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92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docx

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最终结果

矿产综合勘查技术

题目:

吉林省大松树金矿床找矿方法与技术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姓名:

仲文斌

学号:

20091003561

班级:

021091班

指导老师:

李艳军

日期:

2012年6月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3

1.1区域地层3

1.2区域岩浆岩6

1.3区域地质构造7

1.4区域矿产8

第二章矿区地质概况8

2.1地层8

2.2侵入岩9

2.3构造10

2.4矿床地质特征10

2.4.1矿体特征10

2.4.2矿石的物质成分及矿石特征11

2.4.3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12

2.5围岩蚀变14

2.6矿床成因14

第三章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14

3.1控矿因素14

3.2.1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14

3.1.2构造的控矿作用15

3.1.2梨树沟岩体的控矿作用15

3.2找矿标志15

3.1.1地质标志15

3.1.2地球化学标志16

3.1.3地球物理标志16

第四章综合技术找矿16

4.1地质找矿方法16

4.1.1地质填图法16

4.1.2矿床模型找矿17

4.2地球化学找矿17

4.2.1水系沉积物测量17

4.2.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8

4.2.3Hg气地球化学测量19

4.2.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19

4.3地球物理找矿20

4.3.1区域重力测量20

4.3.2区域航磁测量21

4.3.3矿区激电测深法22

4.4遥感方法22

4.5综合找矿23

第五章成矿预测23

5.1深部找矿24

5.2矿床外围找矿24

5.2.1大松树金矿—刘家趟子金矿之间预测找矿24

5.2.2梨树沟岩体周边找矿25

第六章总结语25

6.1矿床总结25

6.2个人感悟25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前言

老岭成矿带是吉林省重要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带,过去由于受找矿思路和认识程度的制约,老岭成矿带的工作程度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一般都侧重于老秃顶子岩体周边、小四平—南岔“S”形断裂带上的勘查与研究。

因而地质找矿工作没有较大突破,与其优越的成矿环境是不相称的。

近年来通过在大松树一带进行了综合物化探工作,在梨树沟岩体与珍珠门组大理岩接触带之外带发现了大松树金矿、刘家趟子金矿点及多处金矿化点。

大松树金矿的发现开创了梨树沟岩体周围“无矿”的先例,是老岭成矿带上找矿工作的又一突破,同时也表明与老秃顶子同源同期次的梨树沟岩体及其周边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目前大松树金矿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其深部成矿认识不足,这与过去老岭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背斜构造型式有关。

通过前人资料和数年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提出来老岭变质核杂岩的成矿控矿新理论,在充分分析和总结大松树金矿床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及控矿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大松树金矿主要控矿构造具有伸展滑脱构造的特征,大松树金矿一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且矿床深部具有形成规模较大矿床的成矿条件。

对大松树金矿的深入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矿床本身的经济价值,更重要是通过该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条件、矿床保存条件以及找矿前景有更深入、更切合实际的认识,由点及面,在该地区可能发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矿床。

因此,进一步研究大松树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范围为吉林东南部老岭一带面积约1400km2。

大地构造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太子河—浑江凹陷带东端,鸭绿江深断裂北西侧,老岭变质核杂岩内。

中生代以来处于东北业大陆边缘活动带,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

一、区域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太古宙表壳岩和元古代地层,其次是古生代、新生代地层(图1-1,表1-1)。

1.太古宙表壳岩

研究区的太古宙表壳岩主要分布于老岭变质核杂岩核部,是龙岗太古宙陆核表壳岩-TTG岩系的一部分。

表壳岩主要呈残块状存在于中太古代奥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中,其组成岩石主要是斜长角闪岩、角闪磁铁石英岩、各类变粒岩、片麻岩等。

是一套铁、金、铜的含矿建造,是富Au、Fe、Ni、Co、Cu、Pb、Zn、Ag的地球化学块体,研究区内迄今已在其中发现几处金、铁矿(化)点。

2.古元古界老岭群

研究区老岭群处于辽吉裂谷中段,自下而上层序为:

