女人。

d.随着周朴园四次“哦”,鲁侍萍一层层揭开真相,节奏外松内紧。

14.解析:

选c。

“说明周朴园痛苦、羞愧,无顔面对眼前这个女人”说法不对,这里“汗涔涔”是周

朴园听了鲁侍萍的叙说后,很“惊讶、恐惧”的表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6题。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

这种文明,可称为最初的闻名或第一代

文明。

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承、交往、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圈和层层叠压的?

文明世代?

据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

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九个,它们分别是:

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米诺斯、南俄、奥尔梅克、玛雅、查

文。

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的。

古埃及的文化现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没有禁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去,已经濒于灭绝。

两河流域、爱琴一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深深爹呀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

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唯有中国文明得到了最连贯的继承和发展。

这方面最雄辨的证据是文字。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

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直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

而汉字系统却没有轻历这样的变迁。

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

(节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有改动)

15.对选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在上古时代独立产生出来,是世界九个第一代文明之一。

b.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重要源头之一,并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

c.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向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汉字。

d.中国文化依托汉字的流传,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形成中国文化圈。

15.解析:

选b。

16.作者说“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下列理由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是()

a.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b.汉字系统没有经历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这样的变迁。

c.汉字相继传入朝鮮、日本等国,至今在东亚地区仍具有权成性。

d.汉字的流传,对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起到重要作用。

16.解析:

选b。

见原文“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直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现。

而汉字系统却没有轻历这样的变迁。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韩愈《师说》?

?

一句,出自《论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2)《琵琶行》多处写秋月,各有情味,其中?

?

一句描写一曲终了寂静无声

的情景,令人回味。

(3)《念奴娇》词牌因苏轼《赤壁怀古》词中名句?

?

,故又称《酹江月》。

(4)愁是有重量的,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愁,

?

?

17.解析:

(1)圣人无常师

(2)唯见江心秋月白(3)一尊(樽)还酹江月。

本次默写的考

察,难度明显增加,将文学常识、文意理解一起纳入考查,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情况、对文意的理解情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

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

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

怎得不怀念?

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

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

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

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

18.选文中,两位作者思念故乡的原因各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4分)

(1)老舍:

(2分)

(2)叶圣陶:

(2分)

18.解析:

(1)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它融在我血里,赐予我脾气和性格。

(2)因为故乡有我牵挂的亲人、朋友,藕和莼菜。

考查理解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19.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

(1)《想北平》。

(3分)

(2)《藕与莼菜》。

(2分)

19.解析:

(1)①用“不是?

?

而是”句式,否定肯定的对比,突出故乡与心灵的黏合。

②用长句细致描写“我”所爱的北平与“我”内心相黏合的状态。

③“从?

?

直到?

?

”以句,选取两个代表性意象(细节),把北平在记忆中的存留连城一块,抒发故乡与心灵融为一体的感受。

④用因果句表明我对北平情有独钟。

(2)①运用设问和反问,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效果;②多用短句,将怀念故乡的原因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一起共鸣。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

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

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

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

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优秀作文】

破壁吧

当我们获得了某一样优势,我们也很容易被它所累。

譬如,人们掌握电子科技的奥妙后,满心为地球村的实现欣喜,可同时把自己的生活囿于指端与方寸之间。

又或者人们赢得了名和利却发现愈多的烦恼接踵而至。

谁说不是呢?

也许那些将老人言奉为圭臬的人会沉痛地捣着脑袋说,有得必有失哦。

像相互作用力那样,我们生活中常被引以为傲的事物,往往会反过来绊住我们的脚步,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但若较真起来,这样一个说法是否也算是局限生活的一种思维定势?

就我看来,虽然此类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它们并不是无法可解的难题。

我们能够突破惯常的思考模式,为自我寻觅到新的可能。

【篇二: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古人说: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

“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

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

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

“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

”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

丰富的阅读方能让人自如驾驭文字,经典的浸润方能让人深沉思考问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意文字的背后是考生对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沉潜含玩”、“钩沉觉隐”。

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

“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

“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卑劣吗?

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

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悲哉!

悲哉!

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点评】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

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

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

周国平曾言: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

”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

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

但必须承认一点: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

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点评】

本文最值得点赞的是考生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缜密之一体现在区区六字题目——“言自心,文成人”,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对偶工整,吸引眼球。

思维缜密之二体现在层层推进的行文思路,先阐释“人清”对“文明”的影响,再论述“文清”对“人明”的反作用,思辩色彩浓郁,逻辑框架严密。

思维缜密之三体现在考生通过自身行文缜密来体现“心思细腻”,借助灵动的文字滴水不漏地暗示自身文品与人品的一致。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

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