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45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docx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简谈产业集群

摘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通过技术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促进了企业的创新;通过行业、市场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以及通过增强企业间的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

的合作。

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企业问合作分工的提高,明显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使得产业集群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区域经济

Abstract:

Asakindofenterpriseorganizationform,industryclustershowsremarkableenergyinthecurrenteconomicsystem.Theseclusters“smoothspaceisstuckpoints”(Markusen,1996),absorbthedenseeconomicenergy,showingtheboomingregionalcompetitiveness.Throughtechnicalinformationandsharing,industrialclusterpromotestheenterprise’sinnovation.Throughtheindustry,themarketinformationandsharing,byenhancingtrustbetweenenterprises,loweringtransactioncosts,industrialclusterpromotestheenterprises’

cooperation.Itobviouslyreducedincostofproductiontoenhancethecapabilityofinnovationandenterprises’cooperationdivision,,whichmakestheindustrialclusterobviouslyimprovetheeconomicbenefit,whichgreatlypromo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

Keywords:

industrialclustertheoryresearchregionaleconomy

1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和市场争夺的日益激烈,世界上一些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区内大量企业或破产或迁移至其它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诸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地区等)却在竞争中赢得了区域竞争优势。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些区域内陆续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如今,放眼全球,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这种产业集群现象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法国南部的香槟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钢铁带等,也出现在大量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的128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台湾的新竹等。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苏、浙、闽、粤一带也出现了类似的产业集群现象,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典型的省份如浙江,2002年6月,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

另外较为典型的省是广东省,出现了许多经济规模超过10亿、几十亿到100亿元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非公有经济为主要成分的,以专业镇形态存在的乡镇产业集群。

正是由于这种以产业集群形态存在的块状经济,使这些省份的区域经济得以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地方政府及理论界的广泛重视。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在全球极力提倡并推广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战略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工业发展政策。

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产业集群问题,以期对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产业集群是一些互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内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集合。

2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商学院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1998年,波特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同时还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到了2000年,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新界定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地”或形成的地理集聚地。

3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或产业链部分环节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密集型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本质在于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能够实现相互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相对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因此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3.1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扎堆”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

对于空间集聚,传统的区位理论大多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

如根据韦伯传统的工业区位理论,决定工业区位因子有运输成本、劳动力和集聚效应,合理的工业区位是指向三个总费用最小的地方,这样可能在这些区位形成工业集聚。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许多理论开始从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扩散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空间集聚。

认为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能够快速、更好地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现象。

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还从非经济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空间集聚,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有关,产业集群中特有的社会关系如亲缘、地缘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使集群中的企业受益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地,形成专业镇或专业村。

如浙江绍兴大唐镇的袜业产业群、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还有广东东莞等地的专业镇等。

对于现实中的这种专业化企业集聚现象,有资源依附型,也有历史上体制转轨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还有外资型等多种类型。

3.2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根植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不仅仅在地理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

一个区域要取得持续发展,单纯依赖外力是不够的,如果区域内的企业只与国外或区域外部企业结网而不与本地企业发生联系,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本地原有的成本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或政策优惠等减弱时,区域内企业会寻找更佳的区位而“飞走”他地,致使本地经济走向衰落。

因此,在理解产业集群时,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植性,强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产业文化。

产业集群正是依靠群内经济主体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而产生充足的社会资本,即建立在相互信赖基础上特有的产业文化。

在典型的意大利产业集群中,群内的企业家以及合作团体等机构,通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还可通过协同作用,取得规模效益。

在这里强调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并不否定集群内企业与群外保持联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区域发展不可能孤立地取得发展,企业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去搜寻新的信息、技术等,但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培养区域发展的内力,使区域本身获得一种“粘性”来留住和吸引企业,这种“粘性”就是集群的根植性,也是区域外其它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3.3产业集群的专业化

产业集群作为众多企业和机构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单纯的距离靠近,而是有其特殊的产业内涵。

虽然集群具有跨产业的性质,但最终产品还是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个核心产业服务,所以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正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才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因为单纯的空间距离靠近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主体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这一点在众多人为规划的产业区中已经得到证实。

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加之长期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

世界上现存的产业集群无不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如我国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河北清羊绒产业集群和意大利普拉托羊毛纺织产业群等。