达台山组、珍珠门组、花山组、临江组、大栗子组。

为一套浅海相陆缘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属

于变质程度较低的变质岩系。

(1)达台山组(Pt1ld):

主要分布在老岭西侧的白山市红土崖—二道羊岔一带,岩石类型主要为一套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太古宙地质体之上。

(2)珍珠门组(Ptllzh):

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下部

为厚层—块状白云质大理岩,夹含碳质条带大理岩、方柱石大理岩,局部夹变质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其中部分白云质大理岩可构成大型白云岩工业矿体;上部为薄层、条带状大理岩、硅质条带白云质大理岩以及角砾状大理岩,为一套海相镁质碳酸盐岩建造。

(3)花山组(Ptl1h):

主要分布于老岭山脉南麓,岩性以片岩为主。

其下部为云母石英片岩夹于字二云片岩和薄层大理岩;中部为绿帘二云片岩、石英二云片岩、磁铁二云片岩夹薄层大理岩;上部为二云石英片岩夹数层大理岩及磁铁二云石英片岩,磁铁矿含量一般为2%—5%。

花山组有少量金、铅锌及磁铁矿(点),具备银找矿潜力。

(4)临江组(Ptlll):

分布相对较局限,研究区内仅分布在临江市周边一带,出露主要岩性为中薄层石英岩、厚层石英岩夹二云片岩、于字石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原岩为一套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夹泥质岩。

(5)大栗子组(Ptlldl):

分布在大栗子镇一带,主要岩性下部为青灰色绢云千枚岩,中部绿泥绢云千枚岩火大理岩,上部为棕褐色、深绿色、紫色千枚岩或与

大理岩呈互层状,与中部分界处有一层岩性极为特殊的角砾岩。

大栗子铁矿主要工业矿体多集中在该组上部千枚岩与大理岩的互层带中。

老岭群变质岩岩石类型相对较简单,遭受了多期次变质变形作用的叠加。

目前确定有三期变形:

第一期变形为以S0为变形面的层理褶皱,枢纽近南北向,轴面向东倒转的平卧褶皱;第二期变形面,属紧闭—同斜褶皱,S2为透入性叶理,走向北东—南西,轴面近直立。

矿体在转折部位增厚变富,翼部变薄。

第三期变形以S2为变形面,与第二期基本同轴的平缓开阔的褶皱。

此后又叠加北东向的片理化带,最后以发育膝折构造而告终。

老岭群总体变质程度较低,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

是一套富含Au、

Pb、Zn、Cu、Co、Ni、Mn、Fe、Sb、Ag的碳酸盐—浊积岩建造。

大部分矿床(点)分布于老岭群珍珠门组上部层位中,其中的角砾状、压碎状白云石大理岩控制着矿体分布,是金矿体的主要容矿围岩。

3.新元古界—下古生界

新元古代裂谷系褶皱造山之后,在集安—临江裂谷上发生坳陷,并接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青白口系、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沉积,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稳定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主要分布在老岭变质核杂岩周边。

4.中生界

中生界主要围绕老岭变质核杂岩分布,西部主要为白平系榆木桥子组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及侏罗系上统凝灰岩火粉砂岩等;南部主要为侏罗系上统杏仁状或块状安山岩;东部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闹枝沟组酸性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及二股位子组中性火山岩,沿鸭绿江边也有林子头组及果松组分布。

5.新生界

上新统船底山组黑色气孔—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老岭北部断陷地内及鸭绿江沿岸;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砂、砾石、粘土等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沟谷及河流中。

二、区域岩浆岩

1.火山岩

分布在老岭变质核杂岩的两翼断陷盆地内,主要为印支期二叠系司枝沟组

酸性火山岩及早燕山期林子头组和果松组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组合为杏仁

状或块状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酸性火山岩等。

2.侵入岩

(1)中太古代花岗岩

中太古代花岗岩(TTG岩系)位于老岭变质核杂岩核部,形态呈北东向的卵状穹隆,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组成,已在其中发现几个金矿点。

(2)燕山早期花岗岩

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由老秃顶子、梨树沟、草山及遥林等4个呈近圆形的独立岩体组成,多侵入于中太古代花岗岩中。

