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015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docx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院系:

西语学院

专业:

德语语言文学

姓名:

***

学号: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冷战前沿阵地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

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以和平方式迅速地重新统一,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因此,将两德的统一及其对东德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本篇论文包括两德统一的背景及其统一后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内容。

德国的重新统一是基于战后德国战败而被分割这一事实来讲的。

而1990年10月3日,庆祝两德统一的焰火照亮了天空,分开一个民族40年的两种意识形态经历了统一的洗礼。

东西德政治上的统一得以实现,但人民内心的统一与融合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原东德人被迫尽快适应西德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对于在与之完全不同的体制生活了40多年的东德人来说,困难重重。

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洗礼与融合,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而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东西部虽愈见包容,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人所愿。

东西德除了政治层面上是否也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了统一?

《再见列宁》堪称以两德统一为题材,来讨论柏林墙背后的疾病中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电影以一个虚构的东德家庭来映射这一事件并讲述东德人在融入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东德文化的追忆和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关键词:

两德统一;东德;意识形态;《再见,列宁》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40年代后期分区占领德国的盟国因为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对手,并由此形成了冷战的局面,在美英法的操纵下联邦德国成立,紧接着在苏联的扶植下民主德国亦成立,从此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

自分裂以后,两个德国对统一问题的立场是两国政府各自的重要国策之一,但是因为德国的分裂是战后欧洲安全的保证,涉及到整个欧洲的战略平衡,所以要重新统一绝非易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发生的剧变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契机,最终,以西德吞并东德的方式完成了重新统一。

德国统一的完成,对其国内而言,因为此前双方在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异质性,因此一定程度上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两德的统一,是在两个德国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的统一,是世

界现代历史上可供研究分裂国家统一的惟一范例,所以是极具理论价值的。

 

第二章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2.1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

就德国重新统一后的民主制度而言,德国东西部的差异似乎是一道不可在短时期内逾越的鸿沟。

那么,东西部民主制度的异质性带给统一后的德国何种内政问题呢?

众所周知,自德国分裂以后,西德在西方的支持下立国。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联邦政府大力推行政治体制变革,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同时通过政策和法律途径,促进大众政治参与,推动人们的传统政治意识向现代政治意识转变,由缺乏权利意识的法定公民向具有权利意识并且有能力将之兑现为现实政治行动的事实公民转变,从而通过积极的对社会价值权威分配过程的参与来实现个人的利益。

这种大规模的政治文化的重建活动,使得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参与水平,到70年代早期就完全可以与老牌的英美等西方民主国家相媲美了。

从实现政治体制转型的外部因素来讲,联邦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整个西部经济迅速恢复活力,而且它使人们对与经济体制有直接联系的政治体制所体现的民主、公正原则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而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使西德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国家,成功实现了自身的政治转型,并巩固了战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制度。

反观民主德国,自建国后,则一直受到苏联的影响,包括在民主建设方面。

在民主德国,人们致力于消除前现代的、专制的传统,在很多社会领域推行了平等政策,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公开讨论。

从这点来看,民主德国是一个现代的社会。

但是究其本质,这是一个实质上专制而形式上现代的社会:

社会冲突被压制或者转向,政党精英是单一的整体,整个社会贯穿着计划理性,即自上而下的中央计划。

这种计划理性导致人们对国家权威的认同感很强烈,同时压抑了人性,导致人们忽略了自己个人的自由权利。

另外从总体上看德国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如国家主义、惧怕冲突、形式主义等,在东德社会随处可见,影响颇深。

所谓国家主义传统,是指在德国,国家总是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的政治思想,没有把国家看成是社会的政治组织,而是视国家为保障和规范社会关系的不可冒犯的手段,与此相适应,纪律义务服从的价值得到褒扬,而自由个性和反对派的价值则受到贬斥。

个体利益因而要服从国家所代表的普遍利益,多元主义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也被消极地视为潜在的无政府状态。

惧怕冲突传统,是指大多数德国人没有能力把有限度和有秩序的冲突看成是一种积极塑造社会的手段。

德国人崇尚和谐,愿意看到一个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民族共同体;而将社会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冲突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

上述几种政治传统在民德地区得到了保留。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西德各个领域一整套体制在东德地区的植入,但是当涉及到民主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东西的时候,要想统一,却非易事。

