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425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重点.docx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注:

加粗字为我们考过的题目)

第一章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派生需求:

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3.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物,研究现象自身运动的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4.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

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是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主要是指互惠的交换。

5.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对比:

第一、实证经济学要超脱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二、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经济学的结论是客观的,可以依据事实进行检验,而规范经济学的结论相对而言,受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难以检验。

第四、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实证经济学的结论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分析。

第五、实证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主流。

第二章:

1.劳动力需求的涵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定义:

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a、是派生需求

→b、具有联合需求的性质

→c、与物质资料需求相似又不同

→d、在市场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工资水平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e、是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

→f、直接源于就业岗位的形成和扩大

a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所派生出来的需求的理解(知道)

→社会的绝对需求——社会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

→是派生需求的原因:

劳动力能够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劳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劳动力需求的水平随着市场的产品的需求而变动。

→除了一些特殊的劳务(理发师、医生、律师等)以外,工人并不直接给消费者以满足,而是通过生产(比如汽车、电视机、面包)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所以,汽车需求量的下降会导致汽车工人的需求量的下降。

→任何特定类型的劳动需求强度依赖于该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如:

若某类劳动在生产产品A时的效率很高,而且A的价格很高,则对这类劳动的需求就强烈,就如现在对IT人才的需求;若某类劳动在生产产品B时的效率很低,而且B的价格很低,则对这类劳动的需求就减弱,如现在对农业劳动的需求。

b对劳动力的需求具有联合需求的性质(知道)

→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是独立的,劳动只有与其他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物品。

→在多数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质,即:

在某种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变化将引起劳动需求量的变化。

eg:

1、企业扩建,扩大再生产,又引进5台机器,有两个途径增产:

现有工人加班加点;若还不够,则需要招聘新工人,这都是劳动需求的增加。

2、企业扩大再生产,若相对于购置新机器,增加劳动力更能够使企业获得利润,企业就会以劳动替代机器,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结论: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物质资料需求越大,劳动力需求越大,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决定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多少。

c、社会对物质资料需求与对劳动力需求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区别(知道)

→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直接目的可能是为了生产,也可能是为了消费。

→人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因为生产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当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再增加,eg:

分析两种下岗现象——40、50人员和乡镇具有8年工作经历的年轻人下岗。

d、在市场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工资水平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知道)

原因: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分配原则取得以货币收入为表现形式的个人消费品。

→对劳动需求者而言,上述货币收入构成生产经营的人工成本,它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利润。

结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市场工资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W上升,劳动力需求下降;W下降,劳动力需求上升。

2.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知道)

(一)宏观因素:

→社会生产规模

→国家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

→社会制度安排

3.劳动力需求曲线

说明:

图中横轴为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曲线D即为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从劳动力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中可以看到,当工资率由3元每小时,依次提高到6元每小时,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减少。

劳动力需求曲线D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4.区分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需求量的变动。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的基本假设(了解)

(一)、市场条件假设

1、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有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市场任何一个主体的供应量与需求量占市场的份额低、比例小,从而任何一种交易都无法影响价格。

(完全竞争下的市场)

2、劳动力是同质的,劳动条件是一样的。

3、资源完全自由流动,企业和劳动者均可以自由的进入或者退出某个行业。

4、市场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

(二)、关于生产的若干假设

1、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收益减去成本)。

2、技术水平对企业的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3、生产时期假设为两类:

→短期:

这个时期内的其他的生产要素是不变的,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

→长期:

这里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时期,不仅劳动力的投入可以调整,资本也可以调整,新的企业可以建立。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知道)

含义:

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劳动力)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前提:

技术水平不变。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由劳动投入的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

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相关概念:

总产量(Q)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劳动投入(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AP=Q/LMP=△Q/△L

说明:

横轴为劳动收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的三种产量的曲线是TP、AP和MP。

特点:

其一,TP、AP和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

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其二,AP和MP的交叉点为AP的最大值。

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总结: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在区间Ⅰ中,平均产量一直在增长,同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这种情况说明,相对于不变的资本而言,劳动投入不足,固定不变的资本等生产要素还不能够实现最充分的利用。

在区间Ⅱ中,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的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劳动投入增加促使总产量的增加,只不过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

在区间Ⅲ中,劳动投入量大于b,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的减少,所以,仅从产出与劳动投入而言,在b点之后在增加劳动投入显然是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的。

企业的生产目标:

→人均产量最大

→总产量最大

→利润最大

短期劳动力需求遵循的原则(重点)

边际产品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工资率=边际成本

4.边际产品(重点):

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假设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

产品的价格为P;

得出:

MRP=VMP=MP*P

即: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

5.边际成本(重点):