除老秃顶子复式岩体外,其它均呈园形岩株状,具有热气球膨胀侵位特征。

遥林岩体为白色中粒—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其他3个岩体均呈似斑状结构,

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据孙德有等(2005)运用CHIME年龄测定方法对梨树沟岩体和草山岩体分别进行电子探针错石和独居石年龄测定,得到草山岩体错石等时线年龄为178士8Ma,权重平均年龄为175士6Ma梨树沟岩体等时线年龄和权重平均年龄均为173士10Ma,可以确定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175Ma左右的早—中侏罗世,并非以前所认为的晚二叠世。

这些岩体具有金、银、铅、锌、锑等成矿专属性,岩体内外接触带金、银、

铅锌、锑等热液脉状矿体较为发育,其中金矿很有成矿远景。

其中以沿变质核

侵位的老秃顶子复式岩体周边发现矿床最多,与其独特的演化形式有关,已发

现淘金沟、五道阳岔、八里沟、银子沟、聂家沟等金矿床及多处金矿点。

三、区域构造

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

范畴。

早期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北东向老岭复式背斜,晚期和新生代则表现

为拉张伸展作用,形成了老岭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

老岭变质核杂岩空间上呈长垣状隆起,变质核由太古宙TTG及少量表壳岩

残块组成,并有梨树沟、老秃顶子、遥林等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

与东南侧古元

古代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间呈韧—脆性断裂接触关系,该断裂带为变质核杂岩

东南翼盖层叠瓦状铲式滑脱构造之一,具有拆离断层成矿赋矿良好的地质条件。

(1)韧性断裂

本区韧性断裂集中分布在变质核南北两侧,以塑性变形为主,呈狭长带状

产出的构造岩,多形成于地壳深部,主要有2条较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

现今

出露于地表的糜棱岩是后期地质体抬升剥蚀的结果。

子沟—刘家趟子韧性剪切带:

位于表壳岩-TTG岩系南翼,处于珍珠门组与接触部位,长约50km,构造片理多为NE,局部近S-N向,倾角陡立,目前该断裂带内已发现大松树金矿及刘家趟子金矿点。

板庙子—双岔沟韧性剪切带:

位于珍珠门组构成的透镜状地质体的核部,宽50—100m,长5km,片理向,倾角50°-70°。

(2)韧脆性断裂

主要为小四平—荒沟山—南岔“S”型韧脆性一脆性断裂带。

处于古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与花山组片岩接触带上,东北起自小四平,向西南延至南岔一带,总体呈北东向“S”形弧形展布,长约70km,宽约1—2km。

经钻探验证和频率测深结果表明,断裂规模较大,总体倾向南东,倾角较陡,向下有变缓趋势。

在不同岩性段之间的滑动断裂带附近往往有成矿物质的富集,常发育有套合较好的Au、Pb、Zn、Ag、Cu等土壤异常、矿化蚀变带或矿体,具有变质核杂岩控矿特征。

受其控制的金矿床较多,除滑脱构造造成珍珠门组大理岩破碎,其上部花

山组及大栗子组二云片岩、千枚岩等也起到了很好的屏蔽作用,同时剥蚀深度

中等与中生代侵入体的空间位置较为有利。

这些有利地质条件的祸合造成了沿

“S”形断裂带有分布着众多的矿床。

自东北至西南有小四平、老二队、八里

沟、南大坡、五道阳岔、荒沟山、错草沟、大松树、南岔等于于处金矿(化)

点,此外还有铅、锌、铜、钻等矿产。

(3)脆性断裂

北东向断裂多为张性、张扭性断裂,主要为远离变质核的滑脱构造及其次

级断裂、层间断裂带、层间滑脱断裂等。

往往形成较大规模低压扩容带,有利

于成矿热液迁移沉淀;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规模小,往往错断北东向断裂,但断距不大,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作用不明显。

2.褶皱构造

老岭地区经历了阜平期到印支期的多次褶皱构造运动。

古元古代拗拉槽沉积的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都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形成了多期、多种多样的复杂褶皱构造;新元古代到中生代早期形成较为宽缓的褶皱。

