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646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docx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

现代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

王洪斌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150030)

摘要:

标准化、精准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安全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

但是无论大规模生产、高效率流通还是安全性消费都受“信息”这个关键因素的制约,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那么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可能很难实现。

本文从现代畜牧业的涵、畜牧业信息化的必要性等方面入手,重点阐述了畜牧业信息化的畴、畜牧业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并针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畜牧业信息化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核心,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调动全体畜牧业人员,大力加强政策体制、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促使畜牧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

关键词:

畜牧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1现代畜牧业的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畜牧业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份额稳定上升,已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肉类和禽蛋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1]。

但分散的饲养管理、粗放的经营方式、频发的动物疫病、传统的养殖技术、缺失的监督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影响、制约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2]。

畜牧业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畜牧业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知识和技术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涵。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随着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突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与繁荣,现代畜牧业的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

既要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的武装使畜牧业快速发展,又要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从而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已经成畜牧业发展的时代主题。

基础设施现代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现代经营管理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可靠轨道,资源环境现代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活消费现代化是畜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如何充分挖掘现代科技的潜力,如何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改造、变革传统的畜牧业,使畜牧业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国的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产量逐年提高,但是产量与质量的发展之间并不平衡,总体上,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2.1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

我国目前尽管整体养殖数量较大,但是小规模养殖占很大比例,2003年我国饲养1-10头奶牛的饲养户占总数的46.7%,肉牛为71.9%,猪为52.9%[3]。

不仅饲养规模小,而且多采用人畜混居,畜禽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普遍存在,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管理困难,制约着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1]。

2.2良种繁育不足,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优良的畜禽品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育种周期长,见效慢,测定任务繁重,投资大,短期很难见到效益,此外由于养殖企业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缺乏应有的测定仪器设备等原因,导致良种培育相对滞后。

许多养殖企业都由国外引入种畜,不仅价格高,而且引入的种畜很难适应新环境。

2.3动物疾病频发,养殖风险较大

疾病是对养殖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般的普通病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健康,进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并使生产成本升高,而传染性疾病往往导致畜群全军覆没,直接威胁着养殖业的生存,此外,由于养殖规模小而且很大一部分地处农村,在疾病防治中使用了大量的违禁药品,使畜产品的质量明显下降。

由于防疫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低等造成的疾病问题仍然是我国养殖业的主要难题。

2.4资源环境破坏,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畜禽养殖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植物资源,使用大量的粮食,我国人均耕地目前仅1.19亩,人均粮食产量只有400公斤。

依靠粮食转化畜产品会使耕地资源不堪重负,而过度利用草原必将致使草原沙化退化,以致难以恢复,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此外。

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排出的污水、废弃物、有害气体等,会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造成污染,既破坏环境,又反过来污染肉食品,最终作用于人类本身。

资源、畜牧业、人类需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畜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5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畜牧业整体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畜产品的短缺,我国主要重视了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质量上的管理。

尽管制定了肉类、奶、蛋的质量标准,但其深度仍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且现有的质检机构数量和质检手段与社会需求也存在差距。

政府的监管是被动的、强制性、以及事后的,监管的围多限于产品,而在养殖、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缺乏预防性的监管,因此往往导致问题发生后才会进行检查。

畜产品质量是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

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从疾病、环境等角度进行研究之外,对生产中需要根据数据制定决策的事件而言,必须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手段。

实现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点标志。

畜牧业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讲是指畜牧业产业的信息化,广义上应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行业核心竞争力等而在各个领域推广应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三方面。

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的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疾病诊疗及防控技术、畜产品营养与加工技术等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畜牧业具备了基本雏形。

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动物的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益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此为背景精细养殖、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等概念陆续地被提出。

实现精细养殖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求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每个动物个体的生产潜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解决方案。

畜牧生产中的育种、饲养、疾病管理、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精细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实现精细、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手段。

3畜牧业信息化的畴

畜牧业是从事动物饲养繁殖和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畜牧业产生了交易和加工,皮革、乳制品以及肉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从而增加了畜产品的附加值,逐渐形成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

