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0365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docx

《阿长与山海经》模板

《阿长与山海经》_模板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

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 内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

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

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

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

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

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 教案示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

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

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

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

出生在哪一个省?

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

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

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

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

(对比。

),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

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

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

“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

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

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

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

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

复习本文线索,思路。

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

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

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

(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

(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

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

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

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

反问、排比讨论:

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

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

运用什么写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

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

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

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

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

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描写景物: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语言句式:

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六、学习运用:

]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

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

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二)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

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