大横路钻铜矿床赋存于老岭复式背斜次级褶皱的北西翼,大栗子组含碳绢云千枚岩内,矿体形态产状与褶皱形态一致,具有层控性质,褶皱构造是重要的成矿构造。

在褶皱轴部相伴形成张性断裂构造,或者后期迭加其上的断裂构造是金及有色金属矿床的赋矿有利部位。

如青沟子锑矿赋存在背斜轴部张性或张扭性断裂构造中。

四、区域矿产

老岭地区已发现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几于处,但一般矿床规模较小。

除大横路大型铜钻矿外,均为中小型。

金属矿产主要为铅锌、铜钻、金及铁等;荒沟山、天湖沟铅锌矿床;大横路等铜钻矿床及大栗子铁矿等,矿床多沿荒沟山“S”型断裂带和围绕老秃顶子岩体分布。

在时间上成矿作用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燕山期是本区的最重要的成矿期。

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变质热液型铅锌矿床、热水沉积—变质型铜钻矿床、热液型金矿床及沉积变质型铁矿等。

1.变质热液型铅锌矿床

老岭地区铅锌矿床均处于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中,矿体主要赋存在薄—微层硅质及碳质条带状或含隧石结核的白云岩或白云岩化大理岩中。

由于白云岩的孔隙度较高、薄—微层理的大理岩在构造变动中易于产生破碎、断裂、层间剥离和褶曲,有利于含矿溶液的流动和围岩中成矿兀素的活化、迁移,在有利部位沉淀成矿。

2.热水沉积—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型铜钻矿床

区内的铜钻矿赋存在老岭群大栗子组底部含碳千枚岩中,矿区岩层普遍有绢云千枚岩与薄层石英岩互层存在,千枚岩与石英岩厚度为几个毫米,且矿区千枚岩普遍含有较高的碳质,这些都可能是热水活动的产物,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使原已初步富集的铜钻兀素迁移富集成矿。

3.热液型矿床

大多产出于荒沟山“S”型断裂带上及老秃顶子岩体内外接触带上,受断裂构造和侵入体构造控制,成矿形成主要与岩浆热液有关,部分矿区可能有慢源流体或大气降水参与成矿。

主要矿床包括:

荒沟山、小四平、横路岭、南岔、五道阳岔、大松树金矿床以及青沟子锑矿等。

4.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主要赋存在老岭群大栗子组上部及青白口系内,主要有大栗子铁矿、七道沟铁矿、迎门岔硫铁矿等。

5.矽卡岩型铁矿

产出于珍珠门组大理岩中,一般规模较小(均为铁矿点),但品位较高。

在“S”型断裂带附近较为集中,多呈囊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

第二章矿区地质概况

大松树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老岭变质核杂岩西南

部,荒沟山“S”型控矿断裂带中段北侧。

一、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二段厚层—块状白云质大理岩夹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为一套浅海相富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呈北东向展布,总体倾向北西,与梨树沟岩体接触带常形成矽卡岩带,向南依次为珍珠门组二段块状白云质大理岩、珍珠门组四段角砾状滑石化、透闪石化白云质大理岩及大栗子组千枚岩。

西部有少量太古宙表壳岩,岩性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呈大小不等的残块以包体的形式存在于太古宙深成岩体内。

二、侵入岩

矿区内侵入岩主要为中生代侏罗纪梨树沟岩体及中太古带花岗岩类。

太古宙TTG深成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由于受构造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岩石发育有片麻状构造,造岩矿物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

剥蚀程度中等,与太古宙地体呈断裂接触关系。

梨树沟岩体呈岩株状,出露面积约28km2,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岩性为灰白色—浅肉红色似斑状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35%—40%)、钾长石(25%—30%)、石英(25%—30%)、及角闪石和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约10%)组成。

斜长石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和环带发育;钾长石斑晶以板状者为主,常见卡氏双晶和格子双晶,并包裹其他矿物,IfIJ基质钾长石多为不规则板粒状;石英多为不规则粒状;角闪石为淡黄—蓝绿色柱状,黑云母呈褐黄色片状。

