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docx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1.望岳2.钱塘湖春行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使至塞上5.江城子·密州出猎6.破阵子7.天净沙·秋思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赤壁10.己亥杂诗 11.行路难12.观沧海13.春望14.过零丁洋15.饮酒16.次北固山下17.渔家傲 18.山坡羊·潼关怀古19.水调歌头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_。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_、新燕_、浅草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答:
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
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
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
(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
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背景。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
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
试作简要赏析。
答: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
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言外之意是: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沙场秋点兵。
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
弓如霹雳弦惊。
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得生前身后名。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一、背景: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二、中心: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文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
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
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
悲凉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
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
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
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何?
答: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