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811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

单元计划

一、课标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二、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游记的基本特点

〔2〕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游踪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游记

3、情感目标

〔1〕培养欣赏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巴东三峡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导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三、教具准备:

朗读带、图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

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4、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

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已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站,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三、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

(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

(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

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3、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

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4、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④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四、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景物及特点,作者的感觉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

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

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

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

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

轻松

二、合作探究

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三、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

层次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2.周庄水韵

一、导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多角度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难点:

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三、导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选一幅水墨画和一幅版画

五、导学时间:

2课时

导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

春秋战国时称摇城。

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学生词语背诵情况。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

1、思考:

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

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自主学习(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

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

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

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二、学生总结

1、我学到了什么?

2、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赵丽宏

总体印象——古雅幽美、诗情画意

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雨天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版画

第三次春夜温暖油画

第三次游周庄的时空顺序

时间顺序:

按时间先后

空间顺序:

岸上——水上——天上——地上

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导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

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1、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

矿化度15克/升。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2、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三、合作探究(赏析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一)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二)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三)(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

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

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

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

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三、学生总结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四、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字词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4.走进纽约

导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导学课时:

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面积约828平方公里。

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

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

地铁四通八达。

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

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

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

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

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合作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

思考并讨论:

1.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

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

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

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顾客的嘈杂。

黑人的鼓声。

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

直线。

交叉线。

弧线。

拱起的线。

隐没的线。

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

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

加强了气势和力量。

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

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

”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

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

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

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

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

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

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作业

1、字词积累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

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

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如越过雪线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

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

我不属于纽约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

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

五彩莲花

纽约人:

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