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所以,可变的成本就是指工人的工资。

边际成本为MC,显然,MC=W。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

MRP=MC(边际产品收益=边际成本)又因为:

MRP=VMP(边际产品收益=边际产品价值)MC=W(边际成本=工资率)

所以: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短期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P=MC=W(重点)MRP=VMP=W

说明:

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

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够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等产量线的性质:

1、等产量线上,不同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的产量相等,位置越高,产量越大。

2、斜率为负值,一种要素投入多,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就少,不能够同时多。

3、连续的曲线:

说明企业的生产方法有很多。

4、等产量线没有常数斜率,左边较陡直,右边较平坦。

7.等成本线的性质:

1、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两种要素L和K的价格之比;

2、等成本线的斜率为负;

3、每个总成本都有一条等成本线,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得出最佳生产方法:

切点

8.劳动需求调整带来的两种效应

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是反向的),工资率提高,在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劳动力需求下降;反之,如果资本的价格不变,工资率降低了,同样会产生上述两种效应,但他们的方向相反,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图略)

9.(解答题)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从劳动力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所反映出来的工资率与劳动需求量的关系可以发现,工资率变动时,劳动力需求量也在相应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Ed: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D: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W/W: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d=△D/D÷△W/W

结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具有反向关系,所以,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是负值。

举例:

工资率是5元/小时,劳动需求量是1000人;工资率是6元/小时,劳动需求量下降到800元,则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是:

工资率变动的%:

△W/W=(6-5)/5×100%=20%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

△D/D=(800-1000)1000×100%=-20%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D/D÷△W/W=

20%÷-20%=-1,其绝对值是|-1|=1.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需求无弹性,即:

Ed=0。

工资率不论怎样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工资率不变,或者说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同。

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较为平缓的曲线。

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较为陡峭的曲线。

10.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重点)

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长期和短期的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倾斜的。

但是,假设工资率提高10%,劳动力需求是下降2%、10%,还是下降15%?

第一定理:

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

第二定理:

产品的需求弹性

第三定理:

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第四定理:

资本的供给弹性

第一定理:

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

原理:

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越大;反之,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越小,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小。

理解第一定理:

一般来说,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成本方面的,第三是制度方面的。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当工资率提高,而资本很容易的替代劳动时,企业就会决定用资本替代劳动。

eg:

在生产中,简单的、无技术的、重复性的劳动,如建筑业的水泥搅拌工、运输业的搬运工等,这类劳动的工资提高后,对他们的需求就会较大幅度的减少,很容易以相当小的资本数量加以替换。

因此,他们的工资率提高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的减少。

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富有弹性;反之,如果很难替代,甚至不能替代,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很小。

如民航客机的飞行员,用资本替代他们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类劳动力的需求缺乏弹性。

从成本的角度来讲,假设资本的价格不变,用一个单位的资本和用三个单位的资本替代同量的劳动力,其间替代的可能性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工资率提高了,造成以越来越大的资本数量替代同量的劳动力,那么替代的可能性就小,从而弹性就小;反之,替代一定量劳动力所需的资本数量就小,在工资率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减少的劳动力越大,从而需求曲线的弹性就越大。

第二定理:

产品的需求弹性

原理:

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反之,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就越小。

产品的需求弹性

说明:

横轴为产品的需求量数量Q,纵轴为需求价格P,D1和D2为产品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1和D2的弹性由具有很大的区别:

D1的弹性大,D2的弹性小。

企业的产品如果其需求曲线为D1,价格由p1提高到p2,需求量则由qa大幅度的减少到qc;如果其需求曲线是D2,同样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由qb下降到qc,减少的幅度相对较少。

理解第二定理:

由劳动力需求的性质可以知道,劳动力需求是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的需求。

当工资率提高时,企业的最初反应不是马上的减少劳动的投入,从而降低产出的水平。

通常的反应是,提高产品的价格,看是否能够将工资率的提高、成本的上升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但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产品需求数量。

影响度则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弹性。

产品的价格上升,必然会降低产品需求的数量,除非产品的需求无弹性。

而需求弹性越大,产品需求下降就越多,反过来就会减少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

第三定理:

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原理:

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就越小。

理解第三定理:

不同的产品,其成本的构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通常所说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较低。

假设有A和B两家企业,在A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50%;在B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10%。

两家企业都面临着工资率提高10%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是:

A企业的总成本上升5%,B企业的总成本上升1%。

劳动成本占据总成本的不同比率,对产品的价格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

显然,同样工资率的变动,A企业的劳动需求的变动与B企业的相比较,其变动的幅度大。

因此,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越大,劳动需求的弹性越大;反之,则小。

第四定理:

资本的供给弹性

原理:

生产要素之间相互替换的技术可能性给定的情况下,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反之,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小,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小。

理解第四定理:

资本和劳动力的相互替代,如果没有任何的技术性的障碍,那么,经济上的比较就占据突出的位置。

在第一个因素的讨论中,曾假设资本价格不变,当工资率提高时,将导致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力。

的确,当企业面临着极富有弹性的资本供给,企业增加资本的使用而又不会刺激资本供给价格的较大上升,但是,如果资本的供给弹性很小,对资本的需求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其供给价格大幅上升,此时,用资本替代劳动虽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成本的比较上是不可行的,这必将阻碍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力。

因此,生产要素之间相互替换的技术可能性给定的情况下,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反之,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小,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小。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在研究劳动力需求的分析中,关于劳动力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劳动力是同质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生产往往是使用多种多样类别的劳动力;其中任何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都会受到其他类别的劳动力的工资的影响。

假设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为两种工人:

A和B。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了解)

第三章:

1.劳动力的概念(重点)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的全部人口。

2.劳动参与率(知道):

劳动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3.(重点)劳动供给量的变动---价格因素导致变动---供给曲线上不同的点

劳动供给的变动---非价格因素导致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弹性(重点)

1、含义: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类型:

(知道)

→供给无弹性(A),Es=0.

→供给有无限弹性(B),Es→∞.

→单位供给弹性(C),Es=1.

→供给富有弹性(D),Es﹥1.

→供给缺乏弹性(E),Es﹤1.

(图略)

4.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特点(重点)(图略)

具有不一致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知道)具有不同偏好的两个消费者(知道)

5.收入约束线特点

特点:

1、斜率为负。

2、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3、当工资率发生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4、当存在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6.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工资率之间的关系(知道)

非劳动收入的变化与工作时间的关系(纯粹的收入效应)

工资率的变化与工作时间的关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由非劳动收入的变化所导致的工作时间的变化引出了劳动供给理论的重要概念——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

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所导致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因为闲暇是正常商品,所以收入效应为负效应,既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工作时间的减少。

工资率的变化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一、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劳动者保持以前的工作,将会带来总收入的增加,总收入的增加将产生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刺激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且降低工作时间。

二、和第一点相反,工资率的上升同时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闲暇的价格的上升将会导致人们对其需求的减少,即劳动者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这就是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化与工作时间的变化(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尤其是在保持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的改变所导致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替代效应的实质:

工资率上升---闲暇的价格上升---劳动者用工作替代昂贵的闲暇。

和收入效应相反,替代效应是正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关系

收入效应表明:

随着收入的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减少的;随着收入的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增加的。

(非劳动收入变化和工资率的变化)

替代效应表明:

随着工资的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增加的;随着工资的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时数是减少的。

(工资率变动)

7.劳动供给曲线(知道)

1、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联合作用

2、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3、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联合作用

总结:

总体来说,工资率的上升带来的收入效应导致工作时间减少1小时,而这种上升带来的替代效应又导致工作时间增加了4小时,因此,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总效应就是工作时间增加3小时,即总效应为正效应。

(图略)

第四章:

1.人力资本的含义(重点):

相对于物质资本或者是非人力资本而言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

它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理解:

1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因素。

2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投入一定成本获得的。

3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收入的能力。

2.人力资本之父:

西奥多·舒尔茨(重点)

3.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重点)

贝克尔《人力资本》:

“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从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凡是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时间都是人力资本投资。

4.净现值法(重点)

5.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

(知道)

成本:

货币成本:

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机会成本(上学放弃的收入)

非货币成本:

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

收益:

经济收益:

上大学的人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的收入总量。

非经济收益:

社会地位提高、知识面扩展等

6.影响大学教育需求的因素(知道)

1、目光短浅者比目光远大者上大学的可能性小。

2、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年轻人。

3、若上大学的成本上升,则大学入学人数下降。

4、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报酬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报酬之间的差距扩大,则大学入学人数会增加。

7.大学教育的信号功能(知道)

该理论由迈克尔·斯本斯提出:

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不是因为他上了大学,相反,高等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揭示了关于个人生产率的信息,尽管它不一定使个人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8.在职培训:

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1、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例如指导秘书、打字员、文字处理秘书等。

2、特殊培训:

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的要高。

普通培训成本雇员个人来负担,特殊培训的成本由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重点)

第五章

1.民工荒和民工潮同时出现矛不矛盾(考卷出到案例分析题)

2.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回流的原因(重点)以及对策。

(考卷出到案例分析题)

3.劳动力流动的概念(重点)

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相对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作劳动力迁移,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

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