在畜牧业部根据分工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行业或体系,如良种繁育体系、饲料供给体系、动物保护体系、产品加工体系、产品销售体系以及科技教育体系等。

从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具体客包括:

畜牧业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畜牧业信息收集、发布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建设,畜牧业信息化技术设施的研究与开发,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服务、预测预报等专业软件开发,畜牧业信息技术人员培训,畜牧业信息化理论研究等方面[4]。

按照产业分工及总体流程,可将畜牧业的信息化建设划分为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市场流通信息化、产品消费信息化、以及畜牧业宏观调控信息化[5]等部分。

其中生产管理信息化是起点和主体,无论是畜禽的养殖,还是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都属于这部分。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之活动,因此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数字化管理,生产管理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

在养殖场产生的原奶、生猪等需要进入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存储、包装等才能进入流能领域。

3.1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畜禽养殖是畜牧业生产的首个环节,除此之外畜禽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畜牧机械设备以及草原牧草的种植等都是畜牧业的必须环节。

因此,生产管理信息化涉及的围十分广泛,由于只有养殖过程具有特殊性,而其他环节具有工业生产的普遍性,因此在此不做论述。

养殖生产信息化的目标是收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发现动物个体的生理特点、生产性能、遗传特性、健康状况等,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制定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及减小风险的措施和方案。

根据养殖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实现养殖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涉及育种、疾病诊疗、饲料配方及日常生产管理[6、7、8]等方面:

育种信息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奶牛群改良协会就开始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奶牛生产记录管理。

荷兰,1992年就有将近40%的种猪场使用MIS,这些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数占全荷兰母猪总数的约75%[9]。

遗传改良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畜禽个体的遗传性状、生产性能、生长情况等,对于遗传评定可将一些先进的计算方法(如BLUP)等整合到程序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运用遗传数据,又能够降低产生的偏差,从而提高遗传评定的准确性;生产性能方面的指标十分繁杂,利用计算机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一些图像资料(如动物个体的照片)可直接转化为数字化资料,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评价出该个体的性能;提高动物育种能力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其他单位的种质资源进行联合育种,但只有实现良种资源的数据共享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网络技术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可能[10]。

饲料配方信息化,不同的动物种类,不同的动物个体对营养的需不同的,而每种饲料又具有各自的成分比例,因此如何配制饲料一直是养殖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饲料配方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因此手工的方式计算配方早已被淘汰,目前多数都采用饲料配方软件,利用饲料配方软件可使复杂的线形规划变成简单的实用计算技术。

尽管用户对于饲料成分、动物营养不甚理解,但仍不影响得出营养最全、价格最低,转化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饲料配方。

饲养管理信息化,在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管理者完成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必要的设备采集、检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例如个体编号、产奶量、DHI、饲喂量等;其二,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提示,防止工作遗漏和失误。

其三,要利用计算机中整合的算法、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者直接提供有关生产效率方面的信息,并对未来的生产情况进行预测以便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决策。

饲养管理主要包括繁育管理、饲喂管理、疾病管理、生产资料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

此外在硬件方面还包括自动体重记录系统、自动产奶量记录系统、自动产蛋记录系统、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等,这些在美、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10][12]。

疾病智能化辅助诊疗,疾病诊疗是养殖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疾病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生存。

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疾病诊疗的准确性与效果,目前利用专家系统技术研制的疾病诊疗智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养殖场兽医的诊疗水平,因此成为养殖信息化的重要组成。

数字化养殖就是要根据每个动物个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健康水平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个性化的营养供给方案,通过对动物个体的遗传性状、生产性能、生长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制定遗传改良方案。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使管理者能提前制定更加科学的计划。

