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741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两大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这两大战场是

A.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B.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

C.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D.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两个转折点分别为北非的阿拉曼战役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A符合题意;苏德战场的转折出现在1943年,中国战场的转折(大反攻)出现在1945年,BCD均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经过等,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个战场转折的标志,以此作答即可。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答案】D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德国法西斯上台前,宣扬“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

这说明

A.法西斯势力打出社会主义旗号以拉拢工人

B.法西斯势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C.法西斯势力打出民族主义旗号以蛊惑人心

D.法西斯势力与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一致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前的欧洲,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本题应选C项;题目中未涉及社会主义思想、法西斯势力的独裁统治及与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故排除A、B、D三项。

4.西欧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西欧民族国家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这一题注意审题,要求选择“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只要是看清这个要求,就可以针对选项直接选出了,因为A属于经济方面的表现,B属于民族方面的表现,C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D属于政治方面的表现,故选C而排除ABD。

5.观察下面漫画,通过这幅漫画作者主要表达出

A.苏联必将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

B.德军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C.苏联存在过分轻敌的战略错误

D.德国法西斯惧怕苏联的心态

【答案】A

6.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工商业奴隶主

④外部城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由此梭伦进行了改革,故①③正确;奴隶和外部城邦不是此时的主要威胁,故②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7.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答案】A

【解析】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经济基础等比英法薄弱,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取胜。

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计划,但未取得成功。

8.韩国某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以来220万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特别多,此时期应该是

A.50~6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2000年以来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1950年”这个时间点,由所学可知,19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导致大量男子的死亡或者失踪,故出现了材料所示的信息,故选A;BCD均与题干无关。

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

“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

”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派的必要资金

D.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其重点是强调康有为之所以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强调的是“物质力量”,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变法符合当时时代潮流,排除;B项提及的是军事武装力量,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明显与题干材料所要强调的“物质力量”方面不一致,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

”的理解。

10.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以革新的方式进行的。

“明治维新”是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在打败了幕府将军后,拥立天皇上台从而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明显的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的。

也可以说成是地主阶级受到资本主义思潮的熏陶。

加之外忧内患。

不得不进行的改革。

所以和封建因素就存在着很大的妥协,也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

1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造成资本的集中

B.扩大了国内市场

C.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是,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缺乏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C正确,与题意不符;农奴自由后,等于多了很多的购买力,扩大了国内的市场, B正确,与题意不符;巨额的份地赎金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利于资本的集中,A正确,与题意不符; 强化了中央集权的说法与俄国1861年改革不符,D符合题意。

12.1947年印巴分治是

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派矛盾的反映

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

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来是一个国家,其中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二战结束后,印度人民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在明知殖民统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最终出台了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故选B;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分裂之前没有彼此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故②不符合史实;印巴分治不是联合国决定的,故④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这一题只要是判断出②不符合题意,就可以排除掉AC两项。

13.11~13世纪,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佛教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当时控制地中海东岸地区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4.下图再现了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欢迎”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场景,该事件

①满足了德国的要求并进而延缓了二战的爆发

②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

③反映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④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壮大了德国的军事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①不正确,②说法正确;材料结果的出现反映的是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不是友好关系的体现,③说法不正确;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西方绥靖政策的恶果,④符合题意,故选D。

15.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头戴防毒面具在站岗的法国士兵,据此推测,该战役可能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色当会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头戴防毒面具在站岗的法国士兵”可以得出该战役中曾经使用毒气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德国曾经发射了大量的毒气炮弹,C符合题意;ABD均没有使用毒气弹,与材料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一战的经过,对关键战役的特点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关键战役加以区分,防止知识的混淆。

16.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

B.天皇是幕府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实权

C.幕府统治下,地方分成多个“藩”

D.武士是幕府的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幕府时期天皇不是最高统治者,天皇是明治维新之后最高统治者,B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属于正确表述。

17.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指的是清军入关;B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C指的是地主阶级创办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指的是戊戌政变后,“戊戌六君子”被斩杀于菜市口。

故选D。

考点:

戊戌政变

点评:

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

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18.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保马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保甲法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ABD项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保甲法

1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王安石变法前后都属于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侵犯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而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故B项错误。

商鞅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能够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为目的,两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

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发展,王安石并没有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故D项错误。

点睛:

比较型选择题从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还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其中横向比较又依据题目设置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向型和逆向型两种类型。

本题属于正向型比较的选择题,结构简单,问题明确,便于作答,而且对基础知识和比较能力都有一定的考查。

20.公元前4世纪,秦国变法改革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包括

①国君权力集中

②人们对法家思想的认同感

③尚武的风气

④政治、经济、文化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可知,秦国变法的有利条件为①②③,当时的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等虽有所发展,但和东方诸侯国相比还比较落后,④不是其有利条件,排除BCD,故选A。

21.“冷战”与“热战”的关系是

A.“热战”是“冷战”矛盾激化的产物

B.“热战”本质取代了“冷战”

C.两者是同时存在,互相矛盾

D.两者形式和目的都不一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苏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但美苏矛盾的激化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的热战的爆发,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A符合题意;B说法与史实不符;C“相互矛盾”的说法不正确;冷战和热战均是出于美苏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二者目的相同,D不正确。

22.下图是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

画中的兔子说:

“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国联的相关知识,一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建立了国联,初期的国联被西方大国所操纵成为维护凡华体系的工具,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

23.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

B.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明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出发点,旨在解决“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不符,C项是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D项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直接意图,故排除BCD。

24.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

“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

B.苏联

C.日本

D.德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20世纪40年代”、“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结合所学可知是指苏联,故选B;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对英国、日本、德国实行控制,不符合“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故排除ACD。

25.“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

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

AB项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点睛: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应当从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方面来考虑,一直就存在的因素不是直接原因。

26.郭沫若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答案选C,A、B两项与题中“社会制度变革”含义不符,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②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③军事:

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④文化:

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7.20世纪下半期,南亚次大陆冲突不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克什米尔问题是冲突的主要原因

②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解决

③孟加拉国在第三次印巴冲突中宣告成立

④在1971年的印巴问题上,印度的行为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此题主要考查南亚次大陆冲突的基本情况,联系教材可知,南亚次大陆冲突冲突的焦点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双方都对其主张主权,其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但领导这一地区的印度王公又是印度教徒,所以使这一地区成为印巴冲突的火药桶,经过三次印巴战争后,此问题仍没有解决,1971年,东巴问题又成为双方的矛盾所在,在印度大军进入东巴的强烈压力下,最终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成立孟加拉国,在其成立过程中,印度的行为明显带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此题答案为C。

考点: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对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全面准确掌握,尤其是相关史实,此题考查是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28.明治维新时,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该项措施的最重要作用是

A.改变了国家地方体制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答案】D

【解析】明治维新时,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废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正确;地方体制没有改变,A错误;B从属于D意义;C中消除说法绝对。

29.公元前600年左右,在雅典市场上,一位诗人声泪俱下地朗诵:

“起来,到萨拉米斯岛去,为了这美丽可爱的岛屿,为了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战斗吧!

”这位诗人是

A.元老院长老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00年左右”可知处于梭伦改革时期,材料反映的是梭伦的“疯诗人事件”,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时间和材料所述史实不符。

30.针对下图(日军侵入朝鲜江华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表现

②使朝鲜变成日本保护国

③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④类似于美国侵略日本的“黑船事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图示显示日本开始走向对外扩张道路,正如1853年美国入侵日本的“黑船事件”,①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其他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1.0分,共55分)

31.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历程:

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或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

(2)因素:

中国近代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近代化无从发展。

启示:

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完成反封反帝的任务。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得出相关历史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结合各自的意义和作用加以阐述即可。

(2)本题考查对阻碍中国近代化因素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结合相关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阻力是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第二小问,联系第一小问可得出,要实现近代化,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完成反封反帝的任务。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关系的一幅漫画

材料三尼克松说:

“……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

”他还说:

“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说的“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