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7057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docx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训育儿童自律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首先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不听正确劝告却要执意去做事情,如给小金鱼喂过多的食物或者玩小金鱼,最终导致小金鱼死亡,这时孩子非常伤心,但是伤心也要承担这个后果。

 

  其次延迟满足:

当孩子失去心爱的金鱼而哭得很伤心时,就会要求立即再买一条,就会用拥有的快乐替代失去的痛苦。

这时家长就要平静的告诉孩子现在不能再买的合理理由,通过延迟满足让孩子体会失去的痛苦、再战胜痛苦,然后再增进享乐的感受、提高满足的意义。

因为没有失去的伤痛、又怎能深刻领会拥有的快乐呢。

 

  再次忠于真相: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和他自己都不是全能,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扭转局面。

金鱼已死,不能复活。

时间已晚,不可能再获得另外一条金鱼,即使是明天,也还有事情要做而不能得到满足,要等到周末才能去补一条。

虽然孩子很伤心,但生活还得照常继续啊。

孩子只能接受真相。

 

  最后,求得平衡:

孩子最后需要找到平衡自己的方式―放弃拥有的愿望、接受现实、用理智规范情绪。

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但孩子一旦掌握了这门艺术,就会成为一个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所以,当发生这种类似事情,家长应让孩子充分宣泄情绪(如可抱着孩子、陪着孩子伤心)、逐渐恢复平静。

 

  其实训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训育家长的过程。

对孩子意志力的考验,首先是对家长意志力的考验。

家长是自律的,那么孩子也会是自律的。

每当这时,家长就要坚强的忍住内心对孩子怜悯的煎熬,坚持住,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一次心灵成长的机会。

 

  当然,在采取以上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斥责孩子“我不是早告诉过你不要玩吗?

你偏玩。

 

  2、允许孩子长时间的广泛的发泄伤心的情绪,并且与孩子共情“丢掉了心爱的东西,真让人难过啊!

”。

 

  3、无论孩子如何哭闹,家长始终要保持平静,给孩子讲道理,不要嘲笑孩子“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也值得哭,明儿再买一条不就得了。

”,这种家长的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是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的话对孩子是硬伤。

 

  4、最重要的是平日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安全感坚实,这种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通过家长正确处理,让孩子从金鱼事件中体会到两个道理:

一爱谁,就要尊重谁,就要给他生存的空间,不要只顾自己的感情而让另外一个生命窒息而死亡。

 

 

 

二爱谁,就要承担失去他的风险,就要做好承受失去所爱对象这种痛苦的精神准备。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什么呢?

100%的无条件的接纳。

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切记啊!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千万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自己一定要自信独立,那样你的孩子才会自信独立。

 

  其实,无论孩子多大,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常行为,都是他对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

只要我们耐心的接近孩子、倾听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最需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和平衡(爱情、亲情和友情),不是金钱、不是名牌、不是地位,切记!

不要将这些东西强加给孩子。

也就是说拥有爱的能力和美满的家庭生活,才是幸福的基础。

 

  亲子关系对孩子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很多父母几乎是习惯性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和感受,从而阻止孩子信任自己、表达自己,这些父母总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扭曲了孩子的现实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要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再次要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父母的潜意识对孩子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孩子的自我认识来源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及反应,当父母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你是可爱的。

”,那么孩子当然是可爱的。

而当父母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你是“自私、任性、娇气、淘气、胆小、懦弱”等时,孩子就真是那样的了。

对于孩子动不动就哭,父母从心理首先要承认孩子哭是正常,要接纳孩子的哭,然后找到孩子哭的原因,认同孩子哭和伤心的感受,然后帮助孩子克服爱哭的习惯找到表达自己情绪或者情感的正确渠道,并对孩子喑示下几次你相信孩子在控制自己情绪上会有进步,相信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该坚持原则的时候,父母要不动声色的允许孩子哭泣叫嚷、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自己要平静温和而又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

 

  什么是真爱?

真爱是一种抚慰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是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我们要随时用这两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给予孩子的是否是真爱。

 

  爱不是简简单单位的给予,给予物质、包办孩子的一切,而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

爱意味着明智审慎的表扬和明智审慎的批评。

除了给予抚慰之外,还要明智审慎的辩论、斗争、面质、敦促、推动和牵引。

爱意味着引领。

“明智审慎”意味着我们需要判断,判断则不仅仅需要依靠直觉,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定。

 

  父母对子女依赖性的爱,如“宝贝,你是爸爸妈妈的全部,没有你爸爸妈妈活不下去。

”、“我们全部为你而活着,你可不能让我们伤心、失望。

”等,说这些话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依赖性的爱,在这种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颠倒了,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精神寄托,更有甚者,父母对异性子女的依赖和控制,导致“精神乱伦”,小小年纪,孩子就承担了父母配偶的角色,需要取悦父母、支撑父母的精神世界。

 

  这种爱,不是爱,是寄生。

因为这种爱需要另外一个人才能生存,这种爱中没有选择和自由,而是必须性。

真爱的目标永远在于心灵的成长,包括父母心灵的成长,不是真爱的目标则总是其他东西。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爱一旦偏离了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那这种爱就是有条件的爱,诸如你要考上大学、长大要做挣大钱的人、要做有地位、有名望、懂得回报父母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

凡是有条件的爱,父母总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一切为了你,你也必须一切为了我们。

”。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问题是我们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因而可能时时在伤害孩子,使我们时时给予孩子的并不是真爱。

为什么?