3.2养殖经营管理信息化

无论养殖场、乳品企业、肉业,还是销售企业都涉及到经营管理的问题,而且性质也是相同的,生产管理是从技术的角度提高生产效率,而经营管理是从管理的角度提高效益。

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就可以打通各个环节,利用网络、调研等途径获得的供求信息才能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并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一些管理制度无法实现数字化管理之外,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利用管理软件的分析、预测等功能制定更客观的决策。

3.3畜牧业市场流通消费信息化

无论畜禽产品市场、畜种市场,还是饲料原料市场、兽药市场、畜牧技术设备市场、劳动力市场都始终处于周期性波动之中,而且振幅往往很大,养殖业经常出现宰杀母猪、烫死雏鸡、倒掉牛奶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缺乏,导致产品流通环节出现障碍。

美国[13]、日本[14]在这方面专门建立了畜牧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及时将农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进出口等动态信息,通过网络对外发布。

从而实现在全国地方政府、交易所、研究所、大企业、饲料厂之间的信息共享,并提供不同产品的预测预报服务。

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供求失衡的问题。

在交易方面美国早在20年前就开始发展邮购系统,目前电子商务已经十分发达,企业间普遍采用网上交易,在网上发布信息,甚至收发网络订单,从而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减少流通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畜禽农产品流通信息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和网络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是对传统流通模式的巨大变革。

3.4畜产品消费信息化

畜产品消费信息化主要是指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设[15,23]。

畜牧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消费,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畜禽产品质量问题对畜牧业影响十分巨大。

为此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工程建设[16]。

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工程就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体系.实现畜产品“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已成为全球食品管理畴的一个重要课题。

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工程总体包括:

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部分。

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就是信息采集技术,如用于畜禽个体识别的RFID技术[17,24],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以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利用RFID电子标签可存储动物个体在养殖、屠宰分割、销售过程中的数据。

利用该系统消费者就可以查询到所购畜产品的全部历史数据。

对于质量安全的监控,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外,更需要国家及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强制执行,例如法国为保证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建立了由农业部主管,经济、金融、食品卫生安全署、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协同监管的机制。

农业部设的兽医局是全国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主管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及相关法规制订,实施宏观监督管理[18]。

3.5畜牧业宏观调控信息化

近年来,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基于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体制下,生产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但市场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方面,由于这些缺陷往往会引起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

再加上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畜产品产量年际间波动性较大等问题。

畜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政府部门十分有必要从更高的层面、从全局的角度对畜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除了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之外,由于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畜禽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作用等都需要从宏观的层面进行控制,防止畜牧业在经济上的被动发展、在环境上的破坏性发展以及不注重整体防疫的自由发展。

在技术的层面,政府对国家或区域的畜牧业进行调控的前提是掌握畜牧业发展现状,了解饲料原料、种畜、畜产品等各个方面的供需,了解畜禽疫病流行情况,政府才能制定科学、客观的调控决策。

而对全国畜牧业发展数据进行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建立国家畜牧业发展基础数据库,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养殖、流通、资源、环境、疾病等各方面的数据,掌握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预测各方面的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客观、科学、及时的宏观调控决策。

美国组建了全球农业信息服务器。

连接的数据库有美国政府农牧业供求及价格信息、大量农业资源和各个大学信息、政府资源及国际贸易信息,拥有600个以上的农牧业生产者行业协会信息、l万多个美国大型农牧场信息,还有全世界和各地区的天气信息,大量的数据可在各个主体之间共享。

在国,2008年农业部开通全国畜牧业统计监测系统,重点对畜禽产品进行生产统计监测[19]。

总体上畜牧业宏观调控信息化建设我国的一些省份也建立了畜牧业数据库,但多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畜牧业乃至农业计算机网络服务功能,其共享性较差[20],畜牧业信息化仍在大量的工作还未开始。

4畜牧业信息化影响因素及服务模式

信息化建设可整体上提高畜牧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避免风险。

从工商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上看,信息化一定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但在农业、畜牧业实现信息化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首先畜牧业所面对的是具有生命的生产对象,动物的生长和生产受很多的因素影响,一些因素很难量化,而且即使量化也很难采集到真实、全面的数据。

