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301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docx

环境教育备课第1课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

第一课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并训练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状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训练学生形成宏观和整体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2.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原理

3.疑点:

什么是植被、酸雨?

4.解决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由教师展示有关植被、酸雨的图像,并作相应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平衡?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呢?

主要是由于: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不同部分的调节所抵消。

例如:

草地鼠对草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在牧草生长不良的季节,某些鼠类可能处于休眠状态,生殖率也降低。

休眠这种行为保护,使草地鼠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保持其种群平衡;草地鼠出生率下降,又减轻了对草群的压力,为雨季草群复苏创造了条件。

上述实例表明,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以保持它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

相反,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

例如:

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假如其中的某种草食动物(如梅花鹿)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了,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如野兔、马鹿等)来代替,仍然可以维持其生态平衡。

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和破坏,超过了它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该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该系统平衡的破坏,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归纳:

什么是生态平衡失调?

(说一说)

二、生态平衡失调

(1)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因素,按其属性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例如:

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的因素。

但是,这些异常自然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还不是很大的。

②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由于长江上游滥伐树木,对土地资源

利用不合理,现在长江每年要从四川省夹带640万吨表土入海。

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

据统计,每亩麦田约有50~100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

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青蛙,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

近年来,由于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几年,该地区蛙类几乎濒于绝灭。

结果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受害。

这就是人们出于眼前的利益捕捉蛙类,切断了蛙类——害虫——小麦之间的食物链,打破了麦田的生态平衡,结果害虫四起,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严重损失。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四川省宜宾地区有1000多个炼硫磺的土窑炉,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0万立方米,使山上浓烟弥漫,有些山头寸草不生,一片黑褐色焦土,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600平方公里内农作物受到损失。

(2)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常常是人为因

素强化自然因素的结果。

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暴发、水土流失、干旱和风沙灾害等,已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

此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的连锁反应也是非常突出的。

(3)阅读P52—P53书本,说一说生态平衡失调及其危害(略)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方面:

工业废气的污染:

(例子重庆烟雾事件)山城重庆,曾以“浓纱薄霭,山若行,江似镜”的美景而骄傲。

秋日的一天下午,重庆漫天黑雾,市民们浸染在一片灰暗之中,由于工厂烟囱排放的有毒废气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消散不开,造成40万人中毒,97人住院治疗,这就是近年发生的令人震惊的“重庆烟雾中毒事件”。

据调查在重庆市民中,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其中市区的肺癌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2、固体废物污染(例子略)

3、水体污染:

(例子:

巢湖的诉说)从五十年代后期起,随湖区经济活动增加和人口过快增长,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盆淤积严重,水质恶化,导致湖内水藻大量繁殖,遍布全湖,严重时湖水呈粘粥状,且腥臭逼人。

部分水厂因水源严重污染被迫停用。

但合肥市约一半居民每年在夏秋喝到的仍是含有腐藻臭味的自来水。

巢湖变成“肥湖”原因复杂。

但主要是废污物“吃”得过量,“养”得过好。

当地人有句顺口溜: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4、区域环境噪声污染:

(例子,1994年3月某工厂一名女工因不堪忍受车间100分贝以上的噪声,致使精神错乱而造成工伤。

上海某锻压厂附近居民区的30多名男女,于一天上午手持木棍、菜刀冲进锻压厂对着工厂呼叫停工,否则就砸机器。

派出所的干警及时赶到,避免了一场恶性事件。

然而在机器轰鸣下饱受噪声之苦的居民们毫不妥协“如若厂方不在24小时内将噪声降低到60分贝以下,明天再见。

”而锻压厂在职工体检中,发现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

5、海洋污染:

(例子,渤海状况)在渤海,沿岸的217个排污口不分昼夜向渤海排放污水,仅1995年流入渤海的污水总量就达28万吨,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达70万吨。

渤海沿岸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属竞超过国家标准2000倍。

长度仅23千米的五里河是渤海边一条不显眼的小河,但它却成了锦西炼油厂、锦西化工厂和锦西石化总厂三家大企业的排污河,每年向渤海排入了2000吨污水。

有的河段河面浮油的厚度在2—4毫米,当地的老百姓通过在河道内放臵玉米秸制成的篱笆,竟能收获相当可观的石油。

生态平衡失调:

水土流失等问题。

(阅读P54最后一段)

四.保护和改善环境

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应采取防治措施

1.首先要提高全球的环境意识:

(只有才能)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在当前的环境治理中多作贡献;发展中国家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允许某些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及经济发展。

2.中国的环保目标和环保方针:

环保目标:

2010年,基本改变、明显改善;21世纪中叶,山川秀美、江河清澈。

环保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外,保护资源和环境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环保的具体措施:

(1)实施《控制计划》和《工程规划》。

采用排放浓度标准与排放总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增产减污”。

掌握“三河”(淮和、海河、运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和“两区”(酸雨区和二氧化硫严重污染区)的大气污染。

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2)把环保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律化轨道。

关键是严格执法,对违法单位和个人决不姑息迁求。

(3)树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展生产要搞好环境保护,保护环境要促进生产,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统一。

(4)建立和完善环保工作责任制。

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加强环境监测,加强监督、检查、管理。

(5)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重点应放在环境遭到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之前。

实施“三同时”制度;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

(6)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开发和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符合国情的环保检测和环保实用技术,从而提高中国的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治力;环保产品要形成系列,环保科研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实现科研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处在污染防治的第一线,要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与创新,提倡无污染工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

(8)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鼓励群众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

小结:

实施一个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两项国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2课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教师:

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

“多”字。

教师:

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

有几个层次内容呢?

