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0023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101120含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1-120(附答案解析)

10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如周厉王谥号“厉”。

C庠序,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10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尊:

称母亲;家兄:

称兄长;家姐:

称姐姐;家叔:

称叔叔,等等。

D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

10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D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0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如谥号等。

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10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

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

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

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D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

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10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D(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10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

除,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

否则,以“不孝”论罪。

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10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

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10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是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

有两种:

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B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1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亦作“受嬗”,指王朝更迭,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C.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D.谥指帝王死后,臣子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A黜:

黜chù降职或罢免:

罢黜。

废黜。

贬黜。

黜退。

黜斥。

黜免。

黜逐。

黜陟。

陟:

陟zhì登高:

陟山。

晋升,进用:

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1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C“典籍中习见的……“下车”……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有误;“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光,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中国,古代指中原。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C“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错,“夷”是对东方各民族的统称。

古代有“东夷、南蛮、西羌、北狄”的说法。

本题错误比较明显,古诗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羌”为西部少数民族。

1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

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A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1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顿首意为磕头。

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D“出”,调出京城,不表示贬官。

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1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

史称“帝姑”。

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

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时沿置。

B(大长公主:

不一定是皇帝的姑母辈。

1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

刚刚加冠。

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19岁或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

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

官品与奉秩。

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ch币:

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

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B“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

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zi),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D刍荛之见(chúráozhjiàn)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12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种含义: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A此处的第一名叫解元。

答题总策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做法是: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

“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

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

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

“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

“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