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7602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欧阳修号“醉翁”,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短篇小说《儒林外史》,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

C.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课文《女娲造人》写的就是她仿照自己的形象用黄泥造人的故事。

D.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分为“生、旦、净、末”,《社戏》里鲁迅用繁笔描写了“旦”的表演。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澈、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文中的主旨句是“何陋之有?

”。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他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

一则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部分。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的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字词书写

4.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枪声炮声哭声喊声,被蹂躏(_________)的南京发出痛苦的悲号。

极度恐怖的人们从大街小巷向北涌去,渴望着渡江避难。

惊慌失措的市民,裤腰带上捆着金条的店老板,衣衫褴lǚ(________)的苦力,还有不停地诅咒(_______)被丈夫抛弃的国民党军官的太太们。

女人们脸上擦着乌黑乌黑的锅底灰,打扮得越丑lòu(______)越不被人注意越好。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完成各题。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

才情。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

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

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

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

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

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

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

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

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

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

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

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

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

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

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

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

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

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

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

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

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

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

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

“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

”林徽因冷静地回答:

“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

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

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

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

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

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

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

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

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

(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

”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5.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

在长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往昆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昆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6.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

选择:

________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

语句:

_____ 问题:

_____

解答:

_____

喀喇昆仑山冰川的神秘扩张

①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12日报道,在世界各地的冰川正在融化、后退甚至彻底消失之时,喀喇昆仑山区冰川却并没有在融化,甚至有些冰川正在扩张。

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大气和海洋科学研究人员萨拉•卡普尼克与她的同事们汇集了近代以来的降雨和气温数据,包括卫星数据。

他们把这些信息与气候模型结合起来,对喜马拉雅三个地区——喀喇昆仑地区、喜马拉雅中部地区以及包括青藏高原一部分在内的喜马拉雅东南地区——在1861年至2100年之间的气候变化状况进行了跟踪。

②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模拟分辨率精确到50平方公里的气候模型可以与在喀喇昆仑地区所观测到的气温和降水周期相一致。

卡普尼克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来模拟全世界继续按目前的速度排放温室气体将会出现什么状况的模型,却无法捕捉到这些季节性循环。

她表示,IPCC的气候模型及其他模型都没有考虑到喀喇昆仑地区的海拔变化比其他两个地区更大一些,这最终导致它们过高估计了喀喇昆仑地区的温暖程度。

③由于先前的模型过高估计了喀喇昆仑地区的气温,它们也就低估了该地区的降雪量。

这些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一原因是神秘的喀喇昆仑异常现象的症结。

④随着全球变暖,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降水都在增加。

而由于喀喇昆仑地区的地理特点,该地区主要是在西风给群山带来飘雪的冬季获得这部分额外水分的。

相比之下,喜马拉雅中部地区和喜马拉雅东南地区的水分大部分是在夏天的季风雨中获得的。

由于夏天更加温暖,因此降水大多是以雨水形式降下的。

卡普尼克说:

“夏季几个月份中的降水总量正在增加。

但是由于气温正在上升到冰点以上,它们并不会造成降雪的增加,实际上它们正在造成这两个地区的降雪减少。

⑤理解喀喇昆仑地区及其他喜马拉雅地区的降雪对于梳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地区差异十分重要,但是这一研究成果也具有更为直接的用途。

积雪为喜马拉雅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水源,因此季节性降水的预测对于理解水的可利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于《参考消息》2014年10月14日,有删改)

8.喀喇昆仑山冰川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9.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0.下面说法或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喀喇昆仑山地区增加的降水主要是飘雪的冬季获得的。

B.喀喇昆仑异常现象的症结在于低估了该地区的降雪量。

C.IPCC的气候模型已经注意到了喀喇昆仑地区与喜马拉雅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D.喜马拉雅中部和东南地区降雪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该地区夏季气温多上升到冰点以上。

11.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节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的?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林外史》叙述了两个五六十岁年老了才中举的人物,这两个人物是谁?

请简述他们的中举经历。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举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同____   [释]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同____   [释]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同____   [释]______

____同____   [释]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同____   [释]______

五、句子默写

13.古诗文名句默写。

(1)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2)王绩《野望》中,写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追古伤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赠从弟(其二)》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达作者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2)下列各项中,对甲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对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写于100年前,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的一首绝命诗。

B.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地点。

C.一、二句巧用典故,张俭、杜根都是东汉名士,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定会得到人们的救护。

D.末句“去”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指谭嗣同自己,作者以昆仑山喻指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4)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七、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弗信。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去游燕,岁馀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苏秦笑谓其嫂曰:

“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

“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摘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今子释本而事口舌____

②夫士业已屈首受书____

③虽多亦奚以为____

④以面掩地而谢曰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7.下列各项中的“以”和“而不能以取尊荣”的“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以我酌油知之

C.逐什二以为务

D.以面掩地而谢曰

18.根据选文,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苏秦起初游历几年,狼狈而回。

他从家人的嘲讽中悟出道理,重新埋头苦读。

B.苏秦游说周显王、秦孝公、秦惠王等未能成功。

直到游历到了燕国,经历了一年多后燕文侯召见他,得以转机。

C.苏秦并相六国后,经过洛阳时诸侯都派使者护送他,人多马众,气派堪比王室。

D.苏秦拜相而归,见到兄弟妻嫂对他们先前看轻羞辱自己的做法悔恨不已,非常感慨,于是散千金赐宗族朋友。

八、作文

19.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成记叙文,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名称。

20.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我们的生活,因有歌声而变得美好。

歌声陪伴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

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们在歌声中编织五彩的人生岁月。

请以“我最喜爱的一首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2)有人说生活太平淡,幸福很遥远。

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

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暖心的热菜;一次春雨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欢呼……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幸福。

请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九、其他

21.判断题(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

(1)《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

(______)

(2)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标题源自于李清照的词,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夏至的景象。

(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四、文言文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课外阅读

1、

八、作文

1、

2、

九、其他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