其实“西德人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与支持以及积极参与政治进程的公民能力发展,足足用了20多年时间,直到1972年,西德支持民主的人口比例才达到90%。

在70年代以前,西德只能算作一个民主制度稳定发展的国家,此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拥有民主政治文化的西方式民主制国家。

这种转变前文中也已讲到,是通过长期的民主政治教育,通过战后初期西方战胜国和后来的西德政府采取的种种措施,民主的理念与民主的运行才逐步渗入到德国人的深层次意识中,一种积极的民主政治文化才得以在德国真正发展起来。

因此,在统一的初期,西德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化,仅仅是刚开始;对议会民主制,自由,平等等理念的适应过程,对原来政治体制下的国家对个人包管一切的怀念,必然使东德人感受到精神失落与心灵创伤,所以一部分东德人意欲部分恢复原来国家境况,甚至会使一种强调不同于西德的东德人认同意识发展起来。

这等于在实际上迟滞了德国的“内部统一”。

因此,在上述问题存在的情势下,大力在东部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使东部与西部民主制度相契合,是新德国必须的“功课”。

如果这项工作做的成功,就将大大巩固德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民主内核,使西方国家增强对统一后的德国的认同感。

2.2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电影描写的是1989年一个生活在东柏林的普通人家的故事。

女主人公是原东德优秀的中学教师。

在一次东柏林群众要求民主的游行活动中,她受到刺激而昏迷不醒,几乎成了植物人。

紧接着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原东德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食品到用具,从服饰到家装都被西德的产品所取代。

女主人公在昏迷8个月后奇迹般醒了过来,但医生认为,她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就会丧失生命。

孝顺的儿女们把家重新布置成从前的样子。

儿子为了给妈妈找到原东德出的酸黄瓜跑遍全柏林,最后无奈中只能从垃圾箱里找到原东德产品的包装,消毒后亲自“生产”妈妈喜欢吃的这类食品。

为了能让妈妈仍看上过去的新闻节目,他学会了影片制作和剪辑,自己制作原东德的“新闻”。

他甚至把柏林墙倒塌后大批东德人涌入西柏林的镜头换上东柏林大街的背景,并加上解说———“西德人不能忍受资本主义的压迫,纷纷逃向东德”。

最后女主人公终于在幸福中去世。

从表面看这是一部十分逗笑的喜剧片,但它描述了老东德人对过去的向往,以及东西德社会格格不入的现实。

电影里的情节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能感到东德人的怀旧情结。

本片制片人曾说过:

这既是一部东德的历史,又是一个家庭催人泪下的故事。

而德语中历史和故事使用的恰恰是同一个单词“Geschichte”。

两德统一后,国家的消亡让东德人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工作、社会地位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心中充满了强烈的失落感,对前途感到迷茫。

影片中失业而牢骚满腹的邻居大爷,酗酒堕落的学校校长等都是这些东德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处在矛盾的情绪中,无奈告别过去,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新的体制和价值观,而新旧交替必然会发生许多碰撞和冲突,亚历山大与银行职员在换钞时就发生了激烈的口角,面对只认规矩、不讲情面的西德体制,他除了破口大骂别无办法。

他还几次三番地与姐姐及其西德男友发生争吵,为他们自私自利、不顾母亲安危的冷血做派而感到气愤。

尽管面临着许多磕磕碰碰,这些年青一代的东德人仍旧对不可知的未来怀抱着希望,但因其不可知,心里又有着一种隐隐的担忧和恐惧,因而显得有些退缩,不敢面对。

这既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磨难、迷茫和困惑,也反映出东德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影片中亚历山大和女友在酒吧约会时的场景充分体现了这种模棱两可的中间状态。

两人走进了一座尚未拆除完的房屋中,坐下闲聊,谈论父亲的出走,信仰的随风而逝,伴随着主人公的画外音:

“未来在我们手中,不确定,但还有希望。

”渐渐地镜头推远,展现出全景,这时观众才发现他们正坐在一所破落房屋二楼的断壁残垣上,前方是空荡荡的一片。

这个场景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同时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

两个年轻人在破旧的房屋中(解体中的东德),背靠着一片废墟(残破的过去),坐在房屋的断层边缘上(身处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面朝着前面黑夜中开阔空旷的场地(自由但又未知的将来)。