如果不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因不具备产业内涵,只能称其为空间集聚,而不能称为产业集群。

3.4产业集群的网络化

网络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网络化特征是指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它包括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

前者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而后者一般为非合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正式网络关系对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稳定,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的信任基础。

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形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3.5产业集群的学习性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性的区域。

这里的学习主要指非正式研究与开发活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和根植性为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学习性区域,是各行为主体在能动响应各种挑战与机遇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柔性化网络组织的区域,它强调区域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整体性快速与柔性反应的能力,以及区域内现代企业、市场、政府、相关机构及其他主体之间是否具有互动与协同关系,更强调区域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上述能力与关系。

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地理上的相互临近,使企业具备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时刻利用非正式的交流进行学习,这样使技术、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使集群具备了快速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

3.6产业集群的自我增强性

自我增强特征,也称为自组织性。

这种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4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产业集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O世纪90年代,而大量开始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例如,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1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从产业集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

4.2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

例如,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宁钟则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

4.3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王缉慈结合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徐康宁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可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借鉴意义。

4.4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我国台湾学者来进行,他们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进行探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

内地学者盖文启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的发展。

4.5关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

顾志群、沈友娣、康君等人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量化,评价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刘春香则认为,构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应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从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集群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策略提高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

4.6对产业集群的社会服务机制进行研究

例如朱向阳、钱言两人则对上海市中小企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子系统的建设问题。

5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区域济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孵化出多的新企业;有利于形成企业营销优势。

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构建地区创新统;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使生产要素以优化配置;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质量和经济增长质的提高是产业集群的直接结果和主要标志。

5.1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早在200多年以前,斯密就指出:

劳动生产力最大地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斯密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后期,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导致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人阶级的出现。

5.2产业集群促使企业技术能力创新

地理上的临近有利于技术外溢的发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降低了企业进行创新的风险产业集群理论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

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

而且,降低了企业进行创新的风险。

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相互学习和模仿,必然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5.3产业集群促使企业形成营销优势

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载体和象征,人们往往把产品与产品所在的区位联系在一起,有时注重的不是产品的品牌而是产品所在区位的品牌。

另外对企业来说广告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通过“区位品牌”效应,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收益,改变了因广告费用过大而承担不起或者短期行为。

另外,“区位品牌”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直接、更形象,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

因此,“区位品牌”对每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多是无形的品牌价值。

5.4产业集群促使区域创新系统形成

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大组织”,在这个网络中,技术创新表现为渐进式。

每个企业的创新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传递到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或机构,促进和提高其他节点的技术进步。

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获得别的节点关于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

产业集群系统创新模式也是一种地方化现象,与下列特殊的地方因素相关:

一是地理临近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提高了相互交流的频率。

从而使集群内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得以迅速扩散,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二是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企业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开放的状态,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交流。

三是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使劳动力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以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5.5产业集群促使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建立

发达的本地化经济关系使得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持续创新的高效区域生产系统,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企业之间在生产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提高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关系形成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

由于集群强大的外部经济性,使集群产生自我强化机制,导致集群的规模不断地扩大,直到达到一定限度为止。

6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是在制度转型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

集群企业之间竞争多于合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低,配套服务网络不完善,产业集群与所在区域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强;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还较低,总体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主要依赖国内外低档市场,产业集群在国内外的行业地位还不够高;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资源,国内外市场拓展能力不强。

一些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缺乏了解,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行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亟待提高和增强,龙头企业参与集群治理的积极性仍需激励。

因此,如何使现有的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另外,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依然落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于2008年9月27日公布了《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被公布的100个产业集群中,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五省占了87个。

其中,浙江29个、江苏23个、广东20个、山东和福建分别为8个和7个。

我国制造业集聚所在地的前四名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地区。

可见,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使得要素资源大量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这也是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7结语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运行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特殊的经济效率,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活力和竞争力。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在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应用仍需不断努力,使其更加深入、完善,使产业集群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

【2】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3】王瑁.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2002,1:

18—22

【4】王瑁.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J].学术研究,2002,7:

9—11

【5】王勇,何国华.平台融资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J].经济管理,2007,20:

14—16

【6】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2009,4:

5—7

【7】袁兴超.构建中小企业社区融资平台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2:

14—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