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0538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护理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护理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护理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护理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docx

《护理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心理学.docx

护理心理学

t护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也叫个性,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性及自我意识。

护理心理学:

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病人和护士病人:

患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的个体。

护士:

主要研究其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心里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

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研究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

4研究护理心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5研究及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辩证的原则伦理学原则

护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管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

2)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3)临床观察法

2实验法:

经过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3:

调查法:

通过访谈或问卷的等形式,系统地、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1)抽样

2)资料收集:

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

4个案法:

只对一个受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使用观察

访谈、测验和实验等研究手段。

适用于护理心理学心理问题的干预、心身疾病研究分析等,以及某些研究的早期探索阶段。

国外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心理学融入护理实践,强调心身合一

2心理学教育成为护理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

3应用心理疗法开展临床心理护理

4开展定量和质性研究

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又称心理动力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潜意识理论、性心理学说、人格学说、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

1潜意识:

又称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活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个体难以承受,通过压抑过程被排挤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是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心理活动是潜意识的。

2潜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包括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其作用是保持对欲望的需求和控制。

3意识:

是人能自觉得到的部分,与语言有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人格结构理论

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是与身俱来的动物式的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不被个体所察觉,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看条件、不问时机、不问后果地寻求本能欲望的及时满足和紧张的立即释放。

2自我:

是现实化的本能,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有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3超我: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大部分属于意识层面,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的部分。

它按“质善原则”

性本能和性心理发展理论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

生本能;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释梦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

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欲望绕过前意识的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精神分析理论的意义:

可以解释正常的心理活动,又可以解释异常的心理现象,对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及规律有重要的贡献。

行为主义理论

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形式,这些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2经典条件反射的重要现象:

强化泛化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2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意义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学习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在获得习惯行为的过程并不都得到强化。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理论的意义:

护理人员需学习一定得行为干预技术,以提高科学化、程序化心理护理水平。

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及社会文明有积极作用的问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高到低: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的意义

重视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本质是向上的,强调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强调咨询关系的建立及重要性;相信人有充分的潜力并自我实现;发展了来访者叙述的技巧;用来访者代替病人,增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

认知理论

1埃利斯的ABC理论

在环境刺激或诱发刺激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

A代表与情感有关系的诱发事件;B代表当事人对此产生的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代表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

通常认为,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作用。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C受B的影响,即受到人们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的影响。

贝壳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经由个体接受、评价、赋予事件以意义才产生的。

贝克的认知疗法接受了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和行为反应的中介的观点、认知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直接引起,而是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包含两个层次,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即任意推断、过度引伸、夸大或缩小和“全或无”思维。

认知理论的意义:

有关人类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理论解释,对于指导个体心理发展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形成的认知疗法及结合行为治疗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现代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978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实质

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过程,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即常说的知、情、意。

人格由三方面组成:

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人格倾向性:

动机需要兴趣信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额内部动力。

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是稳定的、本质的内在特征

自我意识:

人对自身的一种意识,由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组成,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心理现象的发生

心理出现的标志是生物能够建立条件反射,也就是具有了信号性反应。

2动物心理得发展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大脑皮层在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动物心理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3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本质区别是意识。

意识是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觉知。

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对人类意识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3心里的实质

脑是心里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管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错过了语言发展期,即使大脑发育正常,心理活动的水平也大受影响。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第二节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

1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2)分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前者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和作用;后者是感受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的不同状态。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大小;阈限:

感受性的大小。

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

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4)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3)感觉后象

(4)联觉

(5)感觉补偿

2知觉

1)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指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周期性的反映;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4)感知觉与临床护理

3记忆

1)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分类:

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时间: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4)遗忘及其规律

(1)时间规律:

先快后慢

(2)材料的性质:

形象、动作、情绪为内容,保持较长;语词、逻辑为内容,遗忘较快。

(3)学习程度:

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较好。

(4)遗忘与位置的关系:

开头与结尾易记忆,中间易忘。

(5)对所识内容的骨架不易忘、细枝末节易忘。

5)记忆与临床护理

4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即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

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

2)分类:

按思维水平和凭借物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进行分类: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按解决问题的态度分类:

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和比较

(3)抽象和概括

(4)归纳和演绎

4)问题解决的思维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定势功能固着迁移动机强度人格特征

5)思维与临床护理

想象

1)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

据想象产生时有无预定目的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3)想象与临床护理

注意

1)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性。

2)分类:

据有无目的性和抑制努力的程度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4)注意与临床护理

情绪与情感过程

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早,情感产生晚

(2)情绪是在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所特有的。

(3)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

(4)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感情的内容,情感的表达会伴随情绪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

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性,性质上看:

肯定和否定的情绪情感

动力上看:

增力和减力两极

激动性上看:

激动与平静两级

强度上看:

强弱

紧张度上看:

紧张和轻松

分类

1)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3)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

1)外部表现:

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生理变化:

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电、脑电波以及内外分泌腺等方面的变化。

情绪与临床护理

常用情绪调节方法:

(1)认知调节

(2)转移调节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4)放松训练

(5)增加幽默感

(6)适度宣泄

 

意志过程

概述

1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特征

1)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坚韧性

3)果断性

4)自制力

 

第三节人格

概述

1定义:

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意识

3人格特点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稳定性与可变性

3)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4)整体性

4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3)实践活动

4)自我教育

5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论

2)人格类型论

人格倾向性

1需要

概念

是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

1)需要是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3)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按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的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2动机