影片成功地把个人的成长故事和历史社会的发展变迁糅合在一起,亚历山大与西德同事丹尼斯自拍的三部影片不仅折射出亚历山大成长心态上的微妙变化,而且演绎了一出西德人逐步向东德靠拢,最后被东德和平收复的国家神话。

他们有意识地剪辑穿插大量真实的历史画面镜头并配以丹尼斯精彩的现场表演镜头,编造出了母亲能够接受的,其实也是亚历山大自己渴望的历史事实。

其中前两部短片中亚历山大立场非常鲜明,几乎是一边倒地在赞颂东德,贬斥西德,可口可乐被说成是20世纪50年代东德的实验室里研制出来的社会主义饮料,画面中西德人吸毒、失业、对新纳粹和选举结果不满,纷纷越过柏林墙逃往东德,得到了东德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这些精心编造的谎言不仅为整部影片增添了荒诞幽默的色彩,而且也反映出亚历山大内心对母亲和祖国镜像的想象性认同。

而渐渐亚历山大对西德产生认同感。

将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人发展整合在一起,不再是耽于幻想,而是要到社会中去通过行动来实现梦想、实现自我,同时也透露出主人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历史政治的宏观角度来说,是对东德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的阐释和宣扬。

站在为全人类福祉的高度上来看,民族和国家的纷争,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人们应该学会妥协和宽容,坚持崇高的信仰,将这种信仰付诸实现。

东德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正如短片最后的总结陈词:

“许多人都想留下来,他们寻找资本主义残酷的生存斗争之外的另一条出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追求飞黄腾达和消费刺激,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私冷酷的人性。

这些人想要过另一种生活。

他们觉得电视机、录像机、汽车并不是全部。

他们要用意志、精力和希望去实现另一种生活!

结束语

影片涵盖了两德统一前后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场景,它便不可能与历史政治无涉。

历史所关注的最终还是人,人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应该给“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样,反映历史的电影也是如此。

如果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政治寓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异常鲜明的情感线索:

正是东德人对于西德以及西方世界的美好想象与近乎乌托邦式崇拜,导致了长达40年的背叛与出逃,最终一手造成了民主德国的消亡。

而在热情的投向西方的怀抱之后,他们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并没有被批准加入自由平等的西方世界——甚至所谓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世界,也不过是一种虚幻,一种被言说所建构的“乌托邦”。

“79平米的乌托邦”是儿子对于自己“轼母”罪行的赎罪,而刻意安排的母亲最终的“安乐死”则达成了儿子心理上的自我开解。

曾被阿列克斯轻蔑的称为“老占领区”的民主德国,在影片中逐渐上升为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并最终被阿列克斯自己意识到:

“民主德国或许不完美,但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根。

”这句话无疑说出了社会转型后,前东德人民对以往时光的追抚、怀念和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柏林墙不仅意味着禁锢和限制,更是他们和历史、和前一时代相连的脐带。

时隔15年,数百万东德人蜂拥般越过最近开放的边界、并得到西德国人的拥抱和献花的日子似乎已是遥远的往事。

政治家允诺的“东部经济高涨”并未实现,严酷的现实却是:

许多人在东德时代几十年的忙碌顷刻间变成徒劳,“被统一”过来的东德人必须同时接受3.5万条新的西德法律条款;东德品牌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从商场中消失,成千家东部企业被迫关门,就业者从九百万降到六百二十万……在柏林墙消失的年代,东德人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惶恐——重新统一后,东德人不再是主人,许多人必须重新选择职业,十分费劲地维持生活。

他们无法融入这个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世界”,他们无法享受资本主义的大多数好处,他们甚至无法得到同胞的尊重。

统一之后,东德人仿佛失去了祖国,成为了自己的国土上的流浪者,他们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觉得自己属于“二等公民”:

不属于西方世界的联邦德国,而承认他们合法性的民主德国也不复存在。

就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而言,两德的统一是建立在事实上的“西德吞并东德”的基础上的;然而就文化而言,这种“吞并”不可能如经济、政治体制一般,在短时期之内完成。

甚至可以说,文化上不存在“吞并”,而只能依靠时间的作用趋于融合。

如何逾越两德之间已经产生的心理鸿沟是当时的德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晓倩.《再见,列宁》成长故事背后的历史政治寓言.电影文学.2013年第18期:

陆珠敏.《德国统一进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第13卷总第45期:

齐世荣.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5:

许诺.《东西德的伤口与弥合的可能性》.电影评介.2009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