“多”的意义何在呢?

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

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

画外音:

“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

”画面中出现:

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

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

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

近十种。

(注意:

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教师:

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

学生:

分析图表。

〔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

教师:

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

学生:

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

教师:

通过分析图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1:

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共8种。

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学生2:

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

所以,我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5.97%,相对较少。

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是14.96%。

教师:

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

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

学生抢答:

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

教师:

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

学生:

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教师:

也就是说,我国物种高度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其独特性,有许多生物是我国所特有的。

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比如学生抢答:

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鹮、藏羚羊、丹顶鹤、蛙蛙鱼教师:

植物有?

学生:

银杉、水杉、珙桐、树蕨、苏铁

教师:

很好。

偷猎者将我国特有的生物卖到国外其实是一种卖国行为,我们一定要和这种行为做斗争。

教师:

同学们再设想一个问题:

是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学生:

可能有两种回答:

是/不是。

教师:

回答是的同学,你从哪知道还有新的生物品种?

试举例。

学生:

举例(从事例出发,过渡到基因多样性的概述。

教师:

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水稻草丛矮缩病是水稻植株明显矮化,叶片上出现斑点(白色),分蘖很小,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抵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可见,并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这种野生水稻便是科学家新发现的生物,这种生物具有它特有的、较强的抗草丛矮缩病的基因。

所以,不同品种的生物,它的基因也不相同。

这便是基因的多样性。

请同学阅读P91页,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

仔细阅读,努力理解,积极收集信息。

教师:

在基因的多样性里有两个事例。

哪两个?

学生1:

事例一:

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学生2:

事例二: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

教师:

从这两个事例和老师刚才的举例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

分析讨论后发言,可能有如下内容:

1.首先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小麦的形态特征由小麦细胞内基因控制,水稻的形态,特征由水稻细胞的基因控制。

2.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

例如小麦和水稻的基因便不同;同种的水稻,野生水稻和普通栽培水稻基因不同,我国野生大豆和美国当地的栽培大豆基因也不同。

可见,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教师:

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很准确。

特别是明确了生物的各种特征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比如我国水稻有50000个品种,这些品种在基因组成上是有差别的,它们构成了水稻的基因库。

也就是说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可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多样性的外在表现。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自然表达了我国基因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那么研究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意义何在?

学生:

结合课后练习题2和书上例题分析。

教师:

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

有关系。

因为近亲繁殖,会使亲代的雌雄华南虎以共同祖先继承相同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基因遗传给后代,就会使子代出现遗传性疾病。

教师:

这便是种内的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宝贵遗传资源的反面例证。

可见,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基因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表达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合理过渡,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生:

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

教师:

咱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生态系统?

学生1:

我家住的附近有湖,湖泊里有鱼藻、鱼、浮游动物、水草等多种生物,构成一个湖泊生态系统。

学生2:

我家附近有一块地,地里种有玉米、菜豆、各种蔬菜,还有各种杂草、害虫等多种生物,构成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学生3:

公园里有大面积的草坪,草坪里有蚂蚁、蚯蚓、小昆虫等多种生物群,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学生4:

还有森林生态系统。

教师: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陈述得也好。

总之,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体。

不同的生物群体要求不同生态系统。

可见,生态系统是具多样性的。

好,到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内容,它们是

学生: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

它们三者的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

讨论后回答。

学生1:

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比如刚才所说我国水稻有50000个品种,每个品种基因组成上有差别,它们便构成了水稻基因库。

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比如鱼生活在湖泊或海洋生态系统,湖泊或海洋里除了有鱼,还有鱼的各种食物,像浮游动、植物、水草等。

鱼与其他生物种类是相联系的。

学生2: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比如湖泊里的水草大量减少,会直接影响以水草为食的草鱼的数量。

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

如牧场沙漠化,许多牧羊、牧马、牧牛便会出现食物短缺现象,导致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

教师:

可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有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关系。

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个有心人,继续关注生物,关注自然。

第3课“地球之肺”持续萎缩——森林锐减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森林被破坏后产生的危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森林的图片和森林分布图

学生活动:

先观察图片,简单了解森林资源的作用

1.森林资源面临的危机

教师活动:

为学生提供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资料

学生活动:

分析资料,总结森林资源面临哪些方面的破坏,阅读资料,谈自己的感想。

2.森林锐减的原因

学生活动:

归纳森林锐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考自己身边有无破坏树木的现象?

教师总结:

火灾、病虫害、大气污染等自然原因,最主要的是人们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及理念,为了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人们不断向森林索取,毁林开荒,伐木为薪,大肆开发森林,致使森林资源锐减。

学生阅读信息卡,了解中国森林资源所遭受的破坏。

3.森林锐减的后果

教师提问:

森林一旦被破坏,将导致什么连锁反应?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并给出自己想到的结果,小组内讨论给出更多的结果。

教师总结:

森林锐减将导致六大生态危机:

绿洲沦为荒漠、水土大量流失、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纷纷灭绝、问世效应加剧。

没有人愿意看到“森—林—木—十”的结局。

既然森林资源造破坏有如此多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来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呢?

学生活动:

先给出的认为合理的答案,然后小组内讨论讨论并给出小组的答案。

教师总结:

禁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从根本上改变森林资源锐减的现状,保持现有森林资源的数量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能有所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