似斑晶多为正长石或条纹长石,粒径可达8—10cm,约占15%;黑云母含量约为5%—10%。

普遍发育有碱质交代作用。

岩体主要副矿物有错石、磷灰石、檐石、磁铁矿和帘石等。

剥蚀程度较深,与太古宙地体及老岭群珍珠门组呈侵入接触(局部断裂接触)关系,金矿与该岩体关系密切,大松树金矿和刘家趟子金矿点主要赋存十梨树沟岩体与珍珠门组大理岩接触带之外带。

矿区内脉岩发育,主要为燕山晚期中—基性脉岩,受滑脱构造及次级断裂带的控制,多呈北东向展布,以闪长岩、闪长纷岩脉为主。

此外,还有花岗细晶岩脉、石英脉、辉绿纷岩脉等。

其中,闪长纷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有的闪长纷岩脉本身就是金矿体。

三、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发育有一系列平行于“S”型拆离断裂带的次级断裂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珍珠门组大理岩物理性质呈脆性,层间破碎带发育,它不仅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同时也控制着大部分脉岩的侵位。

矿区处于荒沟山“S”型拆离断裂带上,按其展布方向和力学性质分为两组,北东向断裂持续活动时间长,活动比较剧烈,拆离断层多为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断裂,它不仅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同时也控制着大部分脉岩的侵位,韧性断裂主要发育在珍珠门组内部或与太古宙地体的接触带部位。

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为脆性断裂带,切割北东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是成矿最有利部位。

四、矿床特征

4.1、矿体特征

目前大松树金矿共发现金矿脉8条,均处十梨树沟岩体与珍珠门组大理岩接触带之外带(中部穿过花岗岩岩舌,但品位较低)。

在平面上近十平行分布,总体产状与容矿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形态呈扁豆状、透镜状或似层状,在走向及倾向上均有较大变化(下图)。

矿脉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

其中1号矿脉是矿区最主要的矿脉,目前矿体工程控制长度380m,西端未封闭,平均厚度2.03m,最大厚度4.8m,最高品位为13.0x10-6,平均品位为3.5x10-6;4号矿脉控制长度380m,平均厚度0.92m,最大厚度1.9m,最高品位为10.55x10-6,平均品位为4.5x10-6;3号矿脉控制长度150m,平均厚度1.0m,平均品位为4.5x10-6。

矿体倾向均呈北西向,地表倾角较缓,一般30°—40°,向深部略有变陡;在-40m中段品位降低,仅形成金矿化体,深部没有工程控制。

二、二、矿石的物质成分及矿石特征

1.矿石的矿物组成

大松树金矿床内矿物组成比较简单(表2-1),金属矿物以硫化物为主,含量一般较少,多在2%—5%之间,仅个别达10%左右,最高可达30%(细粒闪长扮岩)。

(1)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中自然兀素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辉锑

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镍黄铁矿等;氧化矿物为褐铁矿、磁铁

矿、赤铁矿和孔雀石。

黄铁矿:

黄铁矿是矿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矿物,一般含量4%—7%,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70%以上,也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有脉状和浸染状两种产出方式。

黄铁矿呈均质性,高硬度,粒度相差悬殊,最大大于3mm,一般0.1—0.3mm,最小不到0.005mm。

大者以自形粒状的立方体晶形为主,主要形成于成矿早期或晚期,多沿裂隙发育,组成矿化细脉;小者颜色较深,多呈浸染状分布在矿石中,以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五角十二面体自形晶为主,与金关系密切,当黄铁矿大量沉淀富集时,亦是金沉淀富集的最佳时期。

磁黄铁矿:

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度一般0.01—0.lmm,含量约1%。

多沿细脉断续分布,个别颗粒与黄铁矿、黄铜矿连晶,有被黄铁矿沿周边交代现象,形成镶边结构。

方铅矿:

在矿体内分布不均匀,自形一半自形晶体或集合体出现,粒度

一般0.02—0.lmm,含量很少,反光镜下为灰白色,均质,多零散分布在蚀变

大理岩中。

毒砂:

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度细小,一般0.005—0.02mm,含量一般少于0.2%。

零散分布,个别颗粒与黄铁矿连晶。

闪锌矿:

多数为棕色,少数褐绿色,半透明,它形粒状或粒状集合体,粒度0.2—0.5mm,含量较少,主要和方铅矿连生,偶尔见黄铜矿呈乳滴状分布在闪锌矿中。

(2)脉石矿物

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石英,其次为长石、黑云母、透辉石、绿泥石、蛇纹石、绢云母,还有少量的绿帘石、石榴子石、普通角闪石等。

方解石:

是矿石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大于2mm。

少量呈细脉状,脉宽通常为几毫米,连贯性较好,且切穿粒状

方解石,为岩浆演化晚期形成。

石英:

石英是矿石中主要的脉石矿物,多呈细脉状或网脉状产于矿石或矿物裂隙中。

多为它形粒状,粒径粗者大于2.5mm,通常小于0.5mm。

不同成矿阶段中均有石英结晶和产出,表现出明显的多阶段性,一般颜色呈浅灰色,细小网脉状石英与成矿关系密切。

2.矿石组构

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类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共结结构、羽毛状结构、交代结构等。

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

主要有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呈此结构类型。

显微粒状结构:

主要是自然金、金银矿、银金矿。

固溶体分离结构:

主要是黄铜矿分布十闪锌矿中,二者呈固溶体分离结构。

共结结构:

主要是磁黄铁矿与黄铜矿、黄铜矿与闪锌矿、磁黄铁矿与镍黄铁矿等呈共结结构,系同时形成的矿物。

羽毛状结构:

主要是镍黄铁矿呈羽毛状分布在磁黄铁矿中,为不混溶作用形成。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星点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3.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主要有七种矿石类型:

矽卡岩化大理岩型、闪长玢岩型、构造角砾岩片岩型、透辉石矽卡岩型、断层泥和风化土型。

其中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较少。

破碎带蚀变岩型主要发育在大理岩中,其次在花岗岩及闪长纷岩中。

矿石品位以蚀变大理岩型最高,蚀变花岗岩型最低,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脉状两种。

4.矿物共生组合类型

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根据野外实地观察及室内镜下鉴定结果将矿石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

1.钦铁矿+石墨;2.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硫钴矿;3.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白铁矿+自然金+毒砂;4.磁铁矿+黄铁矿;5.白钛石+胶状黄铁矿。

5.自然金的嵌布特征:

①呈显微粒状集合体结构分布十硅化黄铁矿化大理岩的石英颗粒间及沿方解石解理分布、闪长纷岩的矿物颗粒间或裂隙中。

②透辉石大理岩的石英颗粒间及方解石解理中。

③透辉石矽卡岩的石英中、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母解理缝内。

自然金呈包体形式分布十透辉石大理岩的黄铁矿中。

④透辉石大理岩中呈叶片状结构沿方解石解理分布。

⑤呈显微粒状结构分布十花岗岩的石英及黑云母解理内。

3、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

根据野外地质观察、矿物共生组合,结合室内研究成果,大松树金矿床的

金成矿作用可划为二个成矿期和五个成矿阶段,热液成矿期的石英一硫化物阶

段是最主要的成矿阶段(表2-4)。

(1).矿源层(岩)形成期

珍珠门组大理岩及大理岩中片岩火层经区域变质作用,使金元素初步富集阶段。

根据矿相学资料,透辉石大理岩及与大理岩同沉积的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中均见自然金、且自然金的成色较高,一般为850左右,具有变质热液成矿特点。

在区域变质作用期间,大气降水和岩石矿物释放出的水沿断裂、裂隙渗透到地下深处,被逐步加温成热水—变质热液,随即上升与上部的冷水发生对流。

白云质大理岩孔隙度较高,有利于变质热液的径流通过和对成矿物质的溶解。

在此期间,岩石中的大量金、铜、铅、锌、铁、银等兀素发生活化,并被变质热液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