因为我们从来没得到过真爱,又怎么懂得用什么方式去给孩子真爱呢?

我们希望孩子爱我们,可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真爱。

在这种混乱思绪中,我们就会通过要挟、勒索、施加压力、制造恐惧等方式向孩子索要爱,保障孩子爱自己。

而出于压力、恐惧、内疚等的爱,是真爱吗?

 

  如何训育儿童自律: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真爱,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因为自律就是自爱,一个自爱的人就会自律。

拿“延迟满足”来举例,所有的孩子都恐惧被父母抛弃,对孩子来说这意味死亡。

但是,当父母一次又一次通过言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你,即使爸爸妈妈暂时离开,也会按时回来陪你。

”,这样,通过反复无数次的证明,孩子就会构筑起坚实的安全感,那么孩子就不会害怕延迟满足,因为他坚信满足的机会还会出现,就像自己的家和父母一样,永远在那里支持他。

 

  那么什么真爱呢?

 

  真爱是付出――我们爱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

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勤奋努力的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照料孩子,这是真爱的前提条件之一。

下面的真爱都是以这个前提条件为基础的。

只有父母在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勤奋努力的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照料孩子这个前提下不求回报、心甘情愿的去为孩子付出时,下面的真爱行为才是真爱。

 

  真爱是关注――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

孩子出生了,要求我们放弃一些原有的计划,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心甘情愿、豪无怨言、积极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只有通过关注,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掩蔽的细微的需求,及时满足和引导孩子。

 

  真爱是倾听――付出关注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倾听。

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他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

真正的倾听,无论时间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

尤其是倾听一个语言表达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一边做着事情、一边稍带着听。

如果你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倾听孩子,那么孩子从你的倾听行为中会获得无法估量的自信心,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会努力说出有价值的话来。

你听得越用心,越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也越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从而更加了解他,也才能更好的引导他,孩子也才会更加愿意倾听你、更加愿意接受你的教诲。

 

  真爱是勇气――当我们成为父母、延伸自己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时,我们踏进了一块陌生的领域。

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改变自己。

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焦虑和害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上会反抗我们、让我们生气或者失望,最终他们成熟后,还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怕麻烦的人要么干脆不生孩子,要么生下孩子交给别人抚养;怕孩子独立、离开自己生活的人会采取手段限制孩子的成长。

所以说,真爱的代价是痛苦的,但是收获也是无与伦比的快乐,所以做父母付出真爱是需要勇气的。

 

  真爱是鼓励独立――我们的许多成年人,虽然已长大成人,甚至功成名就,但心理上一直是个小孩子,从来没有和父母真正的分离,没有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总是被动地等着父母(上司、旁人、潮流)替自己做出选择。

这种父母,害怕孩子成长,总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成长、独立。

而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则鼓励孩子迈向成熟、把握自己的命运、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会或者传统势力的左右。

而这些都需要孩子具备极大的勇气,极大的勇气从哪里来?

来源于父母不断的鼓励和无条件的接纳“你是一个美丽的可爱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

”。

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言听计从。

 

  真爱是接受分离――孩子从离开你那一天就,就是一个独立的、有特殊个性的、完整的人。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延续,不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往往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给孩子戴上心灵的桎梏。

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在识别、接受和控制自己感情方面有着关巨大的困难。

因此,要养育身心健康、幸福的孩子,就要打破传统,认识并接受孩子是与我们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真爱是履行诺言――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

父母要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的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

”。

而且这种爱要始终一致、贯穿如一,不能“你合我的意就爱你,不合我的意就不爱你、不要你。

”。

 

  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父母必须改变自己以回应儿童健康的需求。

只有当我们愿意经受这种改变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成为孩子需要我们的成功的父母。

因为孩子在不断的成长,需求在不断的改变,我们也要随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否则,我们就会被孩子远远甩在身后,因此,我们要不断从孩子身上学习,不断跟上孩子,这样我们才能保障自己度过一个绝佳的晚年。

 

  真爱是律己的面质――对于孩子,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

面质孩子,告诉他“你做错了,我是对的,你应该改变,听我的。

”。

这个举动很多父母都经常做,而且信手拈来、豪无节制。

这种居高临下的呵斥、命令孩子,不是真爱行为。

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检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确认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其次我们必须体贴入微的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面质和训育。

爱孩子,就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来调整我们的沟通手段,以达到最佳效果。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甚至伤害孩子。

 

  真爱是一种自律――这是真爱的另外一个前提。

爱本身需要自律,不自律的爱不是真爱。

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而你却在孩子做作业时在那儿大看特看,孩子能听你的吗。

我们所有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并身体力行,用行动告诉孩子“我真的爱你,就像爱自己一样的爱你。

否则,我就不会像关心自己一样的关心你”。

 

  真爱不是一种神魂颠倒的感觉。

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决定。

 

  对孩子,非真爱行为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我们自己。

而真爱行为不仅仅有益孩子,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自己。

派克医生说“当我真爱时,我在扩展自己,当我扩展自己时,我在成长……”,我们越养育他人心灵的成长,自己的心灵也越多地得到养育。

  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