这是由于畜牧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其次是信息化的研究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十分受欢迎的计算机软件,但是仍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此外,由于多数的研究是在实验中完成的,没有同实践相结合,因此缺乏适用性。

信息产品的研究是影响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最主要因素,缺乏适用的软件,应用时间短等因素使管理层面还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层的积极性。

再次,信息意识谈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农业、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限制,条件艰苦等导致行业中十分缺乏经过正规教育的专业人才。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畜牧业信息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畜牧产业链包括五类实体: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畜牧企业、行业协会、农户[21]。

政府在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首先要通过规划、监管、调控保证畜牧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直接或间接为生产部门提供政策、机制、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最后要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管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畜牧企业包括养殖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这些经济实体是畜牧产业链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头军,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及销售等各方面着手,通过信息的共享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提高运行效率,由于养殖规模的不同,可根据情况建立企业、协会、农户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行业协会在链条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协会通过将小规模的养殖场或养殖户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松散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以整体的形式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协会在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养殖户生产决策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科研机构是技术主体,主要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根据需求开发研制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以满足生产管理、市场流通等各方面的需要,科研机构是信息化的主要驱动力。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各地往往采用不同的模式,常见的有,“政府畜牧兽医部门+科技示点+农户”型、“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型、“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政府部门+企业+协会+农户”型等[21]。

“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快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加大了在农业、畜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国有些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信息化的改造工作,例如神农农业产业集团1998年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最初引入金蝶K3系统对企业进行ERP改造,并进行了大量二次开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后来扩展到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整个产业链。

并形成了生猪产业链为主线,涵盖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食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

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整合集团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知识流为一体的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统。

该企业是信息化应用比较成功的例子[22]。

我国的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

目前来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政府部门提高认识,加强政策、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建设,并支持、鼓励、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系统地对畜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各地区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由政府—科研机构—畜牧企业—畜牧社团组织—农户构成的信息化服务模式。

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信息产品开发与推广,打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信息在各个实体间的流通与共享。

5关于畜牧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5.1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畜牧业信息化还处于一个自发的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很难形成规模,如果没有政府在整体上给予资助,企业没有力量完成信息化的改造,此外,没有政府的参与,开发的信息技术产品也将无法协调一致,在行业间将难以集成与推广。

因此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引导、规划、服务、监管等多重作用,是信息化的主导。

从目前的状态上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充分,也很不均衡,在硬件方面信息传输网络没有全面覆盖,在软件方面各种畜禽养殖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养殖环境数据库、疫病数据库以及人才数据库等都处于松散或空白状态,而这些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必须给予加强。

此外,畜牧业信息化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政策和机制,使信息化建设不会因为人员、时间、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终止。

5.2突出畜牧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增强信息意识和人才队伍建设

畜牧企业是畜牧业生产的主体,信息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主体的需求进行。

而目前畜牧企业无论是信息意识还是人才队伍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畜牧企业的人员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的反抗心理,难以接受计算机、PDA等信息技术。

更无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

因此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关键,培训的容不仅要包括指信息技术方面,还要包括养殖、疾病诊疗、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技术。

目前来看,养殖人员不愿接受计算机软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需要管理的容繁多,导致工作量明显增加的原因,而进行现代化的养殖如果不精细管理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需要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

5.3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驱动作用,促进适用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

高校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资助下,科研机构需要面向前沿,深入实践,勇于创新,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研究探索畜牧业信息化理论,开发原料生产企业、畜牧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流通销售企业以及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等需要的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的软、硬件产品,大力开展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通过不断的完善、升级,使研制的产品能够满足企业实体的需要,能够为企业、政府等提供用于生产、管理、预测、决策的技术,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经营风险,减少环境破坏,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晓辉,梁森.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农业展望,2007

(1):

41-44

[2]凯年.中国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殛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禽业导刊,2004,21(17):

31-34

[3]中国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年鉴,中国农业,2004

[4]从科,孟宪学.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饲料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