1)概念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

意愿。

动机产生的原因:

(1)内在条件,即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2)外在条件,即诱因,物质的和精神的。

动机的功能:

(1)始动的功能,引发人的活动;

(2)维持调节功能,(3)指向功能,引导这一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

2)种类

据性质:

生理性和社会性动机

据动机来源: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3)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1概念:

是指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直接y影响活动效率。

能力包含:

实际能力潜在能力

2种类按能力的倾向性: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气质

1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1)人的气质具有明显的先天性,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2)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3)气质不能决定个人的成就。

4)气质与性格、能力等其他人格心理特征相比,更具稳定性。

2气质的生理基础与分类学说

1)胆汁质张飞

2)多血质韦小宝

3)粘液质薛宝钗

4)抑郁质林黛玉

3气质的意义

1)气质是人格赖以形成的条件之一,它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学内涵。

2)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类型也无好坏之分。

胆汁质:

热情、积极也可任性粗暴。

多血质:

工作能力强,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恒心。

3)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4)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

5)对于不同的职业来说,对从业者的气质有不同的要求。

6)教育工作中必须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性格

1概念:

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

2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性格和气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类型

1)功能优势学说:

理智型性格的人情绪型性格的人意志型性格的人

2)内外倾向学说:

外向型的人,内向型的人

3)独立顺从学说:

独立型的人,有主见,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顺从型的人,缺少主见,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自我意识

1概念:

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2)积极的悦纳自我

3)有效的控制自我

4)不断地超越自我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应激的概念

应激:

也被称为压力

1坎农的稳态与应激:

坎农提出的稳态学说和应激概念,是应激研究的起点。

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为内环境或自稳态。

当刺激使自稳态打破,个体的生理机制会出现以下变化: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交感兴奋性增高;2)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3)呼吸频率加快,潮气量增加4)脑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而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血流量减少5)脂肪动员,肝糖原分解6)凝血时间缩短。

这种面对严重刺激出现的整体反应,称为应激。

2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与应激,标志着现代应激研究的开始。

各种各样的不同因素都可以引起同样的反应,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症候群,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经历:

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3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重要中介作用。

应急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应激是个体“觉察”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应激理论模型

1)应激过程模型

2)应激系统模型

应激源

1应激源:

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应激源的分类

据来源分类

1)内部应激源

2)外部应激源

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1)控制性应激源

2)不可控制性应激源

第二节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认知估计。

分为初级评价、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

应对:

又称应对策略或应对,是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分类:

1)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

抗争、逃避、妥协等

2)麻痹自我感觉的活动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

广泛认同的

1)问题为中心的应对

2)情绪为中心的得应对

社会支持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员、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分类:

客观支持:

个体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程度,包括得到的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关系。

主管支持:

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人格特征

人格影响应激过程的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2)反映差异假设

第三节应激反应

1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

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觉察到应激情况的威胁后,就会引起个体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的变化。

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到的调节系统:

1)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2)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途径

3)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免疫中介途径

2应激的心理反应

1)认知反应:

偏执

灾难化

反复沉思

“闪回”与“闯入性思维”

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

2)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无助

3应激的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

2)退化与依赖

3)敌对与攻击

4)无助与自怜

5)物质滥用

4应激的综合反映

1)亚健康状态:

三个阶段:

应激唤醒阶段能量储备阶段耗损阶段

2)崩溃

3)延缓性应激反应

第四节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

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理解心身疾病应注意:

1)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起到“扳机”作用。

2)个体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3)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4)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6)同一病人可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发生7)病人常有相似或类似的家族史8)疾病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2心身疾病的范围

3常见的心身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应激

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

人格特征:

A型行为好胜、易怒、时间紧迫感和敌对倾向等特征;B型行为者无竞争压力、不争强好斗、办事慢条斯理、工作有主见

2)原发性高血压

情绪因素:

常处于压抑或敌意的人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会增加血管内壁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物质的积累,使血压升高。

环境与文化因素

人格特征:

高血压者:

求全责备、刻板主观、易激谨慎

压抑却难以控制住情绪。

A型行为者的血浆肾上腺素活性较高。

3)糖尿病

心理应激

人格特征:

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不易冲动者

4)消化道溃疡

人格特征:

孤独、缺少人际交往、被动拘谨、顺从、依赖性强

第四章心理评估

第一节心理评估概述

1心理评估:

应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心i理学测验等多种心理学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

2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评估目的

2)了解被评估者的一般情况

3)对重点发现问题、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评估

4)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判断

3心理评估的实施原则及注意事项

1)实施原则:

动态实时原则

综合灵活原则

2)注意事项:

评估人员的要求:

(1)工作态度:

热情、耐心、细致、尊重病人,同时严肃、认真、审慎。

(2)一定专业技能

(3)具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应用心理评估方法的注意事项:

掌握各类心理评估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是否适合自己准备评估的对象;熟练运用各种心理评估法及各种分析评估结果的方法;对影响评估的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可正确看待评估结果,联系实际情况客观解释结果。

第二节临床护理心理评估基本方法

行为观察法

1行为观察法:

指在完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对个体可观察行为的过程或者结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目的:

描述临床行为表现、评估心理活动、检测行为变化,提供客观依据。

2行为观察法的设计:

观察情景

观察目标行为

观察时间

观察记录记录:

叙述性记录、评定性记录、间隔性记录、事件记录、特殊事件记录

3行为观察法的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